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2湘教版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纲要 - 图文
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的轨迹:1851~1900年,英国→德国。1879~1930年,德国→美国。1950~1990年,美国→日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现在,发达国家→东亚、拉丁美洲。20世纪80年代,→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7、为什么劳动密集型产业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属于传统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②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环境压力日益沉重。③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8、工业与地理环境
①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②有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③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
水泥厂、酿造厂为空气污染;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为水污染; 化工厂、炼油厂为大气所污染和水污染; 发电厂、钢铁厂为空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9、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关系:
(1)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古代,北方以陆路(马车)为主。聚落往往在陆路干道附近。南方以水运为主,聚落临水分布; (3)现代,聚落多沿铁路和公路线发展,如郑州、石家庄、徐州等。
(4)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5)南方河网密度大,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
(6)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影响,扬州、济宁、聊城因为交通的变化而兴衰。
扬州、苏州、杭州沿江河逐步发展起来的;郑州、石家庄、徐州、株洲、怀化沿铁路发展起来的; 10、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 交通主要是通过影响人流和物流来影响商业布局的。便捷的
交通运输,有利于商品的运输和销售,也有利于人流的集散,从而有利于商业网点的形成。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环境问题:指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
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所有问题。 (2)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可分以下四种:
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①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②生态破
坏、生物多样性受损;③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3、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采猎文明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对环境影响极为有限,被动地适应环境,恐惧和依赖的关系。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环境问题不严重
(2)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和广度增大,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减弱,对抗性增强,环境趋于恶化。
17
主要人地关系思想:古代的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
(3)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生产力极大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人地关系全面恶化,环境问题日益尖锐。
主要人地关系思想:环境决定论、可能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思想(现代人地关系思想)。 (4)后工业化时期:寻求人地协调的道路,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可持续发展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3)基本内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复合系统: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5、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转变发展模式
①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后果:使人类的社会生产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人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②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人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必修3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区域的含义
1.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的 2.区域特点: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明确如行政区,有的模糊如气候区植被区。②区域内部具
有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如商业区等。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从总体看可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三.区域产业结构
1.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的比重比较大。 2、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区域,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第二产业比重较大。 3、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 四.区域发展阶段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区域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产业结构 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主 18
对外开放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 不平衡增长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 城市化 发展状态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五.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 南方 区域特征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境 3、西部大开发
(1)范围:10+2+3(西部经济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2)开发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3)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4)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六、南水北调
1.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2、路线(方案): 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
(1)东线工程: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 北高南低 ,需 抽水 北送,耗能多
19
(2)中线工程:从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送水到北京、天津。
优点:可自流供水; 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
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
和生态环境
B、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 (2)还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3)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物带来不利影响 (4)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 (5)沿线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七、西气东输
1、路线:轮南—上海
2、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
业的发展。②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3、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促进经济发展。 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八、西电东送:
1、含义: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2、线路
(1)北线 : 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陕西、内蒙古的火电输往京津唐地区(火电为主) (2)中线 : 将长江中上游的水电输往华东地区(主要水电站有二滩、葛洲坝、三峡)(水电为主) (3)南线: 将贵州、云南、广西沿红水河流域的水电以及贵州等地火电输往珠江三角洲(水电为主) 3、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九、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教材30)
十、产业转移
1、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2、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3、类型 类型 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转移
典型案例 沿海企业→内地迁移 台湾产业→大陆转移 原因 寻求廉价资源、降低成本和开拓市场 廉价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较低的土地价格,尤其是投资20
影响 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同时带来生态环境问题 加速大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