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名著导读
作出反应的能力,是程序存贮的结果,即对刺激的“主动”反应是反应系统中枢过程的心向、顿悟以及层次结构等“主动”组织的结果。 他们的通用解题的基本概念是,假设系统中的问题B是状态A和状态B之间的差别。设状态A为现存经验,状态B为预期目标。要解决这个问题,A必须变换,使它等同于B,因而首先要对A和B的特征作分析,经过匹配查明两者的差别。只要状态特征和预期特征相等,问题便得到解决。
书中证明这个模型可以解决数学定理、逻辑问题等,它是模拟人类解决问题时常用的一般策略。它的方法是让被试在解决问题时报告脑中的活动,有时还采用眼动记录和口头报告相结合的方法。以后,有人相继设计出各种计算机程序来模拟概念形成、言语理解、下棋、心理诊断以及各种不同的专家系统。此时它已超出心理学家的工作范围,形成一种计算机工程学和认知科学。 88.《人类心灵现象的分析》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a of the Human Mind) 英国穆勒。詹姆斯(1773`1836)著。1822年动笔,1829年出版,是作者唯一的心理学著作。
全书共25章,前两章分述心理元素:感觉和观念,第三章论联想,其余22章分述意识、概念、想象、分类、抽象、记忆、信仰、论断、证据、反省、快乐、痛苦、意志、意向和其他。
上述各章的标题表明当时心理学所关心的问题。该著作的重要部分在前三章。作者在书中以机械力学原理解释联想,把感觉看作最简单的心理元素,感觉衍生观念,感觉和观念通过联想形成种种心理现象。这就是心理元素主义的联想主义心理学,也称为“力学心理学”。
这种心理学把知识经验看作起源于最简单的感觉元素和观念的机械统计堆积,穆勒说:”砖是一个复杂观念,灰泥是另一复杂观念,再加位置观念和数量观念,就合成我是所谓墙这个观念。“这些多层观念(墙、地板、窗子等)合起来就所谓房屋的观念。所以房屋的观念是各种各样的多层观念合成的”。 他还说:“所谓万物是若干多得更多的复杂的和多层的观念合成的吗?它的繁复程度,更可想而知了。”这部著作代表了当时英国联想心理学和经验哲学的理论思维已机械、被动到了极点,再也不能凭借形而上学的思辩,而亟需另找途径才能有所发展,因而,它也从消极方面促进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89.《人类与动物的表情》 (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 英国达尔文(1809~1882)著。1872年出版。该著是作者继《物种起源》(1859)和《人类起源》(1872)之后,从情绪表现方面进一步论证人类和动物心理有连续性的进化论观点的名著。
书中提出了有用的联合、对立作用和神经系统的直接影响三条原理。他解释说: 1,愤怒时张牙露齿,恐怖时毛发竖直、心脏急跳等,这些表情动作对人类的动物祖先是有生物学意义的,它们是动物长期生活巩固下来的有用的习惯性联合。这些表情斗争因遗传保留在人身上,乍钪看起来,像是天生的人类表情,石景山则可能是靠某种生活方式逐渐获得的。
2,彼此对立的表情,如悲哀与欢乐,敌视与友爱等,它们是服从对立原理巩固下来的。
3,有些表情动作,强烈而不可控制,是神经系统的直接影响。由于本书的论证,
33
加强了生物进化论的论据和科学地位,使它和《物种起源》一起成为人类科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也为当时的西方心理学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它使心理学从19世纪研究意识,发展到20世纪初研究智慧起源,进而发展到以研究行为为对象的机能主义心理学阶段,使西方心理学的思想主流进一步脱离哲学的束缚而成为生物科学,同时也使心理学走上生物学化的道路。 90.《人猿的智慧》 (Intelligenzprufungen an manschenaffen)
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1887~1967)著,1925年译成英文出版,1928年译成法文出版。这是作者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3~1920)在非洲喀麦隆的特纳利夫岛研究黑猩猩的专著。
作者按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对黑猩猩进行实验后,提出了智慧的顿悟说,顿悟就是对事物内部关系的突然知觉,它是一种思维过程,是一种智慧现象。他以为顿悟的智慧形式有三大特征:1突然改变行为,2立刻获得成功,爱且可长期重现,3易于向类似的其它情境残阳迁移。简单地说,顿悟就是格式塔内部发生了改组。作者强调顿悟说不同于桑代克的试误说,顿无悟实验是把问题的全景呈现给被试观察,使它领悟到其中的关系。桑代克则把这些关系条件、掩盖起来,让动物盲目尝试,凭偶然的成功学习经验。 此后,这两种学说争论激烈,一直延续至今,但两者也一直在教育理论中应用着,它们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一起,被称为现代的三大学习理论。 91.《认知心理学》 (Cognitive Psychology) 美国心理学家苏尔索(Robert L.Solso )著,1979年出版。该书是继奈瑟(1967)之后的第一部系统的认知心理学著作。它为当代认知心理学奠定了体系框架,成为美国大学心理专业的教科书。
