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名著导读
属于任何基件(直线),而是由直线构成四方形的直接经验,它是一种新的元素,它具有格式塔的性质。这就是他的形质论。
厄伦佛斯受当时元素主义的思想影响,没有把这种格式塔性质的形式理解为一个整体,只以为它是一种新的和感觉并存的心理元素。20世纪初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把格式塔性质的形式和经验伦的感觉元素区分开,作为一种整体的心理结构形成了格式塔心理学体系。厄伦佛斯的论文,在客观上为意识心理学的感觉元素主义演变成为知觉整体论起到了过渡的桥梁作用。它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也有某些联系。 77.《脑的反射》 (Reflect of brain)
俄国谢切诺夫(1829~1905)著。1863年出版。作者根据其对“中枢抑制“现象的发现与研究,对过去关于 反射的概念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提出了新的反射学说,把反射活动推广至大脑活动。
作者认为一切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活动,就其发生的机制来说都是反射。由于脑的活动的一切外部表现都可归结为肌肉运动,作者从肌肉运动的不随意运动和随意运动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作者指出:心理活动是由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所引起,大脑反射以感觉兴奋为始端,以一定的心理活动为中继部分,以肌肉运动为末端;大脑反射包含着心理的成分;反射的中间环节具有思想、思维的本质。全部心理活动毫无例外地都是借助反射发展起来,心理成分调节着人地言行。
此外,作者还用新的反射学说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抛弃了关于灵魂的哲学理论,从而用崭新的心理学观点和科学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 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次把心理当作脑的技能来进行研究。谢切诺夫的心理反射论为后来的巴甫洛夫所继承和发展,在研究大脑两半球机能活动上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78.《脑机制和智慧》 (Brain mechanisms and intelligence)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莱舒里(1890~1958)著1929年出版。作者是行为主义者华生的学生,1917年他们一起发表“论大脑毁坏对白鼠习惯形成和保持的影响”的论文。以后作者继续研究局部损伤脑组织对白鼠走迷津的速度和错误的影响的实验。 本书是总结上述实验的专著。实验证明总裁摘除后的大脑其余部分对行为有补偿作用,即好象大脑已损伤部分的机能,可以由未损伤部分的机能来学习行为。为此作者制定了两个著名的原理:大块活动和等功性。前者是说,学习效果是剩下未受损伤的整块皮层的机能,即可用的皮层愈多,就学习得愈好。等功性原理是说,一部分皮层的机能,原则上是和另一部分是相等的。
不过,也有例外,如视觉区的皮层有特殊定位,如果损伤这种特殊定位的皮层,辨别视觉模型就成为不可能的了。此书虽然否定了华生关于刺激-反应的联结和神经组织是一对一关系的假设,但却证明华生提倡的客观研究是切实可行的,从而在神经心理学实验研究上支持了行为主义,推动了行为主义的广泛传播。 79.《脑之比较生理学与比较心理学》 [Einleitung in die Vergleichende Gehirnphysilogie und Vergleichende ]
德国动物心理学家勒布(1859~1924)著,899年出版。作者这本书以提出“向性说:闻名于世。向性说假设,无机物运动的物理、化学规律,也是动物和人类运动的最
29
后规律。”向性说“认为就像向日葵和灯 蛾同样有向光性运动一样,人类运动也完全受生物机体结构和光的物理、化学关系的支配。历史上把这种假设称为”还原论“。 在心理学中,还原论是指把人类的高级心理行为还原到用物理、化学的规律来解释。行为主义者华生就是一个还原论者。他是勒布的学生,曾一度合作研究动物心理,深受勒布向性说的影响。华生认为,一切行为无非是肌肉和腺体的反应,这种反应归根到底是受有机体内部物理、化学规律支配的。
