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的几点尝试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小学科学课程还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探究潜能
教学中有些内容不便于直观讲解,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就需要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演示实验,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运用直观教具,演示给全体学生的实验,使学生的受到教育,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探究的潜在能力。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冷与热》中的《温度和温度计》时,教师采用演示实验教育学生怎样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读取温度的温度数。在第四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中《蚕的生命周期》一课中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作用,图文并貌、形象直观的演示了蚕宝宝的一生。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发掘了学生的潜能。
二、创造条件开展分组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课堂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要科学分组合理搭配。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也可以增加合作
学习小组的竞争性。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能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现象,验证一些规律,熟悉一些简单仪器的使用和性能。为此,在指导学生分组时实验时,教师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和研究的问题,交代仪器的名称以及使用方法,并提供材料供学生自由选材,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教学《磁铁》一课时,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磁铁和各种材料如铜片、铁片、木片、塑料、玻璃等,放到材料超市,并告诉学生们尽可能的多去设计试验方法,来探究磁铁的性质。学生开始设计实验,选取材料,开始实验。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一阶段实验,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实验报告。
三、多种渠道开展实验,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学生要开展除课堂实验以外的多种形式的科学实验,实验内容一般是指那些简单易做的,取材容易的,没有危险的,或是长期坚持的,用一些简单的器材可以独立完成的实验。课外实验和学生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继而将其培养成习惯。例如,为教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种子的一生》一单元,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种一些植物的种子,让他们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由种子到一株幼苗,再到一棵成苗,直到开花结果,并收获种子,每一点的变化都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并作详细地记录。最后,将所有学生的实验成果都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评比。这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实验任务,还培养了学生的热爱劳动的习惯,懂得了植物生长的一生。在实验的
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实验的习惯。
科学课实验教学可以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受益者,有较强的好奇心,而且能保持较长的时间;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研究任务前,会提出问题,会制定一个周到的计划,会付诸研究活动;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甚至社会问题的时候,会用质疑的眼光去审视。这些起步教育对于学生、老师,乃至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三烈小学 周永宏 2011年3月6日
参考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2、湖北教育期刊《科学课》(2009˙12)
3、《建构有效的科学课堂》 刘仁美老师
4、《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麻淑梅老师
小学科学课应在实验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小学科学课应在实验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教学方法是:立足于做,突出实践性;着重于思,注重启发性;着眼于疑,强化探索性;着力于放,体现自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立足于做,突出实践性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