全书除导言外分为三部分共15章。分别阐述:
1、感觉信号的检测,模型识别,字母、词语和信息加工理论,注意。
2、记忆的结构与模型、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语义组织与记忆、记忆术与记忆、心象。
3、高级心理:语言、认知发展、思维、概念形成、问题解决、人工智能。
作者总结了前人研究认知心理学的经验,将从1950年到1977年间的研究成果列成年表以表示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状况与 趋势。他在书中指出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特点是强调认知概念的主观性和结构性。以感觉阈限为例,传统的心理学以刺激强度为阈限的标准,提出感觉刺激的“全或无”定律。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则认为,这种说法太简单,机械和被动,提出阈限的出现决定于多因素包括:刺激,人物的性质及被试者已有的经验。它表明感觉检测标准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主观性。
作者在书中通过上述各项课题阐述了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这些特性,可以说,该书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认知心理学代表作,也是作者本人的主要著作,他娘信息加工的模型实验和人类认知的复杂结构结合起来,形成和当时认知心理学结构注意思潮相一只的体系。 92.《认知神经科学》 ( Cognitive neuroscience )
美国心理学家葛查尼革(M.S.Gazz0aniga)主编,1995年出版。认知神经科学是认
34
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1991年正式问世),以探讨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为其研究任务即研究人脑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各区及全脑如何调用以实现自身的认知活动.
《认知神经科学》由170多位国际著名学者撰写.全书由11篇,92章,1400多页,百余张插图和27张彩色图组成.每章作者总结其研究领域的实验成果,概述了其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存在问题. 11篇的篇目为:
1 分子和细胞水平的可塑性(7章),阐明机体对环境反应中的机能和结构的灵活性(flexibility)多变性(Mutability),是知觉,记忆等认知过程的重要基础。 2神经发育和心理过程的发育(6章),介绍了一些神经生物学研究新技术,用当代脑功能成像成果来说明婴儿脑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关系。
3感知觉(17章)阐明单一感觉神经元的信息与主观感知觉的变化,神经元间群编码和感知觉的多样性,信息加工组合及其对环境制约的关系。
4运动系统的策略和规划(8章)从神经生物学讨论皮层运动区神经元对不同运动及其阶段的活动规律。
5注意(8章)阐明各种感觉刺激在心理定向中的作用。
6记忆(8章)阐明记忆过程和多重记忆系统的脑结构及其作用(包括海马、边缘系统、颞叶和额叶皮层等)。
7语言(7章)从神经心理学,语言学和语言发展等方面讨论语言的获得,产生和理解的脑机制。
8思维与表象(7章)从理论上阐明思维与表象的脑功能实时动态规律,在方法上总结了近年来应用事件相位电位,脑构像技术和脑损伤病人的神经心理学与动物模型研究的成果。
9情感(9章)阐明从恐惧到情感及其和意识的各种复杂情况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包括杏仁核、脑干、海马、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的理论。
10进化理论(7章)讨论心、脑机能结构的进化及其种种理论之间的争论,
11意识(8章)回顾了意识生理研究的历史,和20世纪60-80年代间的快速眼动睡眠与梦的关系,割裂脑病人和失语症等对意识神经问题研究的多种事实。