当前西方心理学盛行人工智能和信息加工的研究方法,它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勒布的这本著作。 80.《青年期:它的心理学和它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以及教育的关系》(Adolescence :Its psychology and its relation to physiology, anthropology , sociology ,sex ,crime ,religion, and education)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1844~1924)著1904年出版。作者以进化论思想为指导研究发生心理学,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达尔文”,是第一个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
作者在这部1300多页的两卷本巨著中,阐明了心理发展的理论,阐述了个体发展是种族发展生活史的重演即复演说的思想。他强调个体发展是沿着某些方面的心理倾向成长的,而幼年期是可以利用的可塑性时期,并不把发展看作生来具有的智力固定特征的表露--这样一种静止的观点。
本书资料丰富,涉及的方面很广,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在当前鼓励多学科综合研究发展心理的趋向下,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参考文献。 81.《取消心理学中的本能》
中国郭任远(1898~1970)的论文,1921年发表于美国哲学杂志上,当时是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专业三年级学生。文章发表后引起许多争论,作者作为反本能运动的“超华生”行为主义者而闻名于中美。
在论文中作者认为,有机体除受精卵的第一次动作外,并没有不学而能的反应。1927~1936年间,作者回到中国当时的中央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将刚生下的虎仔和犬仔同笼饲养,以其相安无事来支持反本能和反遗传的观点,作者的这些做法曾引起巴甫洛夫的主义。而作者通过实验观察提出小鸡破壳出来就能啄食,那时在孵化过程中学会的结论,直到80年代初还有人引用。
关于作者的这些思想,可见开明书店出版的《郭任远心理学论丛》。1929年作者出版《心理学与遗传》,其中第六章“反对心理遗传的运动的经过”对此也有说明。 82.《人的类型》 (Types of Men)
德国斯帕朗格(1882~1963)著,1914出版。19276版从德文译成英文本于1928出版。
作者继承发展了德国整体心理学的传统思想,第一次提出人格的类型学说。他说传统心理学的元素主义只研究低级生理和心理过程,他的整体论致力于较高级的有意义行动和态度;一个有意义的行动有一定的目的和价值,它们不限于生理学的自卫和生殖,人类还追求别的目的和价值。除生物学目的之外,作者列举以下的种人类的目的、价值或态度:
(1) 理论的,追求知识的。这是对研究真理和科学、哲学有浓厚兴趣的人,它们的大
30
多数是沉静、有思想对于细微的事,亦极其认真。
(2) 审美的。是喜欢文学、音乐和美术工艺之类的人,它们对一切事只满足于美的观念,忽视真理和应用。
(3) 经济的。包括对财产和一切实利的注意,这种人以实用为目的,对理论、思想不愿注意。
(4) 宗教的。相信超人的势力统辖着宇宙,或以为信仰可以改变人生,他们对于仪式、礼节感到有兴趣。
(5) 社会的或同情的。这种人对于人的问题如家庭、亲友或慈善事业等人与人的问题极感兴趣。
(6) 政治的或管理的。属于有领导统制别人欲望的人,或是喜居高位,追求名誉的人。这种人对权力和义务分得很清。
作者从社会文化的标准对人格进行分类的尝试,比从生物学目的进行分类进步,从而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研究,逐渐出现了众多的人格类型学和诊断学。然而作者只是从人格主义的现象学方法对人格进行分类,并未涉及人格的本质特征。 83.《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 (Personality: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1967)著,1937年出版。这本著作标志着现代西方的人格心理学正式问世。
本书由原作者的博士论文修改写成,1961年作者再次修订出版,题名为《人格的模式和成长》。作者在书中对人格的词源作了考证,对50种人格定义作了比较分析,然后他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自身如何独特地顺应环境而形成的心理生理系统的动力结构”。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种整体结构的“独特性是怎样发生的”。
作者批评过去的实验心理学没有把主体作为研究主题,只追求心理过程的一般规律;差异心理学只求个体各种能力在分配曲线上所占的位置,忽视对个体本身的认真研究;精神分析把超我、自我和本我看作是人人预定地同一的,也忽视个体的独特性。作者提出研究个体的独特性不能依靠一般规律研究法,应采用特殊规律研究法。他认为个体的独特性就是人的特质,特质最反映个性涵义,是一个人行为倾向的决定者。特质是一种心理结构和个体行为的潜能,充分发挥这种潜能就能发展人格。
