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谈教师的批评艺术
浅谈教师的批评艺术
龙文国泰校区 李建峰
批评大抵有四种意思。一是评论、评判,对事物加以分析比较,评定其是非优劣;二是对书籍、文章加以批点评注;三是指出所认为的缺点和错误,四是对缺点和错误所提出的意见。对教育而言,批评是教育的一种方法,也是促进差生转化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他更是一门艺术,方法得当便锦上添花,反正则适得其反。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如何有效地进行批评,这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下面我就根据十多年的教育经历,谈下自己的浅见。 一、先扬后抑
美国著名女企业家玛丽.凯认为赞美“是鼓励下属的最佳方式”,而将批评像三明治似的隐藏在两个大大的赞美之间。转化差生的大量实践表明,差生对教师的褒奖之词十分渴求,对差生以为的进行批评,必然会导致其逆反效应,即心理上的不信任、厌恶和对抗情绪、贬抑与褒扬结合,体现了对差生一分为二的态度,容易是差生感到批评者通情达理和实事求是,从而在心理上较乐于接受批评。 二、情理交融
差生冷漠的心灵呼唤,离不开教育者的感情作媒介,师生之间思想上的共鸣,更需要教育者借助爱的力量去撞击,情感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感召力量,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鸣,情不通,理不达,感情相悖,即使是金玉良言,也免不了好雨落在荒田里。但是在重视对差生的感情投资时候,切莫过于迷信爱的效应。生活中 良好报应也不曾少见。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要差生心灵的创
伤,驱除其心理的阴影,挽救其被污染扭曲的灵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非真理的力量不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陶行知先生无意中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就迅速将其制止,并要求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一趟。放学后,陶先生处理完手边的事情后赶到办公室时,看到壬友早就等候在门口。陶先生把他领进屋,很客气地让他坐下,没有立即批评他,却出人意料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遵守时间并且比我先到。”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并且也听师长的话,是个好学生。”待王友迟疑地接过糖,陶先生又说:“你是个有正义感的孩子,你打同学也不是无缘无故的,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你看不过去,才出手打人。”说完陶先生又给了他第三块糖。王友再也忍不住了,边哭边说:“校长,我错了,你批评我吧,我不该打同学,我不能接受你的奖励。”陶先生笑了,又拿出第四块糖:“你已经承认了错误,再奖励一块。我们的谈话结束了,你可以走了。”
看完了这些伟大教育家们的教育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同样是批评,可以更加人性化,更好地让人接受。做到这一点,才能使批评中师幼的心灵产生良好互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的相信没有一股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三、冷热相间
一般的说对差生的批评要把握时机,趁热打铁,这样做一方面是防止和控制差生过错行为蔓延和继续恶化,造成学校,班级集体以及个人更大损失,另一方面是时过境迁,差生的心理波动和过错感受已经淡化,容易把批评者的批
评当做是算陈账,而加以拒绝,但是教师对差生的批评教育有时也要冷处理,即当差生情绪不够冷静时,要稍作等待,搁一搁再处理,这样既可以避免师生间不必要的正面冲突,减少师生之间紧张对立的情绪,同时也可以使批评者在处理问题时少一点感情用事,多一点理智介入。 四,点面结合
由于差生和差生之间在感情上相互吸引而引起同病相怜,有时候就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群体,他们之间彼此制约,相互影响,教师要冷静地对待这个面,且不可低估这个面的消极作用。要通过各种良好的舆论规范,紧密联系实际,使差生对哥们义气产生切肤之痛,培养他们的正确是非观念,形成他们正确的道德评价意识。对非正式群体中的领袖人物,要做好重点突破工作,要借助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促使点的转化和面的瓦解,做点工作切记采用粗暴、生硬和杀鸡儆猴的简单化方法。 五刚柔并济
对差生批评有时候要像烈火一样刚气激越,有时又应如流水一样柔情一片,刚柔并济,体现教育转化艺术的多样性,批评的刚柔并济与差生的个性心理有密切关系,顺应差生的个性差异,或以柔克刚,或以刚制柔,或外柔内刚,或或刚中寓柔,都可以收到批评教育的预期。教育实践表明,对那些性情机敏、疑虑心情较重自我防卫能力较差的差生,则应刚柔并济,灵活多变,以便迅速冲破对方的心理防线,使他们较快地意识到批评者的意图,倘若对他们采用轻率的正面交锋,非但他们不愿意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甚至很可能会造成他们精神负担,从而人为地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对于那些反应速度快,脾气暴躁,否定性心理表现明显,行为常为情绪所左右的差生,最好采用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以柔克刚的方式,以商讨的口吻,平心静气地把
信息传递给被批评者,改变被批评者可能存在的对抗动机,稳定他们的情绪。而对那些消极颓废,行动散漫,或自我意识浅薄,被动性强,或不正视过失,且爱察言观色,怀有侥幸心理的差生,批评者应当投猛剂,下猛药,起沉疴,对之猛击一掌,通过语言。内容、语调的强刺激,用刚促使其从昏迷中震醒。 六跟放统一
跟,即对差生实施批评教育后的跟踪随访。教师要善于观察差生在被批评后各种行为反应,透过他们行动倾向的表象,把握其悔过认错的深层本质。跟踪过程中,,如果发现差生确有改正之意,应及时鼓励,如果发现差生对教师的批评当做耳旁风,则要考虑更为有效地改变其行为的策略。跟踪差生,,不是监督差生,这就有一个放的问题,即放手让差生完成一项任务,甚至委以重任,要为差生的成长提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其个性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充分自由和谐发展,让差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怀和信任。 七、批评互补
批,即教师要指出差生的偏态行为,是差生了解自己,但批必须要评来补充,即教师要帮助差生分析产生偏态行为的原因及危害,是差生正确认识自己,,心悦诚服的明确纠偏方向,只要批得正确,评的在理,批评互补,才能使转化教育工作相得益彰。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