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复习题
精心整理
名词解释:
企业环境--与企业生产相关的各种物质设施、厂房建筑以及职工的生活娱乐设施。 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它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企业风貌等内容,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 价值观的定义--是指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 企业物质文化--是指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 企业理念--是得到普遍认同的、体现企业自身个性特征的、促使并保持企业正常运作以及长足发展而建构的反映整个企业明确的经营意识的价值体系。是企业形象的核心内容。它规范制约着企业及其员工的日常行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起着导向和指导作用。 企业形象--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一切活动及其表现的总体印象和评价。
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
企业经营哲学--从企业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企业一切活动本质和基本规律的学说,是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和理论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是企业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哲学思考。 企业社会责任--
自觉(慈善)责任:做一个好的企业公民,对社区投入资源,谋求共同发展等。 伦理责任:有义务和责任做正确、正义、公平的事情,避免伤害等;
2019年-9月
精心整理
法律责任:如遵守法律;按照法律规范行事等;
经济责任:如赚取利润;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要等
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在所处的社会经济体制下,从事工商业经营管理,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和优胜劣汰的心理压力下,养成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素质。
企业管理制度--企业为了使效益最大化,在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中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义务,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项规定或条例。 企业视觉识别--是企业以视觉传播为感染媒体,将企业文化、企业规范等抽象语意,转换为具体符号、转化为具体可见的识别系统,应用在视觉的展开(有形识别)和行为展示(无形识别),进而提升到企业文化共识的过程。 企业信誉--是企业的金字招牌,企业无形形象的主要内容,企业信誉是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过程中,因实现了对消费者和其他社会公众所作的承诺,由此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的相应形象。 企业理念识别--是指设计、策划、实施统一独特的企业理念并为公所认知、认可的过程。 人本管理(以人为本)--是把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以员工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性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充分地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为达成企业发展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
简答题:
1. 企业员工群体行为塑造的内容。
① 通过开展文化、体育等各种文艺活动,组织员工思想学习、规章制度学习、科学技术培训等; ② 激励全体员工智力、向心力和积极向上精神的形成,提高组织贡献。
③ 通过组织认同,实现员工个人工作与人生目标的统一,培养团队精神、协作精神,激励主动性。
2019年-9月
精心整理
④ 利用组织文化引导员工个体的成长。 2. 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① 企业家在所处的社会经济体制下,从事工商业经营管理,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和优胜劣汰的心理压力下,养成的心理状态、价
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素质。
② 企业家是促进物质生产增长和企业文化发展的中心人物。
③ 企业家在形成企业的特有经营风范、管理风格和鼓舞士气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企业家的经营风范、管理风格和对土气的
激励方式是企业家本身价值观的流露。
④ 企业家将利用其在企业中的权力(基于职位)和权威(基于个人威望和品质)对他厌恶的价值观予以摒弃和压抑,直至企业的理念
最大限度地与他的价值观相吻合,经过上述互动过程,最终确定下来的相对稳定的理念体系,就构成企业文化的主体。 3. 企业文化与企业理念的关系。 ① 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② 企业理念统驭企业的行为、经营方向以及企业与外界的联系等。即,企业理念指导企业的内部与外部的各项工作,影响企业文
化的形成、传播和发展。
③ 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如礼仪、仪式等都是企业理念的外化和直观感觉形象。 ④ 企业文化与企业理念二者相互联系,是不可分割的。 4. 企业理念实施的基本方法及其优缺点。
① 反复法--优点:容易记忆,思想深入人心;缺点:产生强制和压抑感。 ② 翻译法--优点:说服力强,与工作联系紧密;缺点:各个岗位的理念不同,容易产生分歧。 ③ 环境法--优点:操作实施方便;缺点:影响力有限。
④ 游戏法--优点:轻松活泼,凝聚力强;缺点:规模较大,权威度不强。 ⑤ 英雄式领导法--优点:目标明确;缺点:缺乏创新。 5. 企业制度文化的属性。