作者以为人格是不断形成的过程,它的最重要特点是对未来的向往。作者从人本主义心理学来看待人格,他鼓吹人性的潜能,是人本主义和人格主义的调和论者,他的理论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 84.《人格的模式与成长》 (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美国奥尔波特(1897~1967)著,1961年出版。作者是美国人格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本书是作者研究人格心理学理论的总结性著作。 全书分5编:
1、人格研究的一种方法, 2、人格的发展, 3、人格结构, 4、人格评定, 5、理解人格。
本书将人格定义为“人格是存在于个人内部,决定个人独特行为与思想的心身系统
31
的动力性组织。”他指出人格的发展包括学习技能、知识、态度兴趣、特质、希望、恐惧、爱、幽默、良心及文化,这些学习可能是有意识的、自觉的。
由上可见,他的人格理论有别于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尔加入了“第三思潮”大合唱。他还声明:“虽然本书作者主要关心内在系统,但也注意平衡、注意的内部结构饿外部结构的相互作用”。在动机发展研究上,作者的“就机能自主”概念独到之处,例如,一种劳动开始对某人只是手段,但过一段时间后,就转化成为目的。
在本书中他制定了“成熟的人格”的6条标准,其基调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大同小异。他力图找出人格元素(“特质”),但也强调人格的统一性。 85.《人格和精神治疗》 (Personality and Psycho-therapy)
美国米勒(1909~ )和多拉德(1905~)合著,1950年出版。在书中作者将新行为主义者赫尔的学习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结合成一个整体,强调人的行为和精神分析都是因社会条件的作用学来的,因而也可以控制条件去消除它。他们提出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作为人格形成理论的4个概念,指出内驱力迫使有机体行为,线索引起有先后顺序习惯系统分为先天和习得的,原初和后果的,以及优势的不同层次。学习产生于前次学习的和失败,所以精神病也是一种习惯。
他们把这些原理应用于精神治疗,提出精神治疗就是处理冲突,压抑,泛化,移置和消退。由于作者将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相结合而改变行为主义忽略主观内部的立场观点,人们称之为机能主义的行为或新的新行为主义。 86.《人类生理学手册》 (Handbook of the human physiology )
德国生理学家缪勒(1801~1833)著。1833~1840年分8卷出版。卷一论述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卷二论述呼吸、营养、生长、生殖和排泄等化学问题,卷三论神经生理学,卷四`~六为实验心理学。
其中包括一般的肌肉运动、反射动作、发音讲话等;作者再论述5种感觉时,特别介绍了他提出的感官神经特殊能说,即感觉的性质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神经能的性质;论述心灵时,讨论了联想、记忆、想象、思维、激情、心体问题、幻想、行动、气质及睡眠等一系列心理学问题。
最后两卷讨论生殖以及胚胎器期和产后的发展。该著的出版标志着生理科学的问世。作者也因此被称为“生理学之父”。书中提到的感官神经特殊能说,反映了当时唯能论思潮对科学思想的巨大影响,赫尔姆霍斯曾把作者的这一学说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相提并论。
但是,列宁和费尔巴哈都指出,感官神经特殊能说是生理学中的唯心论。( 87.《人类问题解决》 (Human problem solving )
美国纽威尔和合著,1972年出版.作者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看作本质上就是人类问题解决.他们以为人类思维必然指向问题解决,认知就是人们选择、抽取、操纵环境合和人本身内部贮存的信息来解决问题的活动方式。
1958年他们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文章,提出问题解决的模型。1961年又发表《通用解题机:模拟人类思维的程序》。本书是继上述成果的专著,为思维研究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领域。问题解决要制定策略,作者在书中指出,策略由该系统(人的认识系统或计算机程序)的过去经验决定。每种系统之所以能有复杂而灵活选择的方式对刺激
3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