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球起源及练习方法
在国内,方兴首先对潘兵比赛中的发球动作进行立体录像分析,发现潘兵的人体移动速度与发球的速度有很好的一致性。刘卉和宛春宁借助三维高速录像及录像分析手段,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与方法,对国内优秀女子网球选手的大力发球技术进行测试与分析,试图揭示发球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及原理,并对受试者动作技术的合理性作出诊断和评价。严波涛对网球发球动作和基本技术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们都是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发球动作进行了分析。另外,蒋中伟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分析,对网球在空气中运动时的受力进行分析,得出球的运动方程,经计算机处理,求解出不同初始条件下球的运动轨迹,通过改变初始条件,分析球运动轨迹的变化规律,找到提高发球成功率的有效办法。当然,国内也有很多有关发球技术方面的研究,但大多数是描述性的说明,水平较低。
在国外,对网球发球方面的研究十分活跃。发球动作是一个协调链,先进的发球的爆发力的主要来源于腿部动作中膝部的屈伸,正是这一动作产生的爆发力传递至整个链条系统。整个发球的发力过程为蹬腿一转髓一转体~手臂绕肩一肘部伸展一小臂外旋~转腕一随球动作和落地脚。通过这种发力顺序,使发球动作合理化,达到最佳的发球效果。USTA在1997年美网公开赛上,利用雷达测速仪和高速摄像机对发球的球速和球的旋转速度进行了测量,对网球发球时球离开球拍的瞬间球速和球的旋转进行定量分析,从怎样加快挥拍速度方面介绍了发球的动作。他认为屈膝和蹬地动作是增加发球力量的重要动作,有效的蹬地动作可以增加击球的高度;提出击球手臂转动的速度和击球的高度是高水平选手和业余选手的两个主要区别。 对接发球方面的研究
Paul Dent认为,顶尖运动员在接发球时,在发球选手球还没有触拍前就有预判。因为一些快的发球达到对方只需要0.4秒。一般来讲,运动员对球的选择、反应和开始移动的时间需要0.22秒,完成击球动作需要0.30秒。因此,如果运动员如果没有预判,则到击球点时比实际时间慢0.12秒。HeinzKleinoder的研究表明:在高水平的比赛中,接发球的反应时间非常短,因此要想提高运动员的接发球能力,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提高运动员的预判能力;通过改变运动员接发球的时间,提高运动员处理时间的能力;控制球拍击球的位置等。
9
对正手击球方面的研究
Rafael Bahamonde博士对正手击球动作做了生物力学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为了更好地掌握大力击球动作,要做到理解基本的生物力学原理,并在不同的技术中正确运用;握紧球拍对击球偏离中心时非常重要;尽可能地采用封闭式站位击球,不仅可以产生更好的线动量和角动量,而且还可以增加击球的准确性;采用平稳的幅度小的环式后摆动作;选择更适合自己身体条件和技术的前挥动作;重视转体的重要性:正确地理解随挥的重要性。Blackwell和Cole对优秀网球运动员和新手反手击球时手腕的动力学特征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fuel:优秀运动员反手击球时手腕一直处于伸展状态,而新手在击球时手腕才开始伸展。Blievernich对正手击球的准确性作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右手持拍的运动员来说,正手打直线球时,拍面角度大约是72-80度;而打斜线球时,拍面角度大约是93一102度;斜线球的击球点更靠前;打直线球时,击球点基本上在右肩的侧面;而打斜线球时,击球点一般在左肩的前面。Elliott,Marsh和Overheu对正手击球动作的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运动员一般会采用两种后摆方式,即传统的(转肩同时后引球拍)和肘部带动前臂和球拍完成后摆:不管哪种后摆方法,都有一个环形的特征。这可以使动作流畅,并且可以延长球拍加速的距离:两种后摆方法,后摆结束时球拍的位置相似;“肘部先导”的正手出拍速度要比“传统”的快等。 对反手击球方面的研究
Machar Reid对单手和双手反手击球动作做了生物力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手反手更有利。但每一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协调性和打法都不同,因此,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各自的特点选择更适合他们的反手击球动作。 E1liott,Marsh和Overheu对反手上旋击球动作做了生物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反手击球后摆的结束动作没有太大的区别。击球时,反手斜线比反手直线肩关节转动的角度更小一点,手腕角度更大,拍子更靠前。与两种静止状态下的击球相比,跑动中反手击球时身体要保持垂直。Elliott和Christmass对高水平右手持拍运动员反手削球动作进行了研究,对反手削球时的基本动作特征和击球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Groppel对单手反手击球动作做了分析,结果表明:单手反手击球是身体多个部分在非常协调的情况下完成;而双手反手击球主要由身
