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名著导读
义的有关学说,去寻求获得这些原理的方法。它的任务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认识对象活动、人的意识和个性这3个对建立心理学的完整体系极为重要的范畴。活动是心理学的对象,它是一个具有自身结构、内部转变和发展的系统,可以分为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内部活动又能通过外部活动而外化。由于二者在结构上具有共同行,因此可以相互过渡。意识是由人的活动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内部运动,它中介和调节着人的反映活动,个性产生于活动,是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认识个性的关键在于研究人的个性在活动中产生和变化的过程,研究内部的东西如何通过外部的东西而起作用,并由此而改变着自己的。列昂节夫以活动为中心范畴,建立起自己普通心理学理论体系,对苏联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书曾获罗蒙诺索夫一等奖。 36.《存在与意识》 (Бытие и Сознание)
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1889~1960)著,1957年出版。作者在书中力求解决心理的本性和它在物质世界现象的普遍相互联系中的地位问题。为此,他提出了外部原因通过内部条件而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
作者认为,心理的东西有机地包括在物质世界现象普遍联系的系统中,它在这一系统中的地位的特殊性表现为既是被制约的东西,又是起制约作用的东西。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影响脑的外部世界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心理活动虽然是由外部决定的脑的反射活动,但它并非仅仅是外部作用的产物,而是主课台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的东西具有能动系性,它中介着外部世界对人的活动的决定作用,即外因通过内部条件而起作用。意识同活动相联系,意识以高级水平完成着人对活动的调节机能,表现为人对活动目的的计划和对自己行为的调节。 37.《关于思维和它的研究道路》 (Ο Мышление ипутях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1889~1960)著,1958年出版。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对心理学进行思维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外部影响通过内部条件而起作用。
思维作为一个过程,一方面受客体制约,另一方面又以新的方式揭示着客体而客体的变化 反过来又制约着思维的新进程。因此,思维是认识着的主体同客体的相互作用,它不仅取决于外部客体的特点,而且取决于思维主体的知识经验、个性品质等内部条件,它们折射着外部客体的特点。
思维活动的主要环节是综合的分析,以及抽象和概括,它的最重要特点是揭示新东西,寻求和发现解决问题的答案。 38.《神经心理学原理》 [Основьι Нейрпсихологии] 苏联心理学家、神经心理学创始人鲁里亚(1902~1977)著,1973年出版。
全书分为3编,作者从脑的机能组织于心理活动、脑的局部系统及其功能分析、心理过程及其脑结构这3部分简明扼要地论述了神经心理学方面的基本原理,内容十分丰富。
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高级心理机能的系统动力定位理论,以机能系统的新概念取代了过去局部的“机能定位”的旧概念,认为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人脑各部位协同活动的结果。
13
作者将人脑划分为脑干、大脑皮层后部和大脑皮层前部为中心的3个基本的机能区,其作用分别为:调节大脑皮层皮质的紧张度和觉醒状态;接受、加工和保存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制定程序、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每个机能区在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过程中即执行自身特定的功能,又彼此相互协同工作。这一理论在普通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世界神经心理方面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9.《患者中心治疗,它的目前实践,含义和理论》 (Client-centered therapy :Its current practice ,implications, and theory)
美国罗杰斯(1902~ )著,1951年出版.本书是作者主要对比作之一,是作者从非指导治疗发展为个人中心理论阶段的中间站:患者中心治疗理论的著作.
在该著作中,作者指出,接受治疗的人并不是依附他人的病人,应作为可靠的辅导者来对待.治疗者和患者的关系应该是深切的,积极的;治疗者要了解患者的情感和内部世界,双方有深厚情感是重要的.书中指出,治疗过程就是这些情感付诸言语交流的过程.当时作者持现象学立场,以为每个人都按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知觉世界,构成他的知觉的现象场.
