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 doc - 图文
⒉学校基本情况表
学校名称 邮政编码 学校办学 基本类型 在校本科生总数 已有专业 学科门类 专任教师 总数(人) 821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523419 学校地址 校园网址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文昌路1号 □部委院校 □√地方院校 □公办 □√民办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大学 □学院 □√独立学院 20113人 专业平均年招生规模 126人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学 □√艺术学 专任教师中副教授及以上194人,占比23.6% 职称教师数及所占比例 本学院为2004年设立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2009年始,由东莞理工学院和广东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 学院坐落于东莞市松山湖大道旁,规划面积1228亩,完成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校园依托原有自然风貌,融“山、水、树、学校简介和 历史沿革 (300字以内,无需加页) 人”为一体,堪称岭南园林式学府。 学院立足东莞、服务广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了以管、工为重点,管、工、经、文、法、艺、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共有14个教学单位,41个本科专业;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促科研,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正努力将学院建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注:专业平均年招生规模=学校当年本科招生数÷学校现有本科专业总数
3.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
一、学校定位 学院立足东莞、服务广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了以管、工为重点,管、工、经、文、法、艺、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促科研,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将学院建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院注重对生源充足、市场就业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专业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 二、人才需求 机器人技术交叉融合了自动化、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电气工程等学科,涵盖机器人的设计、制作、装配、操作和使用,其核心是实现机器人传感反馈、信息智能处理、智能规划决策与控制、智能人机交互的计算机系统。作为一类特殊的智能化精密机械设备装置,机器人的设计、制造、装配和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一)东莞高端制造产业需求。根据东科[2019]35号文件“东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科技产业创新规划》的通知”显示,2017 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292.2 亿元,同比增长15%,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率达到57.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8.96%,创历史新高。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675.49 亿元,同比增长13.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0.51%,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同时机器人、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正蓬勃发展。 东莞创新规划中明确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型机器人,加快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支持突破机器人本体优化设计、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智能装备传感器、先进感知与测量、高精度运动控制、高可靠智能控制、建模与仿真、工业互联网安全等技术。壮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重点发展电子制造智能专用装备、传统制造高档数控加工装备、新能源汽车制造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增材制造(3D打印)装备等。努力将东莞建设成为国际化的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东莞机器人技术攻关如图1。 图1 东莞机器人技术攻关图 伴随着各类工业与服务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的需求拉动,东莞以及国内智能制造和服务行业对机器人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由于机器人具有多学科交叉、技术高度集成和融合的特点,传统的计算机类、自动化类、机械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测控类单一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己难以满足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需求。 (二)社会调研。根据我院相关教师的调研结果表明同类院校开设的机器人工程专业有以下特点: (1)就业率高。近几年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接近99%,高职高专院校的机器人专业属于热门专业。 (2)招生情况良好。同类民办本科院校,北理工珠海学院第一年招生计划2个班,实际招收3个班,第二年计划3个班,实际招收4个班。广东科技学院一年招生2-3个班。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机器人专业学生占了机电系总人数的44%。 学校主动服务东莞,从东莞实际出发,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根据东莞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的特点,我院确立申报机器人工程专业,就是为了适应地方急需培养现代智能制造综合素质和综合生产技能人才的需要,适应现代自动化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对人才的要求。 三、专业筹建 (一)相近专业建设与发展情况。近年来,本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陆续开设了金融学、电子商务、软件工程、投资学、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等本科专业。这一系列和互联网金融专业相关的专业,为我校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提供了经济学、金融学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等较为完善的学科基础。 (二)师资队伍。增设机器人工程专业已具备了较好的师资,初步形成了一支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组成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机械工程重点学科拥有一支研究生、讲师以上学历共17人。教授2名,副教授3名,讲师12名,博士5名,硕士12名。教师队伍以教授博导为学术带头人、博士为主体、专业结构合理、能满足机器人工程专业的教学需要。 (三)教学准备。教学团队经过两年时间的准备,根据政府产业导向和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制定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等一系列的教学资料。