10
体的两个部分协调完成:转骸和转肩带动上肢;这可能能解释为什么单手反手是肘部引导挥拍或者在击球时降低球拍给球施加上旋。 对截击方面的研究
Jack Groppel对截击动作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正手截击还是反手截击,击球时拍面略微打开一点。后摆时,上臂的转动使反手侧截击时拍面打开的更多一点。无论是正手还是反手截击都有转体动作,但反手截击转体幅度更小一点。Van Ghelywe, B.和Hebbelinck, M.对正手截击动作的肌肉力量和地面反作用力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加速阶段,所有大肌肉表现出很强的活动性;截击时,基本上没有手臂的挥动,所以肘部基本没有伸展动作;截击动作同样需要很大的肌肉力量,除了肘部的收缩肌外:地面的反作用力相对来说较小。Elliott,B.C.Marsh, A.P.和Overheu,P.R.对截击动作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与在网前截击相比,在发球线截击时后摆的幅度各不相同:高水平运动员在发球线截击时,球拍一般置于击球肩的后面;在网前截击时,球拍更靠近肩的位置;反手截击比正手截击的后摆幅度更大;高水平选手的拍头速度更快;高水平选手击完球后球拍继续向前下挥,而中等水平的运动员则时将拍面继续打开,并且向下挥。 对击球上网动作的研究
Elliott, B.C.和Marsh,T.对正手和反手击球上网动作进行了分析,认为上旋和下旋击球上网动作的力学原理完全不同,下旋击球时运动员一般不改变上旋击球时的握拍方式;两种击球上网的准备动作基本相同:后摆动作各不相同;上旋击球的动作更连贯;与正常的击落地球动作相比,后摆幅度有所减小,下旋击球的幅度更小;击球时身体的动态平衡非常重要;上旋击球时,身体的各个部分更多地是作为单个部分来发挥作用。而下旋击球上肢更多地是作为一个整体起作用;上旋击球的击球点更靠前;上旋击球的挥拍速度要比下旋击球快的多;下旋击球的随挥动作,球拍继续向下挥,然后向上;上旋击球的随挥时球拍继续向上挥,在左肩上面结束:速度更快的上旋击球留给对手准备时间会更短。 网球战术方面的研究
11
在单打不同打法、不同场地等战术的运用方面,Austin, D.A对单打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赢得比赛的运动员并不一定是具有最好击球技术的运动员;运动员的比赛计划在比赛前的准备活动就应当开始实施;好的比赛计划不仅表明自己的优势和对手的劣势,还要对比赛双方进行客观的评价等。Hughes,M.和Clarke,S.对高水平运动员就草场和硬地(合成塑胶场地)进行了一个量化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发球在草场上非常有效,但球的落点与场地情况无关;在硬地上,接发球的成功率非常高,一般将球回到场地中间的位置,保证不失误;草场上的致胜球比较多,而合成塑胶场地失误比较多;草场的来回次数比较少(回合的数量和时间):草地上网比较多,而硬地一般守在底线等。Darren Cabill对底线打法战术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速度慢的运动员一般会尽力通过控制比赛的节奏来调动对手全场移动;速度快的运动员一般会奋力救球,但保证不失误,但同时也会找准机会来调动对手,使对手移动慢的缺点暴露出来,降低回击球的成功率。优秀的底线型运动员,一旦通过一次穿透力强的回击球控制了比赛的节奏,一般不会放弃对一分的控制,会进一步进攻直到结束这一分等。Sven Groeneveld对发球上网战术做了一些总结,他对何时来到网前、如何接发球上网、如何运用组合战术创造上网机会、在比分领先或落后的情况下怎么运用上网战术等做了精辟的阐述。 Craig Tiley对全能型运动员的比赛战术进行了研究,他提出了如何对付发球上网型运动员和网前打法运动员、如何对付底线进攻型运动员和如何对付防守型运动员的具体建议Antonio Martinez Cascales对高水平选手红土球场战术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他认为:由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好,因此更趋向于底线进攻型的打法。另外,很多红土高手能很快地适应快速球场,逐渐发展成为一名全能型的运动员。同时,他提出了发球、接发球、底线击球技术和上网技术的如何运用做了详细的说明。在女子战术研究方面,NoVanAken认为,现代女子网球选手的打法类型主要有底线型、全能型和发球上网型三种。发球和接发球是高水平女子选手的主要区别。女子选手和男子选手一样明白从一开始就控制比赛的节奏的重要性。因此,一般会采用大力发球和进攻性接发球。发球不仅仅是注重落点,而是更注重落点和力量的完美结合。在接发球方面,不再是单纯的将球接到界内,而是将力量和控制结合起来。在相关技战术的总和研究方面,何跃认为:发球是网球运动员运用三要素中的速度和角度得分的大好时机,它可直接得分或为上网进攻创造机会,网球运动员必须掌握高质量的和多变的发球技巧,争取发球局的胜利。四大网球公开赛所使用的不同比赛场地,说明网球比赛三要素
12
(速度、角度、深度)都对其胜负有重要的影响,并且体现现代进攻型打法的发展趋势。综上所述,有关技术方面的研究,大多数是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战术方面的研究,主要对不同的打法、不同场地特点等进行总结,试图找出共性规律,为网球运动训练实践提供参考。
1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