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情境式填空高中文言文12篇及诗词31-34,1-6
情境式填空
劝学
1.荀子在《劝学》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 。
2.《劝学》中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3.《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4.《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阐明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5.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
6.《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涉及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
8.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9.“ ,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8.学不可以已 9.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10.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1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
逍遥游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
2.《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3.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是:,, 。
4.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5.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为了突出鹏鸟的形象,将夸张用到了极致:“鹏之背,不知其几 千里也;,。”
6.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一文中借用的《齐谐》对鹏 鸟的描述:“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 者也。”
7.《逍遥游》一文,善用对比手法,充满思辨精神。比如:“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 舟。,。”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4.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6.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7.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师说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 , , 。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
4.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 ?
5.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 ,。
6.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7.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2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
师学习的重要性。
8.《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 ”的错误态度。
9.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 “”;对自身“”。
10.《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11.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 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8.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9.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10.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阿房宫赋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2.《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 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 。
3.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 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 ,。
4.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 ,,,。
5.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
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 。
6.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 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
7.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 句是:,;,。
8.杜牧在文中告诫后人只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
3
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
。
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14个字“,,,!”简明扼
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和篇首“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气势构成 鲜明的对比。
10.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所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 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 。”
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4.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5.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6.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9.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叫,可怜焦土。10.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赤壁赋
1、本文中苏轼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的语句是:,。
2.苏东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是:,。又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是:,。 , 3、本文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说是人听了,就是动物蛟龙听了也飞舞起来了,一个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
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5、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6、作者写出了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里,架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不知道哪里是尽头,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达到融合的境地的语句是:,。 7、《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曹操当时是“,。”,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