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名著导读
把他的存在理解为自己之内,集中于自己的那一瞬间亦即集中于他的意向,而不是表面行为.
为了说明上述论点,作者用了全书的1/4篇幅,将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和其它心理学的理论观点相对比,并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以及和人格理论有关的假设.其中有\存在主义的神经症\这一新概念.
作者解释说,存在主义神经症是由于存在的冲突引起生活上诸方面自我表面的骚动,大部分是因关键人物,例如对父母和对心爱的朋友的幻灭,使个人的直接经验失去和世界的联系为基础的.或者说,\存在的冲突\是一个人认识到他自己自由决定受到态度他的责任心责备时,体验到的一种冲突.
该书出版于50年代,当时的美国心理学对欧洲存在自由运动进行了审慎的研究,到了60年代美国的临床治疗和精神分析逐渐结合,在促进存在主义心理学在美国的传播上,本书是有影响的. 67.《动力心理学》 (Dynamic psychology) 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或译“武德沃斯”(1969~1962)著,1918年出版,作者认为“心理”应是一个动词,一种活动;心理学应研究整个人的全部活动包括意识和行为。他以为只研究意识是片面的,只研究行为不研究个人的主观经验及其同行为的联系就不是心理学。
人的活动有两方:一是内驱力;一是机制。机制是联结的结构,是原因和结果、刺激和反应的关系(S-R)。内驱力是推动机制的原动力,但内驱力不限于本能。驱力发动机制,得到发展的机制就成为驱力;任何机制一产生,就能成为自己的动力,并且使驱力和其它机制发生联系。所以,机制是驱力得到满足的外在行为方式;内驱力是发动机制的内在条件。动物口渴去喝水的机制,即为渴的机制所推动。习惯逐渐成为兴趣,机制也就逐渐变成驱力。为此作者提出行为公式A-R中间应有个“O”,即代表有机体的内在条件。
1940年作者在《心理学》一书中把上述公式扩充为“W-S-Ow-R-W\。其中”W“代表环境,”O“右下的小”w\代表有机体对环境形成的一定的定势。公式的意思是,当有机体对环境形成一种定势时,来自环境 (W)的刺激(S)经过有定势(Ow)准备的有机体内部调整,然后作出反应(R)以适应变化着的环境(W)。
《实验心理学史》的作者波林说,吴伟士的这本书无旎决定了他作为动力心理学之父的地位。吴伟士公式中的中央“ O\,对新行为主义者的”中间变量“概念是有影响的。 68.《教育心理学》 (Education psychology)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1874~1949)著于1911~1913年相继出版,1914年作者将原来的三卷缩编为一卷。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心理学著作。
全书着重讨论了人类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和个性形成问题,为以后的教育心理学体系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作者在书中介绍的“尝试错误”学习的实验研究和学习规律,至今仍然沿用。它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在“学习”理论体系中有同样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它们也都是新老行为主义的理论依据。 69.《结构主义》 ( Structuralism)
25
瑞士皮亚杰(1896~1980)著,1968年出版。20世纪60年代西方盛行一种结构主义思潮,本书作者从他的发生认识论(1950)原理整合了各学科中结构主义的共同点,将结构主义和建构论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建国主义,作为他的发生认识论的方法论。这就是本书说的结构主义发生认识论。 本书共分7章:
第一章阐述结构概念的5个特征,整体性、转换和自我调节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整体结构不是静态、封闭的,而是存在的转移系统,它总是由正在建构着的和已构成的结构(两极)同时发生,是种种转换规律组成动态的、开放的体系。转换是结构内部的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有周期节律、调节作用和运算3种基本机制。但作者认为运算是第一性的,是一种完善的自我调节功能,它使结构内部保持平衡(守恒),这是全书的重点。
