当前位置:首页 > 微生物实验手册 - 图文
革兰氏染
Procedures of Gram Staining
初染媒染1min 脱色30s 复染2min G- G+ 结晶紫
碘液 95%乙醇 复红/番三、实验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环境中分离得到的菌种; 2、试剂:草酸铵结晶紫、卢戈碘液、95%乙醇、番红染液;
3、仪器材料: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接种环、擦镜纸、二甲苯、香柏油、生理盐水等。 附:实验相关试剂配制方法
1、结晶紫染色液(Huclker改订)
A液:结晶紫 2.5g,
95%酒精 25.0ml; B液:草酸铵 1.0g,
蒸馏水 100ml。 将结晶紫研细后,加入95%酒精,使之溶解,配成A液。将草酸铵溶于蒸馏水,配成B液。两液混合即成。
2、卢戈氏碘液的成份为5%碘、10%碘化钾的清水。 碘本身很难在水中溶解,但是假如水中已经有被溶解了的碘离子的话,那么碘可以通过形成多碘离子而被溶解;碘很容易溶解在乙醇中,但是由于乙醇易燃、易挥发、有时会导致副作用,因此有时乙醇不宜作为溶液。溶有碘的乙醇被称为碘酒。
试剂配方:
碘化钾 2g;
33
蒸馏水 300ml;碘 1g。 先将碘化钾溶于少量蒸馏水中,待全溶解后再加碘,振荡溶解后稀释至300ml,保存在棕色玻璃瓶内。用时可将其稀释2-10倍,这样染色不致过深,效果更佳。
四、实验步骤
(1)涂片:常规方法涂片; (2)干燥:让涂片自然晾干;
(3)固定:手执玻片一端,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以不烫手为宜);
(4)初染:加适量(以盖满细菌涂面)的结晶紫染色液染色40s;水洗至流出水无色,吸去残水;
(5)媒染:用碘液覆盖菌膜1min,水洗至流出水无色;
(6)脱色:将玻片上残留水用吸水纸吸去,在白色背景下将玻片倾斜,连续滴加95%乙醇脱色(一般20-30s)至流出液无色,立即用水洗去乙醇;
(7)复染:将玻片上残留水用吸水纸吸去,滴加番红复染3min;水洗,吸去残水;
(8)晾干;
(9)镜检:镜检时先用低倍,再用高倍,最后用油镜观察,并判断菌体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性。
五、注意事项:
1、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酒精脱色。如脱色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染成阴性菌;如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会被染成革兰氏阳性菌。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厚薄及乙醇用量多少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严格规定;
2、染色过程中勿使染色液干涸。用水冲洗后,应吸去玻片上的残水,以免染色液被稀释而影响染色效果;
3、尽量选用幼龄的细菌。若菌龄太老,由于菌体死亡或自溶常使革兰氏阳性菌转呈阴性反应。
六、实验结果
描述你所处理的至少4种菌的染色效果。
七、思考题
1、革兰氏染色是否成功,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为什么? 2、为什么用老龄菌进行革兰氏染色会造成假阴性?
3、你认识革兰氏染色法中哪个步骤可以省略?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
34
实验七 霉菌的形态观察及放线菌的制片
一、实验目的
1、观察霉菌的基本形态;
2、学习插片法、玻璃纸法制作放线菌观察玻片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放线菌制片
和细菌的单染色一样,放线菌也可用石炭酸复红或吕氏碱性美蓝等染料着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
放线菌基本结构主要包括气生菌丝、基内菌丝及孢子丝三类。通过设计各种培养和观察方法如插片法、搭片法、玻璃纸法、印片法等,可保持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特征。
(二)霉菌制片及形态观察
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而且孢子很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标本片其特点是:(a)细胞不变形;(b)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c)溶液本身呈蓝色,有一定染色效果。
霉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常用载玻片观察,此法是接种霉菌孢子于载玻片上的适宜培养基上,培养后用显微镜观察。此外,为了得到清晰、完整、保持自然状态的霉菌形态还可利用玻璃纸透析培养法进行观察。此法是利用玻璃纸的半透膜特性及透光性,将霉菌生长在覆盖于琼脂培养基表面的玻璃纸上,然后将长菌的玻璃纸剪取一小片,贴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无隔膜菌丝 细胞形态 有隔膜菌丝
35
匍匐菌丝、假根,功能是固着和吸收营养。
霉菌的无性繁殖方式主要是无性孢子,其类型有:
(1)厚垣孢子:厚垣孢子由部分菌丝内细胞质收缩变圆,外壁变厚而形成的孢子,圆形或者柱形。
(2)节孢子:由菌丝断裂而形成。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出现横隔膜,然后从隔膜处断裂,产生很多单个孢子。常成串、短柱状。
(3)分生孢子:霉菌发育到一定阶段,在分生孢子梗的顶端细胞分割缢缩而形成的单个或成簇生的孢子,形态多样。
(4)孢囊孢子:孢囊孢子为内生孢子。霉菌发育到一定阶段,气生菌丝顶端膨大,形成圆形、椭圆形或梨型的“囊状结构”。在囊的内部聚集大量细胞核并与其周围的细胞质浓缩形成孢囊孢子,如根霉和毛霉。
3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