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中文言文教
? “阅读与鉴赏”部分“课程目标”: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 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牛活和情感世界。 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思考:从上述三条内容中不难看出,“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要求
与“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是不同的,前者注重的是语言上的“理解”,文章内容的“读懂”;重视的是语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而不同于文学作品学习的重内容,重艺术表现力。
? “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程“课程目标”: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思考:哪怕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古代诗文)鉴赏教学,也要立足于“借助工
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这样的基石。可见古代作品的语言文字关是不容忽视的。
? 必修课程的评价
1、 阅读与鉴赏的评价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借助有关资料评介作品的能力。
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还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思考:文言文阅读的评价,注重的是“阅读”能力,当然还有对“文化背景”等的
了解(知识?)等。自然也有审视评价作品内容的要求,但显然是将“阅读”(语言的疏通)放在第一位的。
5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表述
第四学段(7-9年级)课程目标: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思考:初中在文言文阅读上的要求,除了在难度上有别之外,在原则方面并无二致。
当然也是重语言,重阅读,而不同于文学作品鉴赏的重在“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
? “阅读”评价建议:
5.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6.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思考:从中不难看出,对于文言文阅读而言,重点是“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
文大意”;显然迥异于文学作品教学的“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 2、重视语言:语文教材的必然要求之一
人教社编审周正逵先生关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所写的一个“编写说明”。虽然它不是针对于全国通行的人教版语文新教材的,不过,从内容来看,对后者也有着很强的适用性(周正逵先生同时也是全国通行新教材的编者)。
高中语文总体训练计划一览表(局部)[26] 要 求 年 级 训练 内容 各体 高一 文章 阅读 语体文 训练 重点 (认读) (释义) 解析 训练 目标 提高 自读 能力 训练 内容 一般 文言 阅读 阅读能力 文言文 训练 重点 (认读) 释义 (解析) 训练 目标 提高 释义 能力 训练 内容 概念 判断 推理 思维能力 训练 重点 逻辑 思维 训练 目标 培 养 逻辑思 维能力 6
文学 高二 作品 鉴赏 文化 高三 著作 研读 (释义) (解析) 鉴赏 (解析) (鉴赏) 研读 培养 鉴赏 能力 培养 研读 能力 文学 作品 鉴赏 文化 著作 研读 (释义) (解析) 鉴赏 (解析) (鉴赏) 研读 培养 鉴赏 能力 培养 研读 能力 意象 联想 想像 对立 统一 规律 形象 思维 辩证 思维 培 养 形象思 维能力 培 养 辩证思 维能力 从表格内容看,在培养“阅读能力”这一总的主题下,高中三个年级在能力训练方面的要求不相同,这反映在训练的“内容”“重点”与“目标”三方面。而这三方面要求由高一到高三都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同时也有明显的相承关系。而且,在同一年段,现代文与文言文在能力训练方面的要求也呈现出同步与一致。——有差别的仅仅是高一年级,高二高三年段现代文与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要求,从条目上看完全相同。无论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都放在高二年级。很显然,高一年级的能力培养是为后两个年段的能力提升打基础的。
就能力训练重点而言,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高一年级都将重点确定为“认读”“释义”“解析”三方面。同时还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虽然三方面的训练重点相同,但在“现代文”与“文言文”教学中还是分别有不同的侧重:“现代文”侧重的是“解析”能力,“文言文”侧重的是“释义”能力。而且,文言文在高一年段总的“训练目标”便是“提高释义能力”。将高一、高二两年段的“训练重点”作一比较可知:高二虽然仍旧将“释义”“解析”能力作为组成部分,可显然已将“鉴赏”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如前所述,全国通行语文教材在能力训练要求乃至梯度排列上,也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框架格局。因此,笔者认为,就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言,高一年级理所当然地应该着重培养、提高释义能力,将重点放在文言文的词语、句子的准确理解上。——换句话说,文言教学重点在“语言”(而非文学的“鉴赏”)。原因很简单,“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文言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规范书面语(而非现今的交际语言)写就的,人们在解读文言文时,首先得扫清语言文字的障碍,——也就是做好“释义”工作。
7
? 3、重视语言:语文教材的必然要求之二
教材中相同题材内容的文言课文与白话课文在教学实施上的差异
? 第一组:《夸父逐日》与《夸父追日》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七年级下,第五单元)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追日》(袁珂)(小学三年级下)(31课)
夸父追日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名叫夸父的巨人,他看见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接着就是漫长的黑夜,直到第二天早晨太阳才又从东方升起.夸父心想;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他一直追到瘐渊,也就是太阳落下去的地方,还没等太阳落下去,夸父就追到了,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照着他的全身,他无比喜欢的举起两条巨大的手臂,想把这团火球抓住.
就在这时候,夸父的喉咙干得直冒烟.他实在是太渴,太累了.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被他喝干了,可还没止住口渴.
第二天早上,大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金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昨天倒在野原的夸父,已经变成了一座大山.山的南边,有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树林,那是夸父的手杖变成的.树上味道鲜美的桃子,给追寻光明的人解渴,使他们精神百倍,奋勇前行.
? 第二组:《廉颇蔺相如列传》与《将相和》
小学第十二册《将相和》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