第二章至第六章将上述结构概念和规律应用于各有关学科,以印证其可行性。它涉及数学、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语文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某些学科。
第七章结构主义和哲学中指出,结构的萌芽、历史与功能和构造论密切相关,它是一种继续不断螺旋上升的构造过程。 在结论中,作者重申结构只代表运算组成规律或平衡形式的体系,它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方法论。当前作者提出的关于结构的3个特征,被结构主义称为是最全面的结构定义,他的思想已渗入认知心理学、跨文化研究,尤其是发展心理学在他的影响下已成为热门。不过他的 运算第一性观点被认为是新实在论的观点。 70.《灵魂的热情》 (The Passions of the Soul ) 法国笛卡儿(1596`1650)著。这是作者继《方法谈》(1637)和《形而上学的沈思》(1641)之后,与1650年出版的又一部名著。
该著作以作者心物二元论和心身交感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吧情绪、情感同脑髓、血液、“元气”、生命器官的运动联系起来,认为情绪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来自灵魂的作用;另一方面出于身体对灵魂的影响。
作者认为,前者如理智上的喜悦,对上帝的热爱,这是灵魂自身的事;后者如对外物的爱憎,这是通过身体实现的,它包括惊奇、喜爱、憎恶、欲望、悲哀和快乐6种基本情绪的经验和冲动,它们的组合构成一切可能存在的情绪状态。
作者还以为,每种情绪都由一定对象引起。例如惊奇由新鲜事物引起,爱的对象是适意的客体。憎由有害的客体引起,等等。
笛卡儿关于情绪和身体、外界之间关系的思想观点,不仅为心理学研究情绪开创了唯物论的先河,而且为当时的哲学和科学从基督教神学的统治下争取到一块研究阵地,因此具有不朽的历史意义。 71.《论记忆》 (On memory)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1850~1909)著,885年出版。本书虽篇幅不大,许多实验却设计得很好,在把记忆分为学习(识记)、保持、联想回忆和复现的实验研究中开创了高级心理过程实验研究的新纪元。
在实验中,作者将外国语和本国语的字母结合起来用两个子音,一个母音查组成如zat,bok,sid等等 共计2300个无意义的音节以防止经验干扰记忆效果。他将几个无意义音节编成音节组作实验材料,自己作被试,一遍一遍地读,直到完全能背诵为止,然
26
后记下所花的时间。这叫完全记忆法。
过了一些时间,一般是第二天,又重复学习,记下每次重读到能背诵时所节省的时间,他叫这为节省法。如此反复实验长达5年。作者在书中制定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和过度学习、集中学习和分布学习等规律,至今仍在应用。只是这些记忆规律都属于机械方面的,和日常生活的记忆不同,它又很大的局限性。 72.《论灵魂》 (-De Anima)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著,作者按其四因说在书中阐述了心理实质概念,以为灵魂、肉体是形式和质料的统一,犹如\刃\之于\刀\,没有质料,就没有形式。这是承认先有物质,质料,后有精神、灵魂的唯物观。但作者认为形式是最后决定者,它决定物体的性质,则又陷入唯心观。
作者肯定感觉是认识的源泉,是客观、真实的,以为外物留下的印象,犹如金戒指印在蜡块上的印痕一样真实。这是\心灵白板论\的先驱思想,为17世纪英国唯物论者洛克继承发展。但作者又认为感觉印象只是外物的形式,这一观点则为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所利用。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把灵魂分成知、情、意三部分,以为灵魂是整体的,不能分为部分,只能以其功能分为理性(认知)和非理性(动求)两种功能。他还认为灵魂功能以使有机体能更好的自我保存为目的,心理学就是要研究有机体如何达到目的的功能,因此他以为心理学具有生物学的特点。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功能说,后来演变成中世纪的神学官能心理学和现代生物学的机能心理学。《论灵魂》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马克思曾肯定这是一部心理学著作。(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卷 第48页) 73.《论人的本性》 (On the Nature of Man )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前460~前370)著。著作从唯物论出发,根椐物质结构概念,以为医学判断的出发点是身体本身。他认为人体各部分统一成一整体,又影响各部分,各部分也影响整体;而人的身心健康又和地理环境、气候、季节及人的生活方式有关。