个人的现象场包括意识的和潜意识的.意识的知觉场是个人能用言语表达的;潜意识的知觉场则不能以言语表达.但是,意识是决定行为的因素,对健康的人来说,尤其是如此.现象场虽然是私人的,却可以透过人的行为得到了解,只是必须和他真诚相处. 本书的这些思想,在1959年作者发表的<治疗-中心框架形成的治疗理论,人格和人际关系>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提出他的自我理论,1961年作者完成了个人中心的人格理论.后来这一理论推广到教育改革和其它人际关系等一般领域. 40.《心理咨询和精神治疗:临床实践中的最新概念》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newer concepts in practice) 美国罗杰斯(1902~ )著,1942年出版。 这是作者的一部早期著作,1959年作者已提出一种新思想。这种思想就是书中说的“只有病人才能了解受到什么伤害 “,什么是行动方向,什么是关键问题,以及什么经验给深深地埋葬起来了,等等,要得到好的治疗效果,就要靠患者来指导治疗过程。 这种把过去治疗中治疗者和患者的地位到转过来的思想,要求以患者为中心,坚信人性中有实现趋向完善和创造的潜能。治疗者要能掌握这一基本观点,各种治疗的原理也就能应用自如而收效良好。
后来,罗杰斯由这一基本收心逐次形成非指导治疗、患者中心和交朋友小组等治疗方法,成为正常人的人格和动机的理论基础。 41.《心理学的系统观点》 〖Системньιй Полхол к Психологии〗
苏联心理学家洛莫夫写的一篇文章,发表在苏联《心理学问题》杂志1975年第二期上。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他的研究的系统观点,认为,人的存在,依赖于他所从属的社会系统、生物系统和物理系统,因而具有序列的系统的交叉点上。因此,心理现象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只有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才能解释出它的本性。 作者提出了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分析的4点要求:
1、心理现象是多量度的,应当从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14
2、心理现象的系统是多水平的,多层次的,从中可以划分出互相联系的认知、调节、交际等亚系统,阐明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条件是规定出使系统得以形成的因素。 3、必须主义人的特性的多序列性。
4、应当在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中考察现象。文章中提出的系统观点对苏联心理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当代苏联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42.《动机与人格》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美国马斯洛(1908~1970)著,1954年出版. 1957年以修订本出版时,作者指出:本书初版时,只对各心理学派的思想作了介绍和补充,着重于探索人性上的\高层次\扩建人格理论;在本版修订时,才提出心理学理论要写进一种范围极广的世界观和一套完整的人生观.
作者总结了16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体的,动态的和文化的整合,从而提出一种多重动机和多层次需要的学说.作者以为任何动机均由多种因素组成,并不是单一的的,满足了某一大家之后,立即会有新的动机.每种动机又都有最深层的原因,这种原因往往是无意识的.心理学要研究健康的人,以致最后达到自我实现的人.完备的自我实现者,虽属少数,但毕竟存在.这种人超越国界,是道德情操最高的人;一般人达不到如此高级的水平,但只要顺应人性的需要层次发展,大体上能成为健康人.神经官能症患者就因为他的自我实现通路堵塞了.