在多年来教学经验的积累基础上,采取模块化培养方式,在课程设置中设有机器人模块(机器人工程专业导论、机器人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机电传动模块(PLC原理与运用,电路与电机);测试与传感模块(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控制工程基础、传感器技术);系统控制模块(信息搜集与传送技术、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教学文件、资料准备齐全,在现有单片机、机电拖动等机电类教学设施基础上,机器人基础实验室、机器人仿真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已在规划中。 加大“应用能力型”和“解决问题型”人才培养力度,注重以下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1)机器人控制(2)机械自动化;(3)机械电子产品设计、开发;(4)电力电子与计算机运用等。 (四)实训条件。依托学校工程实训中心及实验中心的各类电工、电子、电力拖动等设备可满足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基础实验。2010年学院工程训练中心获广东省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奖励40万元,2011广东省实验示范中心获建设资金75万。 东莞政府建成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是我校协同育人合作单位。其中电子电工实训中心拥有工业机器人教学平台、电气自动化、交直流传动、液压/气动、伺服系统控制、运动控制等高档设备,设有电工维修实训考核实训室、电工技师考核实训室、电气自动化实训室、交直流传动技术实训室、液压/气动技术实训室,一次可容纳200余人,可提供我院学生优质的实训基地。 目前智能制造学院已和深圳市有钢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东莞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科立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签署校企协作育人协议,为学生校外实践实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五)教学设备。智能制造学院现有15个机械类专业实验室,包括工程力学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机械原理实验室、机电传动实验室、测控技术实验室、液压与气动实验室等,固定资产台套数为2416台(套),总面积2344平方米,总资产达903.4727万。正在筹建的有PLC控制实验室及智能产线设备,并计划工业机器人仿真与基础实训室等。学院目前现有实验设备以及正在筹建的专业实验室能满足机械人工程专业建设需要。 综上,我校已经具备增设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各种条件。 4.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包括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修业年限、授予学位、主要课程设置、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专业实验、教学计划等内容)(如需要可加页) 一、代码、学制 专业代码:080803T 学制:实行4年基本学制和6-10年弹性学制(参军入伍8年学制、休学创业10年学制) 二、培养目标 机器人工程专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缺专业,本专业立足东莞,面向广东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以工程运用为背景,以机器人机械结构、运动控制、微处理器应用、机器人控制技术及编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业领域宽广,可从事机器人的设计、制造、管理、维修等岗位,是能适应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岗位说明 1、机器人研发设计 主要在机器人相关企业从事机器人的研发、设计与制造等工作,能够结合机器人本体结构设计、运动控制技术、伺服与通信技术,利用现代数字化设备对机器人进行造型、运动学、动力学分析仿真,完成机器人整机研发。 2、机器人系统应用 主要从事机器人软硬件开发,熟练掌握不同种类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和操作使用方法,能够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设计开发机器人运行控制方案,高效解决各种系统应用问题。 3、机器人维护与管理 主要从事机器人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操作以及销售工作,具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能,能使用信号处理方法、设备运行机理及智能诊断等理论解决机器人的实际工程问题。 四、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机器人结构、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技术、机电传动和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机器人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机器人系统的设计、制造、运行与管理、检测与维护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从事本专业与相近专业工作的良好素质和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综合素质能力: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2)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3)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本专业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2、专业基础能力: (1)掌握较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涉及的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2)具备较好的英语运用能力,能阅读相关英文资料。涉及课程有大学英语。 (3)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涉及的主要课程有机器人概论、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传感技术。 3、专业核心能力: (1)掌握机器人工程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涉及的课程有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编程及仿真、机械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 (2)具有机器人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护以及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工程操作能力。涉及课程有机械设计、机械CAD、计算机3D绘图、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编程及仿真、数控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等。 (3)具备一定的机器人集成系统开发能力。主要涉及课程有机电传动与控制、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器人传感技术、PLC原理与应用、机器人视觉技术及其应用、机器人系统集成及应用等。 (4)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本专业的集中性实践环节及相关的课程获得提升。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器人操作实训、机电传动课程设计、电子综合设计与制作、PLC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机器人系统整合设计、机器人创新设计等。 4、专业拓展能力: 具有较广的工作适应能力,可以通过选修智能制造概论、TRIE理论及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在机器人系统创新、机电工程管理、机电产品经营和销售等方面从事工作。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