① 企业制度文化是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结合,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 ② 制度文化是企业精神与企业物质的中介。既是适应物质文化的固定形式,又是塑造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 ③ 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对企业精神文化起反作用。 ④ 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的存在前提,一定的物质文化只能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文化。 6. 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内容。 ①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以及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都有一定的规范。 ② 企业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采取保护和增加社会利益的行为。 ③ 企业人际关系的建设分为对内和对外关系两大部分。 对内关系是将企业的理念、价值观贯彻在企业的日常运作中、员工行为中。 对外关系是处理好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并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④ 公共关系:公众利益优先、独创性与连续性相统一、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⑤ 服务行为是企业行为的重要方面,是提高企业知名度的重要法宝。 7. 规划企业行为识别的基本步骤。 ① 条件分析:企业行为管理历史;实施经费 ② 目标设定:考评标准及方法 ③ 培训计划:培训方法与计划
④ 检查督导:对问题进行检查、考核与督导 ⑤ 奖惩制度:合理制度的建设
8. 卡罗尔“企业社会责任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其内涵。
① 自觉(慈善)责任:做一个好的企业公民,对社区投入资源,谋求共同发展等。 ② 伦理责任:有义务和责任做正确、正义、公平的事情,避免伤害等; ③ 法律责任:如遵守法律;按照法律规范行事等;
④ 经济责任:如赚取利润;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要等
2019年-9月
精心整理
9. 梅奥霍桑实验的基本假设。
① 企业职工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经济人”。 ②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③ 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领导,其能力体现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以提高职工职工的士气,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10.企业精神的基本特征。 ① 是企业现实状况的客观反映。
② 是全体员工共同拥有、普遍掌握的理念。 ③ 是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④ 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 ⑤ 有务实和求精。 ⑥ 有时代性。
11.企业标志设计的基本原则。
适应性原则、知识性原则、可呼性原则、易识性原则、美观性原则、普适性原则 12.企业家精神的意义。
① 作为文化现象,是卓越企业家的人格化。 ② 作为经济现象,企业家是工业社会的主要产物;
③ 作为精神文化现象,企业家精神直接关系和影响企业文化的塑造和企业的兴衰。 13.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及其内涵。
① 导向功能——通过对企业行为价值取向、企业行动目标等的规定,引导员工行为方式。 ② 激励功能——依靠良好环境和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③ 辐射功能——通过员工自觉或不自觉的言行体现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向社会传播企业的文化。 ④ 约束功能——依靠制度、规范等刚性文化,强制员工履行企业要求。 ⑤ 凝聚功能——通过员工对以基本价值观和企业信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的认可,将员工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 14.企业物质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及其内涵。 ① 品质文化原则--注重产品品质是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根本保证。 ② 技术审美原则--注重科技与美学的结合。 ③ 顾客愉悦原则--保证顾客满意度。 15.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倒入效果评价的基本步骤。 ① 组成CI导入效果评价专家评审组,对参评企业进行资格审查和资格认定。
② 参评企业将本企业的MI、BI、VI导入做全面展示,组织展示会,专家组对企业MI、BI、VI导入效果进行调查和实地考察。 ③ 根据企业的展示,专家组的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的分析,最后进行综合,专家组成员分别填写MI,BI,VI导入效果评价量化分
值表。
16.企业文化与环境文化的关系。 ①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在企业内大力开展“清洁生产”的宣传和落实。
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保护人文精神,它对于今天增强我们的环境意识、建设新时期的企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③ 企业的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企业应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7.企业形象形成阶段。
形象传播、公众印象、公众态度、公众舆论 18.MI、VI 、BI之间的关系。
①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② 功能各异、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③ 共同塑造企业的形象,推动企业的发展。
④ 理念识别系统处于核心和灵魂的统摄地位,企业理念识别是导入CIS的关键。 ⑤ CIS三部分分别处于不同层次。VIS是树冠,BIS是树干,MIS是树根。 19.日本企业CIS模式的主要特征。
2019年-9月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