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劳动力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
热点问题分析
图4 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状态 其它 32% 一直在本市 就业 47% 长三角周边 城市转入广 州找工作 4% 珠三角周边 城市打工转 入广州找工 作 17%
二、2、3月份调查情况对比
(一)离职跳槽与被动失业数据双双回落,反映在经济前景低迷及就业环境趋于严峻情况下,劳动者流动性减弱。
据本月调查,在表示自己是“离开原工作企业重新求职”求职人员中,因“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不满意原单位待遇”而主动跳槽的人群分别占36.7%和13.0% ,较2月份调查数据(44.2%和18.7%)分别下降7.5和5.7个百分点;而因“原单位倒闭、搬迁、裁员”重新择业的占29.6%,较2月份调查数据(37.2%)下降7.6个百分点。因返乡就业、职业兴趣等其它原因重新求职的比例则上升20.7%。反映在经济前景低迷及就业环境趋于严峻情况下,劳动者流动性减弱。 (二)择业考虑因素:个人发展机会、工作稳定性、经济收 入持续两月位列影响择业前三位关键因素。
据2-3月份调查数据前后对比,求职者对择业考虑因素的排序大体一致。个人发展机会、工作稳定性、经济收入稳居影响择业关键因素前三位。而专业对口、参加社会保险、企业提供各类培训及其它因素分别是影响择业因素的第四、五、六、七位。
19
热点问题分析
图5 择业考虑因素 %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4.3 27.4 25.4 35.8 35.1 27.6 26.7 2月份调查 3月份调查 4.5 3.8 2.6 2.5 2.2 1.2 0.9 其它 经济收入 工作稳定性 专业对口 参加社保 个人发展机会 企业提供各类培训
(三)上一份工作月薪:860-3000元/月收入段占94.3% ,是当前求职者收入集中区间。
860元以下、860-1200元、1201-1500元、1501-2000元、2001-3000元和3001元以上月薪分别占2.6%、13.9%、30%、35%、12.8%和5.7%。 (四)就业打算:先就业再择业占56.6%,攀升3.6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在就业打算上,表示“先就业再择业”的求职者占56.6%,环比2月份调查数据上升3.6个百分点;而表示“找到满意的工作为止”占37.4% ,环比下降2.5个百分点;表示“自己创业”的占3.1%,下降0.3个百分点。显示在金融风暴冲击下,求职就业和创业环境恶化,对求职者心理预期带来一定冲击,逆境先求全、顺境再谋发展成为大部分求职者应对时势的策略。
(五)薪酬期望:71.3%愿意降薪求职,环比上升17.5个百分点。 3月份调查显示,71.3%的求职者愿意降薪求职。其中,6.5%的求职者表示“将大幅降低薪酬期望,先找到工作再说”;64.9%的求职者表示“小幅下调薪酬期望,以适应形势”;28.6%的求职者表示“不会降低薪酬期望值”。
期望值分布:预期月薪在2000元/月以上比重普遍走低,1500-2000元/月收入是权重最大区间。据调查,期望月收入在860以下、860-1200元、1201-1500元、1501-2000元、2001-3000元和3001元以上分别占2%、17%、25%、37%、15%
20
热点问题分析
和4%。
图6 是否会降低薪水期望值 % 70 60 50 40 30 20 10 0 5.1 17.1 29 48.8 2月份调查 3月份调查 64.9 18.4 10.2 6.4 会,小幅调低期望值 会,大幅降低 视情况而定 不会,依然维持原来期待
图7期望月薪 1201-1500元/月 25% 860元/月以下 2% 860-1200元/月 17% 4000元/月以上 1% 3001-4000元/月 3% 2001-3000元/月 15% 1501-2000元/月 37%
21
热点问题分析
苏州市一季度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特点
苏州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 谢文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一季度职业供求出现较大波动,一月份,外资企业出现急短定单,需要增员,而员工已提前返乡过年,使得岗位空缺与求职者比例上升明显;二月份,由于外埠人员的大量涌入,加之企业放假开工不足,导致岗位空缺与求职者比例出现下降趋势;三月份随着行业振兴、经济回暖,岗位空缺与求职者比例平稳回升。
我市人力资源市场用工需求主要集中在以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商贸、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从用工调查和供需分析中得知,我市需求大于供给的前十个工种是裁剪缝纫工、机械热加工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纺织针织印染人员、机械冷加工工、餐饮服务人员、建筑工程师、业务员、制版印刷人员、软件开发,这些职业的普工、技工需求量大。
而求职者往往综合考虑用人单位的工资福利、劳动环境、保障待遇等各方面因素,那些苦脏累、薪资低的岗位仍是“有事没人干”;又由于大中专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农民工缺乏技能,就业困难人员年龄偏大等原因,导致“有人没事干”,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如何实施政策扶持,走出困境、转变求职者观念、提高技能等方面、有组织输出、有计划培训、有效提高双向选择的成功率等,是劳动保障部门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努力方向,而完善创业奖励机制,鼓励失业人员创业促进就业;启动青年见习基地工作,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等举措,将会使结构性矛盾趋向缓和。
2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