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况的调查
李超、吕顺增
(山东大学医学院2008级临床医学七年制,山东 济南 250012)
【摘要】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是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关键性问题,他们对于当前所处的社会地位不满,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拥有理想而且为之奋斗,但是,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任何出现超出他们承受力的意外,他们便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导致了部分这群80后或90后农民工的直接崩溃,需要引起社会的极大重视。 【引言】
“新生代农民工”是相对于传统农民工而言的,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城市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末,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日显重要,而其中农民工心理问题尤为严重,国家相关部门也逐步重视起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
【关键词】新生代 农民工 心理 【正文】
2011年1月12号上午,我们调查小组的两位成员——李超、吕顺增,一同商定这次社会调查活动的主题及整个活动的流程和步骤:获取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相关知识——制订出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调查问卷和访谈活动的主题思想——进入相关地点发放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联系一些的80后和90后的农民工进行访谈调查——总结活动,撰写活动报告。同时我们进行明确的分工:李超作为整个活动的负责人协同好各阶段的人员调配,及时给予活动建议,监督人员的执行,并且制定出后期访谈环节的主题;
吕顺增负责搜索相关“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文献资料,按照所搜到的相关文献资料,制订出宣传材料传单;两人一同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并整理调查的结果,撰写文章。以上各项事宜明确后我们的活动便正式启动了。
一、获取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相关知识
1月13日开始,吕顺增进行网上资料搜集,通过新浪,百度百科等网站详细地总结了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解决措施等内容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给负责人李超。并且向自己儿时的一些正在外打工和在乡镇工厂工作的同学打电话了解他们的现状和心理状态,并做了书面的记录,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给李超。李超也走进图书馆分别检索、阅读、总结相关的杂志报刊,将最为权威的信息——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和存在问题。1月14号李超和吕顺增根据各方所查到和咨询到的资料分类整理了关于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当前现状、存在问题及政府解决措施,为后序活动写下了蓝本。
二、制定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调查问卷和访谈活动的主题思想
活动的第一步顺利完成后,,2011年1月16号上午我们根据前面所搜索的资料制定出了一份切实可行的调查问卷(见附件1)并且印制了100份,为后期进行调查做准备。另外,还根据前面的资料制定了以调查当前农民工的心理问题为主题的访谈主题(见附件2)。
三、发放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2011年1月19号,我们在济南历城区的工地对于其中80后的农民工的进行问卷调查;1月20号,在济南泺口对从事小买卖生意的80后年轻人进行问卷调查;1月22号,在济南市区济阳县纺纱厂对工厂中的80后的工人进行调查问卷。总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在各地获得不错的反响。
四、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访谈调查
1月20号,我们在济南历城区的某工地对80后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寻找了几位进行了简短的访谈调查,结束后并送上了我们准备的一份小礼物;1月22号,在济南市区济阳县纺纱厂对工厂中的80后的工人进行调查问卷后,我们在宿舍他们的宿舍对几位年轻工人进行了访谈,并送上了我们的小礼物。至此我们活动的所有在外调查活动全部结束,准备回校后进行总结。
五、总结活动,写活动报告
1月24号上午,我们共同总结这次活动的过程,收获与不足。并决定了活动论文的
撰写工作的分工,同时也标志着我们本次社会调查的圆满结束,我们便鼓掌致意。活动结束。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收获了知识,增强了团队意识,学会了团队活动的基本步骤,更重要的是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家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尽到了自己的一份义务和责任,是自己在社会大家庭中得到锻炼。 【结论与成果】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调查的农民工主要年龄在25岁左右,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在高中以下,而有大学文凭的寥寥无几。我们调查的这部分人中,大部分人不常务农,还有少数的人从未务农。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农民工生活较为简朴,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基本感觉较为习惯,月总开支主要集中在1000到1200的范围内,还有少部分集中在600到800的区间中。
