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图文
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成果总结材料
(一)、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大学数学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各专业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公共基础理论课, 其目的在于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所必备的数学素质, 为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在高等工科院校,大学数学的学习,不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充,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大学数学公共课程的教学一直深受重视并且不断提出高要求。
我校大学数学系列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训练》和《数学建模》等,其核心部分是《高等数学》。作为广东省省属重点工科院校,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是我校长期扶持的特色重点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校本科教学质量能否稳步提高。加之国家自1999年实行普通高等学校扩招政策后,各高校均面临着学生规模迅速扩大,地区性教育质量的不同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生源总体差异显著加大,按总分录取的方式使单科成绩差距悬殊的现象存在。在这种情形下,若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任课教师有效组织教学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答疑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对提高教学质量极为不利。鉴于上述种种原因,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因此从2004年开始,为配合教育部于2002年启动的“质量工程”计划,我们对大学数学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以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为重点,以建设立体化优质教材为核心,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运动。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改革与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其中,2005年《高等数学》成为校级精品课程,2008年被学校推荐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我校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于2002年启动的“质量工程”计划的精神,以传统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为主线,辅之以数学训练、数学建模、数学实验和数学素质培养四条支线,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
1
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方向是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目标,以教学内容改革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建设教材优质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突破口,以教学理论研究为保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深化大学数学改革,构建并逐步完善符合我校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数学创新教学体系。
(二)、成果主要内容
1、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学数学教学团队紧跟教学要求的新形势,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各类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实行了新的分级教学模式以来,不断完善适用于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近五年来,该团队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共承担并完成省级教改项目1项,主持校级教改项目9项,其中,校级重点教改项目4项;公开发表教改教研论文17篇。这些教研教改成果,绝大部分已经和正在付诸教学实践,为课程的改革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表1 大学数学教学团队承担教改项目一览表
序号 1 起止时间 项目名称 广东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项目负责人 黄慧民 项目属性 项目参 与人 2005-2006 新世纪广东省高等 郭大昌(承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担子课题) 高教研究基金项目 (校重点课题) 孙海卫等 创新教育的课程内容齐备体系的研究与实2 2000.06-2002.06 张式强 践 3 2002.03-2003.03 应用数学系专业调整与设置研究 郭大昌 高教研究基金项目 刘海林 高(校重点课题) 学军等 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一项有力措施-师高教研究基金项目(校4 2004.07-2005.03 刘海林 陈学松等 生交互平台的建设 重点课题) 5 2007-2008 大众化教育下工科院校大学数学立体化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金朝永 校内高教研究基金 (校重点课题) 校专题项目立项 郭大昌等 6 2003.05 提高考研数学教学质量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郭大昌 刘海林等 7 2001.07 研究生数学程建设 工科工程数学的多媒体教学 方法研究 课程教学效果的测量与评价 方法研究 郭大昌 研究生课程建设基金 金朝永等 古伟清 孙琳等 8 2001.03-2002.04 李大红 高教研究基金项目 9 2007-2008 李大红 温洁嫦 校内高教研究基金 10 2002.04-2003.08 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 校第四项教改项目 张式强等 2
表2 大学数学教学团队发表教研教改论文一览表
序号 论文题目 第一作者 发表刊物名称 发表时间 1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 张式强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1年第二期 (社科版) 2 改革工科数学教学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刘富春,张式强 2002年第三期 (社科版) 尤秀英 中国教育理论 2002年12月 3 数学研究中的问题链 4 突出核心内容,注重知识联系 尤秀英 中华教育杂志 2002年第三期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5 论数学教学中对思维创新及兴趣的培养 邢鸿雁 2004年增刊 6 激发学生考研热情、提高数学考研成绩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郭大昌,陈良声 2004年增刊 (社科版) 刘海林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6年增刊 7 “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探讨 8 数学课堂教学的若干思考 大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 若干建议 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优劣探讨 欧春霞 2006年增刊 9 王琦,温洁嫦 2006年增刊 10 张丽丽 高等数学研究 2007年第4期 11 数学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王若恩 数学技术应用科学 2006年5月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12 “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的研究 王振友 2007年增刊 13 数学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的作用 温洁嫦 2007年增刊 14 论理工科院校数学基础课程的创造性思维与研究性学习 陈学松 2007年增刊 15 基于现代教育观念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探讨 李大红 2007年增刊 16 “高等数学”分级教学效果的非参数统计分析与评价 欧春霞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 (社科版)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 (社科版) 17 数学专业方向设置的问题初探 郭大昌 2、实施并不断完善具有特色的分级教学模式
大学数学教学团队在教学思路上的改革体现在对新形势下的教学新模式的不断探索,对《高等数学》课程提出并实施了分级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内容上不仅重视基本知识的讲授,更侧重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启迪,培养学生对学术的旨趣,
3
注重在教学中体现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引导。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差异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其思想源于孔孟所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即在同一个教学目标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施教,最后达到同一个教学要求。
我校《高等数学》分级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为:在机电学院、轻化学院和建设学院试点,参照学生高考入学成绩,并通过选拔考试,选出一批数学基础较好,综合成绩突出的学生,按学院分别组成综合提高班;其余学院和上述三个学院的其余学生则依据高考入学数学成绩,由高到低按学院分成若干快班或普通班。每个分级教学班的学生入学数学成绩和数学基础基本相近,这样更有利于任课教师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开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为了保证分级教学效果,达到分级教学的目的,我们在严格执行《广东工业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及主要教学环节监控点及质量标准》的前提下,着重从以下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分级教学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
(1)修订教学大纲 修订的教学大纲更加注重基础理论、方法的教学,突出重点内容的理解,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使其更能适应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需要。
(2)制定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依照不同分级层次,制定新的教学计划,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对综合提高班和快班的学生,教学内容适当加深加宽,教学进度适当加快,以保证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数学能力;特别是对提高班,还着重增加有关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对普通班的学生则加强基础概念、基本方法的讲解和基本计算能力的训练,以保证学生达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为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3)制定并实施后续精英培养计划 针对提高班和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从第四学期开始,增开数学训练课程,连续四个学期,不间断对学生的数学素质进行专项训练。
(4)精心组建教学团队,保证教学质量 《高等数学》课程于2007年3月正式成立了以应用数学学院院长郭大昌教授为课程负责人的教学团队,成员包括骨干主讲教学、主讲教师和青年教师。骨干主讲教师由学院副院长刘海林教授和金朝永教授以及高等数学教学中心主任柏建军副教授担任。团队共有31名教师,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1人,博士4人,下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和教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