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2湘教版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纲要 - 图文

2012湘教版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纲要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1:49:52

(2) 暖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 类型

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低

(3)洋流的分布规律

中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分布 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纬40度附近海区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4)洋流的地理意义(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全球性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影响对象 气候 影 响 暖流对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举 例 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都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澳大利亚、秘鲁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都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海洋生物 海洋航行 海洋污染 寒、暖流交汇使海底营养盐上泛,加拿大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欧洲北海或沿岸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盐带到渔场都形成于寒、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则受上表层,鱼类饵料丰富 升流的影响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扩大污染范围,加速污染物扩散 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 油轮发生泄漏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2、整体性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

气候 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

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水文 土壤 生物(植被) 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某一地区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地区的改变。 地貌 3、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1)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2)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3)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

(4)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

9

量的多。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5)地形:如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4、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5、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例如,流域综合治理体现了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而因地制宜则体现了对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认识。 6、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自然带分布(教材必修1第85页图) (2)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A、地带性规律 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垂直地带性) 形成基础 热量 水分 水热状况 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海陆位置 海拔高度 分布规律 低、高纬明显。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中纬度明显。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低纬的高山、高原明显。 注意: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

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温度高则雪线高(夏季高于冬季,低纬高于高纬);迎风坡雪线低于背风坡。 B、地方性分异(非地带性现象):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

实例: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没有出现热带雨林景观,而是出现热带草原景观。(地形起伏); 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海陆分布-南半球同纬度地区主要是海洋,缺乏陆地)

第四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 平原 山区 对聚落的影响 类型 团聚型、棋盘式 狭长形、团块状 分布 集中、紧凑 分散、多沿山谷或河流分布,或在山前洪积扇、冲积扇的中下部 规模 大、 人口多 小、 人口少 实例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地区 南方低山丘陵区、西南地区、塔里木盆地 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平原:密度高,网状,限制少,造价低;尽可能多的连接居民点,尽量少占良田。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2)山区:密度低,工程量大,造价高,公路呈“之”字形,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

10

3、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呈波动上升趋势,原因: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植被破坏。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许多地区增加了资源开发的难度

2). 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生物多样性减少

3). 导致海平面的上升,还会带来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 4). 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

5). 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农林牧渔)等部门影响更为显著 6).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4、自然资源

(1)概念: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2).分类:①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②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3)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进程—以煤炭为例 能源时代 时间 主体能源 前煤炭时期 木柴时代 18世纪中期以前 木柴、水力为主 煤炭时期 煤炭时代 以煤为主 后煤炭时期 石油时代 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多样化 20世纪初到60年代初期 20世纪60年代以后 (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5、自然灾害

(1)概念: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2)类型

①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 ②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③生物灾害:虫灾、鼠灾 ④海洋灾害:海啸

2、中国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1).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暴雨范围广、历时长和强度大,往往引发特大洪水,气候异常会加剧洪涝灾害。 (2)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

(3)水文因素:①河流流域面积大则汇水面积广;②河道弯曲,则其流水通畅程度低,排水速度慢;

③与河流相通的湖泊少,则调节洪水功能低,

2.)人为因素: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3、洪涝灾害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

4、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11

必修2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有些出现人口老龄化和负增长。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①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处在“高低高”模式,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儿童比重过大 面临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对策: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降低过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②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

面临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对策:鼓励生育的政策,并接纳来自海外的移民

5、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6、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7、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8、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正相关)、

消费水平(负相关)。

9、人口迁移的概念: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10、人口迁移分类:

(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11、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美国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与西部)、土壤(北大荒的开垦、原始社会的迁移农业)、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

(2)经济因素(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2) 暖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 类型 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低 (3)洋流的分布规律 中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分布 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纬40度附近海区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4)洋流的地理意义(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全球性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影响对象 气候 影 响 暖流对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举 例 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都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澳大利亚、秘鲁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都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海洋生物 海洋航行 海洋污染 寒、暖流交汇使海底营养盐上泛,加拿大纽芬兰渔场、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