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八)A(生物 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解析:心肌细胞的有氧呼吸不断产生CO2,使其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血
管中的药物需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B正确;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诱发人体组织水肿,C正确;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D正确。
答案:A
2.(2019·全国卷Ⅱ)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 A.血浆渗透压升高 B.产生渴感
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解析: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浓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还会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使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A、B、C正确;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D错误。
答案:D
3.(2019·全国卷Ⅲ)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 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B.皮肤血管舒张 D.用酒精擦拭皮肤
解析: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会增加产热量,不利于人体散热,A符合题意;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B不符合题意;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则散热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用酒精擦拭皮肤时酒精的挥发会带走部分热量,可以增加散热量,D不符合题意。
答案:A
4.(2019·茂名市五校高三联考)小明同学不小心碰翻了滚烫的热水,他立即缩回手,想起该用冷水冲洗,并付诸行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前者是非条件反射,后者是条件反射 B.前者与脊髓活动有关,后者与脊髓活动无关 C.前者参与的神经元少,后者参与的神经元多 D.前者与大脑皮层活动无关,后者与大脑皮层活动有关
解析:缩手反射是非条件反射,与脊髓活动有关,与大脑皮层活动无关,参与的神经元少;想起应
该用冷水冲洗,并付诸行动是条件反射,与大脑皮层活动有关,也要脊髓参与,涉及的神经元较多,B错误。
答案:B
5.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解析:神经递质分为两类,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发生变化,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由于不确定②神经递质的类型,因此无法判断③的膜电位的情况,D错误。
答案:D
6.(2019·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如图中的A、B表示人体某过程中产热量或散热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可表示从温暖环境到寒冷环境,再回到温暖环境的过程,A表示热量,B表示散热量 B.该图可表示从寒冷环境到温暖环境,再回到寒冷环境的过程,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 C.该图可表示从安静到运动,再停止运动的过程,A表示散热量,B表示产热量 D.该图可表示开始发烧并持续一段时间又退烧的过程,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
解析:从温暖环境到寒冷环境时,散热量先增加,产热量后增加;从寒冷环境到温暖环境时,散热量先减少,产热量后减少,A、B两项错误。从安静到运动时,产热量先增加,散热量后增加,停止运动时,产热量先减少,散热量后减少,C项错误。开始发烧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退烧时,散热量大于产热量,D项正确。
答案:D
7.(2019·衡水金卷)如图是健康志愿者在运动前(a)、运动刚停止时(b),以及运动结束3小时后(c),
血液内“减肥激素”的含量,该激素由脂肪细胞产生,能促进脂肪分解产生热量。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脂肪细胞是减肥激素的分泌细胞而非靶细胞 B.图示说明运动能促进减肥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C.减肥激素减少可能是发挥完作用后灭活导致的 D.寒冷环境中脂肪细胞分泌的减肥激素可能会增多
解析:脂肪细胞中也含有脂肪,因此脂肪细胞也是减肥激素的靶细胞,由此推测A错误。 答案:A
8.(2019·龙岩市高三期末)生物学家从小鼠脾脏分离纯化出B细胞、T细胞,并探究淋巴细胞经抗原诱导刺激后产生抗体的情况,实验及检测结果见下表。若要证明T细胞有促进B细胞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能力,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 )
培养细胞 ①B细胞 ②T细胞 ③B细胞+T细胞 ④B细胞+T细胞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③④
抗原 加入 加入 不加入 加入 抗体 极少 不产生 不产生 产生 解析:要证明T细胞有促进B细胞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能力,应设置三组实验,每组都应加入抗原,加入抗原才能引发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第一组应只加入B淋巴细胞,不加入T淋巴细胞,观察B淋巴细胞单独产生抗体的量;第二组应只加入T淋巴细胞,不加入B淋巴细胞,观察T淋巴细胞能不能产生抗体;第三组应同时加入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与第一、第二组实验比较,观察T淋巴细胞的促进效应,故实验组合是①②④。
答案:B
9.(2017·全国卷Ⅱ)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解析: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故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能完成膝跳反射,B错。 答案:B
10.(2019·湖南省高三模拟)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完整胚芽鞘均分成①②③三组,处理方式如图所示。
三组均在适宜条件下水平放置,—段时间后观察弯曲情况。实验结果为①③组胚芽鞘向上弯曲生长,②组胚芽鞘水平生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对照组是①组,实验组是②③组 B.该实验能证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尖端 C.①③组胚芽鞘向上弯曲生长证明生长素的两重性
D.②组胚芽鞘水平生长的原因是云母片阻止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解析:①组未做任何处理,是本实验的对照组,而②③组是本实验的实验组,A正确;②组插在尖端,③组插入尖端下段,通过本实验②③的结果并与①对照分析可知,重力导致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B正确;由于①③组都背地弯曲生长,只能说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不能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C错误;②组云母片插入尖端,胚芽鞘水平生长的原因是云母片阻止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D正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10分)(2019·贵阳市高三一模)血浆中的血糖浓度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浓度变化可反映人体的生理状态及健康状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连续摄入含糖量高的食物,与其进食前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________。
(2)饥饿时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却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人经临床检验发现其尿液中含糖量较高,医生怀疑其患了内分泌系统疾病,通常通过________进行检测,加以确认。
(4)血浆、组织液、淋巴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两点)。
解析:(1)正常人连续摄入含糖量高的食物,血糖浓度较高,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比值降低。
(2)同一神经递质对不同靶细胞的作用不同,机理应是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不同。
(3)确认尿糖患者是否是糖尿病,还应检测其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和胰岛素含量。 (4)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