对于他们的工作情况,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工作动力基本上已经不只是谋生或者脱离贫困,其中相当一部分80后农民工是为了学技术为自己将来回乡谋生做基础,现在仅仅是锻炼自己。
对于他们的价值观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希望留在城市,成为城市的一份子,即使是社会的中低层,但是对于目前高额的城市消费,他们不得不又望而却步,感觉自己将来留在城市的几率很低,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比较现实的说将来自己的主要方向还是回乡从事小买卖,不过都不愿意回家务农。
他们对于将来的政府措施还是抱有希望的,希望政府措施可以令他们迈入城市的门槛变得低一点,让自己能够在激烈的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访谈记录分析
在努力的工作,希望能够得到机会发展自己,让自己的下一代可以获得较好的教育条件
仅极少数打算在大城市里拼搏买房,或者往更高的地方发展。
三、总体结果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基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地位所产生的价值态度、价值评
价和价值理想的综合,通常包括政治观、生活观、从业观、社交观、婚恋观、性爱观、消费观等方面,我们以对比的方式,梳理出传统型农民、旧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发展状态。
2.1政治观。传统型农民崇拜权威,有臣民意识,盲从,多激情,虚无感;旧生代农民工崇拜权威,盲
从,参与意识弱,期待性强,矛盾感显著;新生代农民工原则性弱化,务实性增强,强调个体权利,有一定参与要求,追求公平、民主,有躁动感。
2.2生活观。传统型农民与世无争,认同命运,依赖性强,丧失主体意识,认同乡村节奏缓慢的生活,希望平均共有;旧生代农民工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萌芽,致富意识、家庭意识强,满意度较高,有一定世俗化倾向,认同乡村生活;新生代农民工期望值高,满意度低,个人意识、独立意识增强,短期性、功利性增强,羡慕认同城市生活。 2.3从业观。传统型农民以农业为本,崇尚经验,保守求稳,静态;旧生代农民工有一定变革意识,以
农业为主、其它职业为辅,流动性强,信仰勤劳致富观;新生代农民工不爱务农,崇尚机会、机遇、能力,重视个人成就,追求个人价值实现。
2.4社交观。传统型农民封闭、内向、自卑,安土重迁,交往范围小且方式单一,互动频繁,以宗族、家族为中心,以地缘、血缘为纽带,以情感、信任为基础;旧生代农民工恋土恋乡,城市社会交往内卷化,以血缘、乡情为中心,交往目的功利性、情感性两极显现;新生代农民工开放,要求平等、尊重、理解,以地缘、血缘为依托,重视业缘交往,交往功利性增强,安全感下降。
2.5婚姻性爱观。传统型农民神秘、保守,在乎舆论,讲门当户对、从一而终,注重社会地位、经济状
况;旧生代农民工婚恋较自由,择偶取向标准多样化,更重人品和能力,波动性增强,离婚率上升,性观念保守;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自由,选择面更广,择偶标准复杂化,性开放程度提高,有一定杂乱性。
2.6消费观。传统型农民保守消费,基于生存需要节衣缩食,精于仓储,守财如命;旧生代农民工基于
生活需要节俭主导,量入为出,精打细算,能省则省;新生代农民工渴望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提高,模仿性强,攀比心理上升。 3.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转型阶段,在转型过程中,原有的社会结构体制被打破,新的社会结构体系尚未建立,在这个转型阶段会有种种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新生代农民工身处转型期,经历着乡土特质和城市特质的不断冲击,他们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为强烈地感受到社会急剧变化的不适应和原有制度结构上的不适应,使他们在生存上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3.1工资待遇低,面临着生存困境
工资是对进入生产领域的劳动力所提供的对价,正常的工资是维持劳动者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保障,但目前普遍存在着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待遇偏低的问题,使他们面临着不少生存上的困境。
生存困境之一是温饱层次的生活水平,将就式的生活方式。调查显示,很多企业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劳动者为了增加收入只有通过大量超时加班,形成了劳动者表面上主动愿意加班的现象,其实加班的根本原因就是工资太低。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即使通过加班获得的月平均工资也只有1838.6元,大约为2009年深圳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7%,新生代每月所得仅能够维持其本人最低生活水平,大多数的农民工只能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