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优势研究
信息化有三个相互联系的主要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及其产业化;二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产业(包括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三是信息技术手段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这一观点也体现出了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大力促进高新技术的应用,从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
二、企业信息化的深刻涵义
(一)国内外对企业信息化的理解
世界各国在自己的国家信息化理论和政策指导下,都致力于研究自己国家的企业信息化问题。在美国对企业信息化,最初是关于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的研究,MIS这一词最早出现在1970年,瓦尔特·肯尼万(Walter T.Kennnevan)给它一个明确解释5:“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在适合的时间向经理人、职员以及外界人员提供过去的、现在的、预测未来的有关企业内部及环境的信息,以帮助企业进行决策。”1985年,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著名教授高登·戴维斯(Gordon B. Davis),认为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机器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
6功能。 20世纪90年代企业信息化又加入了对智能决策系统IDSS (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ing System)和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Group Decision Supporting System)的研究,还有EDPS, MIS和OA (Office Automatic)技术在商贸中的应用形成EBPS(Electronic Business Processing System),它以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为标准进行数据交换。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对企业信息化研究更加活跃,如Rolf A. E. MUELLER和JEFFRET WILLIAMS等在《美国农业经济学会》提出电子商务在农业企业应用和电子技术发展为现代电子商务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从实践来看,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据美国官方解释,NII首先是“一个能给用户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完备网络,它能使所有美国人享用信息,并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声音、数据、图像或文表相互传递信息”,而AT&T公司对NII的解释颇为流行,它指出NII包括信息网络、
7
信息设备、信息资源、信息人员。从世界各国来看,日本不但在理论研究处于领先,而且在实践中,当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后,日本立即作出反映,通产省和邮政省分别在1994年提出建设全国范围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计划。日本政府还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多方面支持。在西欧,自80年代以来,欧共体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带有战略意义的企业信息化计划。包括了企业信息化中的计算机计划、光纤数字通信计划、材料和制造技术计划等。1991年欧共体制定了一项开发企业交互系统计划,集结欧洲30多个国家主要电子公司和大学,联合开发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技术,以推出自己的硬件和软件,并与美国、日本竞争。
在我国,学者乌家培(1998)认为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目的是为了在提高企业活动的效率和水平基础上,最终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7
张瑜、陈禹认为“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是一个自我约束、自我适应、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社会经济型组织系统,因此,其获得战略优势的内在根据在于企业围绕战略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所有资源,形成一个先进的自组织机制。而这一切的一个重要的、顺应时代要求的战略基础或战略平台,便是企业信息化。”8
梁滨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一书中是这样定义企业信息化的:“企业信息化是指信息法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企业信息资源,调动人力资源潜能,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推进企业现代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在他的定义里,特别强调了人力资源的信息潜能,是他对企业信息化定义比较新的一点,强调了人力资源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即信息化的过程包含了开发人力资源的信息潜能。9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对企业信息化的定义是: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提高效益和发展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再造企业的变革过程,是信息技术从一般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是企业在基础设施、技术应用、结构调整、资源拓展、管理制度等方面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也是提高经济主体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和能力,最终在国民经济中实现人的现代化转变的过程。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信息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企业信息化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
8
加大了对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视,1997年4月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制订了国家信息化规划,把企业信息化摆在了重要位置。2001年初国务院调整成立的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新时期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指导方针,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进一步强调了按照“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思路,推动国家和各领域、各地区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的要求。特别突出了企业信息化在经济信息化、电子商务中的基础作用。同时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快信息化的立法工作。为更好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由国家经贸委联合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共同成立了“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重点组织和指导“企业信息化工程”。这些都为下一步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二)本文对企业信息化涵义的理解
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但更强调知识密集、技术进步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本文认为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作业、管理、经营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逐步实现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建成现代企业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流、事物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网络系统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使各层次的管理者能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业绩。企业信息化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企业竞争优势。
从企业信息化定义中可以更深入的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以IT与先进管理思想、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结合应用为基础的;企业信息化是依赖IT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集成而建设的信息系统;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时期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包括相互紧密联系的两个部分:即企业业务信息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
需要强调的是我所谈论的信息技术是用来管理企业内部及企业间信息的技术,并不是在讨论某种具体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它更强调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在获
9
取竞争优势,提高管理效率方面的应用,是企业内部的累积,是企业特有的资源,也是其他企业很能难模仿的。而这里所指的企业包括所有类型的企业,无论是制造型企业、商业流通型企业、金融、运输等服务业,还是大型企业集团或中小企业,他们都同样面临着信息化建设或改造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企业信息化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和每个部门,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决策、市场、营销等等。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概括地讲,就是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网络、通信等各种技术和手段,建设信息应用系统和网络,开发信息和知识资源。企业信息化可说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软件系统、数字设备(如数控机床等)。
企业信息化是个动态的推进过程,特别是因特网出现后,企业信息化表现出:从过去企业局部环节的信息化转变成企业整体发展的信息化;从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单独利用转变为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从“数据处理时代”的信息化向“网络化时代”的信息化转变等特征。
第二节 企业信息化的层次与发展
一、企业信息化的层次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总的来说就是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使企业在生产、管理控制和技术等方面实现信息化。从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开始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应用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不同的企业由于自身的发展不同,所处的信息化层次也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层次:
1.面向事务的信息化。从80年代初计算机开始在企业管理中应用以来,就有许多企业使用一些软件用于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及员工薪水登记等,这些软件主要是面向事务处理,在一些技术部门和管理较为规范的领域应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这是企业信息化最低的一个层次,也是企业信息化的起点。
2.面向职能的信息化。这一层次的应用己经进入了管理层面,如物料需求计划(MRP )、分销资源计划、财务管理系统等。这对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这一层次的应用只属于企业信息化的初步阶
1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