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赛迪顾问-国家级低碳城市申报指南 - 图文
绿色·低碳·生态·智慧新型城镇化研究系列
数城市提供了赶超其他城市的机会。很多城市政府愿意面对减排压力,调整城市治理模式,让依赖传统工业的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城市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环保监控的执行、城市居民理念的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自身在全国各个城市,甚至是世界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凸显城市特点,增加城市魅力。
5、建设中国特色低碳城市,丰富实践经验
我国大多数城市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类别繁多,地理位置、经济产业、文化风俗等特点各异,各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对低碳城市建设的定位迥异,建设低碳城市的方法和途径也各不相同。如何针对地方特点进行低碳城市建设,这些宝贵的实践和理论都将为世界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丰富的经验。
二、申请国家级低碳城市的相关政策
从申报国家级低碳城市的相关政策来看,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0]1587号),根据地方申报情况,统筹考虑各地方的工作基础和试点布局的代表性,经沟通和研究,确定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试点工作。
2012年4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组织推荐申报第二批低碳试点省区和城市的通知》,要求各地在2012年6月30日之前提交申报材料,原则上要求各省区市推荐申报单位不超过2个,其申报纳入第二批低碳试点的省市需要具备的条件更加明确,并最终确定在北京市、上海市、海南省和石家庄市、秦皇岛市、晋城市、呼伦贝尔市、吉林市、大兴安岭地区、苏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宁波市、温州市、池州市、南平市、景德镇市、赣州市、青岛市、济源市、武汉市、广州市、桂林市、广元市、遵义市、昆明市、延安市、金昌市、乌鲁木齐市开展第二批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
三、《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要点解读
1、申报主体面向全国,支持力度大
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启动了国家低碳示范省、市、区的相关申报工作。《通知》对低碳示范城市的申报主体做了明确界定:包括省、省区、自治区、直辖市、城市等。
为鼓励低碳示范城市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国家除将依托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外,还大力鼓励省级政府和申报城市政府设立支持低碳示范城市建设的专项资金,国家鼓励、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逐年增加。
2、申报工作专业性强,技术难度大
《低碳示范城市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是申报国家级低碳城市的必备材料。《通知》明确要求高度重视《低碳示范城市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规划》的编制需要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城市自然条件与城市发展规划,明确建设低碳城市
国家级低碳城市申报指南
的发展总体目标与分类目标,重点项目布局与拟发展示范工程,创新运营模式和落实保障措施等。《规划》需要对国家与区域低碳建设的总体布局有深刻理解,同时对重点项目(CDM)的产品、技术、工程建设、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等进行详细的研究与论证,对低碳产业、低碳生活、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技术等相关领域进行科学布局,从而确保整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与可实施性。
3、重点提出建设工作重点内容
根据发改委对于开展低碳城市申报的相关通知,针对国家级低碳城市的建设,分别从明确工作方向和原则要求、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建立低碳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体系、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体制、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建设要求,具体如下: 表3低碳城市重点建设工作内容 序号 要求 具体内容 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开展低碳试点的根本要求,以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原则,进一步协调资源、能源、环境、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合理调整空间布局,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格局,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结合本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等方面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低碳绿色发展模式。发挥规划综合引导作用,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增效、增加碳汇等工作结合起来。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城市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中。 1 明确工作方向和原则要求 2 编制低碳发展规划 3 结合本地区产业特色和发展战略,加快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推广绿建立以低碳、绿色、环保、循色节能建筑,建设低碳交通网络。大力发展低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环为特征的低碳产业体系 业。 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 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制 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编制本地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工作,建立完整的数据收集和核算系统,加强能力建设,为制定地区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提供依据。 结合本地实际,确立科学合理的碳排放控制目标,并将减排任务分配到所辖行政区以及重点企业。制定本地区碳排放指标分解和考核办法,对各考核责任主体的减排任务完成情况开展跟踪评估和考核。 推动个人和家庭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引导适度消费,抑制不合理消费,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推广使用低碳产品,拓宽低碳产品销售渠道。引导低碳住房需求模式。倡导公共交通、共乘交通、自行车、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 4 5 6 资料来源:赛迪经智 2013,05
4、明确提出组织管理要求