这部著作是著作全集卷三中论及有机体内部构造决定人的体质的论著之一,其中的体液学说后来演变成著名的气质学说,曾受到巴甫洛夫的肯定。作者以为人体的生命或本质决定于4不同的体液,这些体液来自不同器官。
脑有黏液,有冷的性质,失去黏液的人就患癫痫病。肝脏有黄胆汁有热的性质。胃有黑胆汁,有渐温的性质。血液出于心脏,性质干燥。由于4种体液结合的比例不同,构成了各人不同的体质。体内的某种体液过多或过少,或者比例不适当,人都会感到痛苦。
古罗马医生加伦继承发展了作者的思想,明确提出多血质的人热情、活泼;黏液质的人冷静、善于思考;黑胆汁多的人有毅力,但表现沉默、悲观;胆汁质的人情绪易激动、易发怒。
巴甫洛夫从神经类型来说明人的气质时肯定了希波克利特在这方面的历史贡献。在与该著作有关的身心健康学说中,作者强调体内外诸因素和谐的思想,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27
74.《论人的成长》 ( On becoming a person )
美国罗杰斯(1902~ )著,1961年出版。本书标志着作者的理论已超出治疗而扩展到以人格理论为中心的包括教育、婚姻、家庭、交朋友小组、少数民族团体以及国际关系等问题。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他在书中所强调的自我实现的完善的人,所以他称为人格理论的自我理论或个人中心论。
他把自己的实现发展分为8个阶段: 1、预备期(1940),发现治疗应以了解病人的主观经验为前提。 2、非指导治疗阶段(1942)。 3、患者中心阶段(1951)。 4、个人中心(1961年及其后)。
书中作者强调他的人格理论重点是研究个别差异和整体的人格。他把行为看作个人在经验他的世界时,所采取的一种内在的、独特的方式,并强调自我观念,强调个人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经验方式,致使在一定情况下能成长为完全自我实现且有个人趋的人。他说,这种人是善良的,富有创造性的;这种人不像弗洛伊德把人性看作恶的,具有破坏性的。也就是说,作者已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立场上对待人性,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
但是,人本主义是一种强调人性自我完善的理论。它强调个人和文化,忽视社会集体,尤其是生产关系对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75.《论三位一体》 (De Trine)
古罗马奥古斯丁(354~430)著。作者从基督教神学的观点出发,吸收了新柏拉图哲学的思想形成神学哲学以为,以为在神的启示下哲学真理具有直接意识的权威。 在本著作中,作者论述了人类灵魂实体通过内省获得的事实,和自我的感觉情绪是实在存在,不容怀疑的。他认为记忆、理智(理解)和意志三者是灵魂的主要官能,其中意志的作用最重要。这三者是一种活动,从一个心灵所由出,它们在经验上形成统一体。不过,三者又是各自独立各自活动的。
这就是后来中世纪广为流传神学官能心理学思想。作者的这些思想,不仅为以后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继承发展,提出了“二重真理说”,而且为17世纪法国笛卡儿进一步发展,提出心物两者独立的二元论。
作者的内省概念也成为以后内省主义的先驱思想。 76.《论形质》 (Umber Gestaltguatitaten)或译作《论格式塔的性质》
奥地利厄伦佛斯(1859~1932)著,发表于《科学的哲学杂志》1890年第14卷。该论文是针对关于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问题的争论而发表的。
1886年马赫在《感觉之分析》中指出,一个圆周是“空间形式的感觉”,一首乐曲的连续音程是“时间形式的感觉”。尽管圆周有大、有小,用途音调高低不一,但人们知觉到同一形式:圆或乐曲。他主张这同一的形式是可以抽象出来作为一种感觉形式的。 厄伦佛斯不同意马赫的感觉形式论。他在论文中提出时间或空间的形式是一种新的属性。他说,一个四方系形由四条直线组成,它的性质不是四条直线的集合,而是它们有组织的产生的一种新质。他把直线称为结合成四方形的基件或基质,基件本身不产生四方形的性质,四方形是由基件或基质(这里是直线)结合成的基体。基体、四方形不
2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