原著已于1998年编译成中文出版。为了帮助读者对本书形成这门新学科的整体概念,译者沈政撰写了一篇“总论”(见本书正文前),指出原著“为我们描绘出认知神经科学对基本认识过程的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这是“一部高水平的当代前沿科学专著。 93.《认知心理学》 (Cognitive Psychology) 美国心理学家苏尔索(Robert L.Solso )著,1979年出版。该书是继奈瑟(1967)之后的第一部系统的认知心理学著作。它为当代认知心理学奠定了体系框架,成为美国大学心理专业的教科书。
全书除导言外分为三部分共15章。分别阐述:
1、感觉信号的检测,模型识别,字母、词语和信息加工理论,注意。
2、记忆的结构与模型、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语义组织与记忆、记忆术与记忆、心象。 3、高级心理:语言、认知发展、思维、概念形成、问题解决、人工智能。
作者总结了前人研究认知心理学的经验,将从1950年到1977年间的研究成果列成年表以表示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状况与 趋势。他在书中指出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特点
35
是强调认知概念的主观性和结构性。
以感觉阈限为例,传统的心理学以刺激强度为阈限的标准,提出感觉刺激的“全或无”定律。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则认为,这种说法太简单,机械和被动,提出阈限的出现决定于多因素包括:刺激,人物的性质及被试者已有的经验。它表明感觉检测标准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主观性。
作者在书中通过上述各项课题阐述了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这些特性,可以说,该书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认知心理学代表作,也是作者本人的主要著作,他的信息加工的模型实验和人类认知的复杂结构结合起来,形成和当时认知心理学结构注意思潮相一只的体系。 94.《认知心理学》 ( Cognitive psychology) 美国奈瑟著,1967年出版。当代认知心理学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到60年代和作者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当代认知心理学正式问世。 全书除导言外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视觉认知,包括映象存贮和言语登记、模型识别、中心注意和形象综合、作为视觉模型的字词、视觉记忆共5章。
第二部分讨论听觉认知,包括语言知觉、积极的言语记忆、声呼记忆和听觉注意、句子共4章。
第三部分讨论高级心理过程,只有记忆和思维的认知研究1章。这本书综合了50年代和60年代以后提出的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和中枢信息加工处理器等一系列新概念,将认知过程第一次明确地理解为感觉输入、转换、简约、加工、贮存和应用,总称为一系列加工转换过程。
作者在书中还漫画式地作了以下的理论图示: 输入 转换 转换 转换
此即后来所说的流程图.但是作者并不同意把他的研究描述成\计算机模拟\他认为心理现象非常复杂,种种情况互不相同,当前要模拟它们还很困难,例如对于视觉结构及其操作,执行任务,或者设计之前作出科学假设,如:认知的语言结构,理解故事,或者从事交际等机制如何,完全无知,就等于一个黑箱子.既然对黑箱子内装些什么无知,又如何进行操作?
不过,有人不同意作者的意见,以为复杂的机制只能通过实际建设它们,才能研究它们的性质,假借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就可以看到它们如何操作,因而断定人工智能是可以研究关于智力所必需的机制设计的.
可见,初创的认知心理学工作者都是一些理论家,他们的工作是从低级的认知过程开始的,到了70年代才进入专门研究高级的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课题. 95.《智力的实验研究》 (L E tude Experimentole de Lintelligence)
法国比内(1857~1911)著,1903年出版。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的两个女儿(13岁和14岁)进行心理观察实验的成果。
书中作者介绍让两个女儿解决简单的算术问题,然后要她们回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并要求回答以下问题:你们怎样思考那个对象?你们看见那个对象了吗?如果看见,能说出那个对象的名称吗?两位女儿有时能说出对象的名称,有时说不出名称。他以为后者是一种无意象思维。他是一种不能分析成感觉意象的,整体的主动性的自我机能。
3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