(1)低碳试点工作涉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试点省市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有试点任务的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低碳试点工作的支持和指导,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2)试点工作要按照十八大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胆探索、务求实效、扎实推进,注重积累成功经验,坚决杜绝概念炒作和搞形象工程。各试点省市要抓紧完善试点工作初步实施方案。
(3)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试点省市发展改革部门建立联系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定期对试点开展情况进行评估,指导试点省市开展相关国际合作,加强能力建设,做好引导服务。对于试点省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将及
10
绿色·低碳·生态·智慧新型城镇化研究系列
时总结,并加以示范推广。
四、获批国家级低碳城市情况分析
1、总体情况分析
截止2013年5月,国家发改委气候变化司共批复两批低碳城市试点名单。
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根据相关单位申请试点城市的具体建设可行性和示范性,最终批准了广东、辽宁、湖北、山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个城市为低碳试点省市。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有两省五市(辽宁、广东、天津、保定、杭州、厦门、深圳),中部有一省一市(湖北、南昌),西部有三省一市(重庆、云南、陕西、贵阳)
2012年4月,发改委下发《关于组织推荐申报第二批低碳试点省区和城市的通知》,并于2012年11月下发通知,确定了北京市、上海市、海南省和石家庄市、秦皇岛市、晋城市、呼伦贝尔市、吉林市、大兴安岭地区、苏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宁波市、温州市、池州市、南平市、景德镇市、赣州市、青岛市、济源市、武汉市、广州市、桂林市、广元市、遵义市、昆明市、延安市、金昌市、乌鲁木齐市等29个省市作为第二批低碳试点。 表4国家级低碳城市试点情况 省市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第一批试点 本级 ☆ ☆ ☆ ☆ ☆ 下级 保定 杭州 厦门 南昌 深圳 贵阳 本级 ☆ ☆ ☆ 第二批试点 下级 石家庄、秦皇岛 晋城 呼伦贝尔 吉林 大兴安岭 苏州、淮安、镇江 宁波、温州 池州 南平 景德镇、赣州 青岛 济源 武汉 广州 桂林 广元 遵义 试点数 1 1 3 1 1 1 1 1 1 3 3 1 2 3 1 1 1 0 3 1 1 1 1 2
国家级低碳城市申报指南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小计 ☆ ☆ 7 13 6 3 29 昆明 延安 金昌 乌鲁木齐 26 2 0 2 1 0 0 1 42 合计 资料来源:赛迪经智 2013,05
2、发展特征分析
(1)对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的认识得到提升
低碳城市试点对于提升政府和公众对低碳发展的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申请低碳试点、制订实施方案、编制低碳规划、进行能力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目前试点城市已初步形成了系统的低碳发展规划体系,建立起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智囊团。试点地方政府对于低碳发展的认识和了解也已逐步深入,政府一方面从出台低碳发展的政策规划鼓励企业和公民践行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另一方面也在引导低碳消费方面起到主要作用:培育全民低碳意识,率先使用节能减排型设备和办公用品,将办公大楼建造成节能型建筑,制订低碳产品目录,推行政府低碳采购等。
(2)低碳城市发展内涵丰富且因地制宜
试点城市发展领域较为全面,所有的试点省市在产业、能源、环境、生活等不同领域同事推进低碳发展,而各个试点城市均在原有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资源优势与经济特点选取了各自的发展模式。
(3)低碳发展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成为所有低碳试点行动的首要重点,体现了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特点。各试点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体现以下特点:传统产业低碳化升级改造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先进制造业、高新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调整的主体;现代服务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低碳农业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意向重要内容。
(4)低碳建设通过试点示范工作推进
为推进低碳建设工作,各试点省市基本都采取在内部开展试点建设,总结推广经验,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试点示范工作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通过在省市内部选取市、县、区等下级单位进行低碳综合试点;第二,通过城区、园区、社区等聚集区与进行低碳示范建设;第三,通过技术、能源、建筑、交通等试点工程和项目带动全面发展;第四,企业、机关、学校等团体也通过低碳建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12
绿色·低碳·生态·智慧新型城镇化研究系列
表5国家级低碳城市试点示范机制与具体内容 试点 广东 示范机制 低碳城市、县、区 低碳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低碳与绿色建筑产业基地与示范园建设 城市(县)、园区、企业、社区“四级试点示范” 具体内容 四市:广州、珠海、河源、江门 八区:珠海横琴新区、佛山禅城区和顺德区、韶关乳源县、河源和平县、梅州兴宁市和大浦县、云浮云安县 低碳经济改革综合试验区:鞍山 ------ 西安高新区、西咸新区、宝鸡高新区、杨凌示范区、渭南高新区转型 7个市县:渭南、凤县等 5个园区:西安浐灞生态区、榆横工业园区等 15个企业: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榆林云化绿能有限公司等 园区、企业三个层面的27家单位 园区:田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于家堡中心商务区、天津高新区、空港经济区 低碳产业园区:两江新区、涪陵、万州 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集聚区:两江新区、西永微电园 城区:中荷(欧)低碳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光明和坪山新区 辽宁 湖北 陕西 关中低碳示范区、省级低碳试点单位 天津 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技术、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小城等示范建设 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建筑、节能增效等 政府、企业、城区、园区、社区五级示范 低碳示范城区、低碳产业示范区、低碳生活示范社区、低碳技术(产品)推广工程、能源结构优化工程、资源综合利用工程、能源结构优化工程、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碳汇工程等 低碳产业集聚区、建筑节能示范工程 低碳示范区域、低碳示范基地、低碳示范企业、低碳示范工程 低碳交通、绿色低碳建筑、低碳园区、低碳企业、低碳社区、低碳机关等 企业、园区、社区单个方面示范 重庆 深圳 厦门 城区:集美新城、翔安新城等 园区:厦门科技创业园、翔安低碳产业示范园等 杭州 南昌 贵阳 保定 产业:杭州高新开发区、杭州经济开发区 区域:南昌国家开发区、低碳产业示范区等四大示范区域 基地:薄膜太阳能电池示范城等七大示范基地 ----- ----- 资料来源:赛迪经智 2013,0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