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关系期末复习
第一章
第一节
达芬奇天价家具造假案(材料分析)
1、1903年,艾维·李开办了第一家正式的公共关系咨询事务所,专门为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提供传播沟通服务,从此出现了公共关系这一新的社会职业。 2、公共关系发展的阶段:
3、公共关系的定义: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目的的一系列公共活动。 4、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一)以公众为对象;(二)以美誉为目标;(三)以互惠为原则;(四)以长远为方针;(五)以真诚为信条;(六)以沟通为手段。
5、公共关系的辨析:(一)公共关系和庸俗关系;(二)公共关系和人际关系;(三)公共关系与广告学;(四)公共关系与传播学;(五)公共关系与管理学; (六)公共关系与企业文化。 6、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
从表面上看,庸俗关系与公共关系的协调沟通是一致的,目的都是为解决问题或获取利益。因此,有人一听说公共关系就联想到这种不正当的庸俗关系,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主要表现在:1.两者产生的基础不同 2.两者的理论依据不同3.两者的活动方式不同4.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5.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
第二节
7、公共关系的要素:一、公共关系的主体要素—社会组织 二、公共关系的客体要素—公众 三、公共关系的中介要素—传播 四、公共关系传播的核心内容—组织形象
8、社会组织的定义: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构成一个独立单位的社会群体。
9、社会组织基本特征:1、组织具有一定数量的、较为固定的成员;2、组织具有特定的目标;3、组织具有实现目标的结构和手段;4、组织具有特定的功能。 10、公众的定义
1
11、公众的分类按公众作为服务对象分类
(1)雇员关系(2)政府关系(3)消费者关系(4)股东关系(5)社区公众(6)媒体关系(7)中间商关系(8)同业关系(9)名流关系
12、公共关系传播的三个特征 :以组织目标为主导; 双向传播;中介传播
13、组织形象定义:组织形象是公众对社会组织的总体评价,是社会组织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
14、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组织的总体特征与风格;组织形象定位;知晓度与美誉度
第三节
15、公共关系的职能(一)采集信息,监测经营环境(二)咨询建议,参与决策(三)传播沟通,宣传造势,塑造形象,创造无形资产(四)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五)社会交往,组建网络 (六)教育引导,培育市场(七)科学预警,危机管理(八)促进组织发展与效益提高
16、公共关系的目标:公共关系目标是赢得公众的信赖、好感、合作与支持,树立良好的整体形象,“让别人喜欢我”。 广告目标是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对产品产生好感,“让别人买我”。
17、公共关系的基本目标:组织形象设计与塑造 (核心目标);内、外部关系协调;组织传播与沟通
第四节
18、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 (1)四步工作法:公关工作的程序是由美国公关专家爱德华·伯奈斯在1923年提出,称“四步工作法(RACE工作法)”: 调查研究 ; 公关策划 ;传播实施 ;反馈评估
(2)五步工作法:美国公共关系专家爱德华·J·罗宾逊将公共关系工作程序看做五个阶段组成的一个连续统一体,如图所示:
2
第二章
第一节
1、近代公共关系的萌芽: 人物 阿莫斯·肯德尔 哈里斯·伯格罗里 时间 1842年 主要成果 通过《宾西法尼亚人报》和《明星报》印制了一些民意选票寄给读者,以预测总统竞选的结果,这是最早的公共关系调查 在耶鲁法学院发表“公共关系与法律的责任”的演讲,被认为是有关公共关系的最早的演讲 组织了现代意义上的专门的公共关系部门 1816-1829 慈善家,创办了美国政府最早的机关报《环球报》 伊顿 乔治·威斯廷豪斯 1882年 1889年 2、公共关系科学化阶段 人物 爱德华·伯奈斯 时间 1913年 主要成果 担任福特公司PR经理,一战后开设公共关系公司,致力于公共关系理论、教学研究被称为公关之父,1923年出版第一部公关著作《公众舆论之凝结》。 被称为“现代公共关系教育之父”,是公共关系成熟期的代表人物,出版了权威性著作《有效公共关系》,核心思想是“公众导向”。提出了“双向平衡模式”理论。 开办公共关系学校,在公共关系教育领域卓有成效,出版著作《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广告。市场》、《公共关系与成功的企业管理》等。 格鲁尼格与托德·亨特合作出版的力作《管理公众关系学》问世,轰动了当时的整个美国公关界。 3
斯科特·卡特李普 1941年 弗兰克·杰夫金斯 1968年 詹姆斯·格鲁尼格 1969年 第二节
3、现代公共关系产生的条件 公共关系产生的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的发展 (2)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时代,随着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过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公众的需求多样化,选择性越来越强。 能否争取市场,争取顾客,争取公众支持成了组织生死攸关的关键,这直接促成了公共关系的兴起。) 公共关系产生的政治条件,公共关系产生的科技条件 4、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
(一)、单向吹嘘式的公共关系
巴纳姆时期:被人称为“公众受愚弄时期”、“反公共关系时期”或“公共关系的黑暗时期”。 特点:一是宣传全然不顾公众利益;二是不择手段为自己编造神话,以获取报纸版面,欺骗公众,这显然与公共关系的招本宗旨相悖。 巴纳姆的“海斯神话” (二)、单向传播式的公共关系 艾维·李被誉为“现代公共关系之父” 其主导思想是:公众必须迅速被告知”--对公众要“讲真话”。背景:扒粪运动。
1906年的《原则声明》成为企业新闻策划史上的里程碑。 (三)、双向沟通式的公共关系 爱德华·伯奈斯 首先提出“公共关系咨询”,明确 “投公众所好”的公关原则。目的是通过科学方法,诱导和劝服公众接受组织的某种观点,并进而支持组织的行为方式。 此传播模式性质虽为双向,但其在组织和公众之间的效果并不均衡,相对有利于组织。 (四)、双向对称式的公共关系
是公共关系发展的高级阶段,代表人物是斯科特·卡特李普和阿伦·森特 《有效的公共关系》
核心是“双向沟通、双向平衡、公众参与”。
第三节
5、美国是现代公共关系的发祥地,也是公共关系走向世界的策源地。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