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1. 1 怎样才叫做功 - 图文
第十一章 机械功与机械能
11.1怎样才叫“做功”
教材分析:本节是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机械运动的基础上,讲述了机械功以及做功的必要条件和功的计算。这些知识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又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 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
3、 经历观察和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有关实例的过程,了解功的含义,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 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做功实例,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
1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会用公式对功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 理解功的概念,会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悬念, 引入新课
媒体展示图片
(1)举起杠铃在空中静止不动 (2)提着一桶水在水平路面上行走 (3)用力推汽车,没有推动 (4)用力搬石头,没有搬动
这些图片人都用了力,但在物理学中我们称他没有做功。究竟什么叫功?怎样才算做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启发引导,探索新知 1、怎样才叫做功 媒体展示:课本P2活动1. (1)竖直向上提升物体 (2)水平面上推动小车
2
学生活动:找活动共同点 师生共同归纳功的概念。
【板书】: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学生活动:归纳做功的二个必要因素。
【板书】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实例分析“劳而无功”,“不劳无功”的情况。共同归纳力不做功的情况
【板书】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 F≠0、S=0 (劳而无功) (2) F= 0 、S ≠ 0 (不劳无功) (3) F≠ 0 、S ≠ 0 、 F ⊥ S (垂直无功) 让学生阅读课本P3 “活动2”的内容,回答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a. 小鸟将虫子从地里叼起来。 b. 人将油桶推到仓库中。 c. 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明确】研究力做功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谁施力,谁在做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是否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2、怎样测算功。
3
举例分析: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观察图11-1,引导学生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1-1所示,水平面上的木块,受到水平方向的拉力F1,使木块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拉力对木块做功了吗?
(2)假设在甲图情况下,木块受到的拉力为1N,通过的距离是S,拉力对木块做了1份功;那么,在乙、丙两种情况下,拉力F2分别做了多少份功?将结果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木块受到的拉力 木块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拉力对木块所做的功 1N 2N 2N S S 2S 1份功 (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功的大小与力的大小和距离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答: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远,做的功越多。功的大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