他呼吁要进行社会改革和变革,他说,这种完整的人生哲学是新的时代精神的一个侧面,它可以应用于人类知识 的全部领域,人类工作的1一切行业和社会、教育、法律的一切机构。评论家认为,这部著作有一贯的乐观主义,信赖未来的人性和真正价值,它的缺点是主观唯心论,甚至连作者也承认关于完善的自我实现家童近于乌托邦。 43.《社会心理学绪论》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
英国麦独孤(1871~1938)著,1908年初版。本书标志着达尔文进化论影响下的心理学思想已介入社会道德的理论研究,使社会心理学出现了新的方向。
作者在书中提出本能应包含知、情、意三种成分,知和意随内外条件变化,只有情绪是稳定不变的。他以为情绪是全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本能冲动决定一切活动的目的;心理活动又靠本能内趋力的补充才继续不断地继续着。本能趋力和情绪配对构成主要情绪,它是人类行为地核心,也是心理学研究地主要对象。配对地情绪和本能形成有组织的情绪系统,情绪系统围饶着观念形成有目的的意志行为。这种情的、意的、和观念的活动就成为人的情操,而道德情操是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发展是一种社会过程。
作者从生物本能出发,引出社会道德行为的产生发展,改变了前此从社会学方面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思想路线,使社会问题按生物学的方法解决。
本书出版后,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出版的著作盛行,作者的这本书也连续出版,直到1960年它的英文原本已出到第23版。 44.《存在主义心理学》 ( Existential psychology)
美国哲学家梅 (1909~ )编,1961年出版的论文集。1969年出第二版。书中收集有奥尔波特、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的论文,编者写了序。
他在书中说到存在主义心理学和当代美国心理学中的优势倾向是一致的,因为“存在主义方法不是使运动回到沉思的安乐椅上,而是了解人的行为的一种努力,是对理解
15
正在经验着的人的本性和他的经验是如何发生的一种努力”他认为,存在主义心理学以科学的和人的意向为基础的经验对于我们搜集资料具有指导意义。
他同意这种非批判的、含蓄的存在主义方法的假设,可以反驳那种“抽象化或教条化”的成见,而保护了存在主义方法及其经验的真实性。他还在序中指出,存在主义方法引入心理学,强调了研究人类心理的新层次。如意志、决心、和自我等。不过,他警告要防止它的夸张和局限。 1969年梅出版《爱和意志》,他在本书中指出,健康的意志依赖于人对爱的努力;爱,反过来需要个人冒险和专心致志的意志能力。实际上,作者的这些思想,正是当代西方盛行的来源于现象学方法的一种主观唯心论方法论。 45.《行为结构》 (Structure of behavior)
法国梅洛-庞蒂(,1908-1961)著,1938年完成,1942年初版,1949年二版,1963年译成英文出版.
作者在书中的第一句话即表明他的研究目的和纲领是:\为了了解意识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自然和意识的基本差别在于:意识不是研究因果关系的对象,意识不宜作为行为进行研究,研究行为的适当方法不应该是系统的知觉现象学.这是作者用来反对行为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行为包含3种水平:物理的 ,生命的(即生物学的)和人的(精神的),每一种水平各有自己的动力形式,它的出现依存于其它两种水平的整合,因而他坚持心灵既不能还原为物理现象,也不完全和它隔绝.
实际上,这是作者为了避免关于人类心理生活理论中,自洛克和笛卡儿流传下来的收心传统,而采取的一种调和折衷的策略。 46.《知觉现象学》 ( Phenome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法国梅洛-庞蒂(1908~1961)著,1945年出版,1962年译成英文出版.
作者指出本书的目的不是系统地分析知觉,而是论证他的哲学基础.他选择了知觉,是为了了解人类知觉的本质特点,了解意识和现实之间的动力系统和相互变化的辨证关系.因为知觉是人类和世界的最初接触,\它打开通向事物的窗户\是研究人类和世界的出发点.
作者对知觉作了现象学的分析之后,在书种提出,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世界及其因果性的秘密\他坚持用现象学方法首先要消除学习元素主义和联想主义的偏见,然后在现象学范围以身体或人体为中心的第一成分,和以人所知觉到的世界为第二成分的情况.
为此,作者的这部著作由3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讨论身心关系,指出传统的生理心理学不适合解释身心关系.因为将引出:意象的身体,关于空间的身体,周围运动的身体,作为性生活的身体,最后还有用作姿态和言语表现自身的身体.显然,这是对元素主义的批评. 第二部分讨论知觉,分析了知觉过程的各方面。
第三部分,从‘为了自我生存和在世界中生存\这一命题,说明本书和现象学的密切关系.
作者从胡塞尔的遗稿中发现并采用了表达同一概念的各种术语即\生命世界\日常生活的世界\或\生活经验的世界\等.可见,作者的\世界\是指经验世界和主观知觉到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