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一说课稿(真正全本说课稿附带后面单元)
目的: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由看到说,由感性认识初步过度到理性认识,更进一步领会作品写出波澜的艺术效果,并诉诸语言。还锻炼学生由说到写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强烈欲望。
(通过这些策略和步骤,在老师有效地引导下,学生重在以自己的思考既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又充分锻炼了他们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把学习过程当作发挥自身潜能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让学生深切感受事件波澜的艺术效果的同时,感到写出事件的波澜有一定的难度,进一步认识到这种兴波澜的艺术效果是要讲究一定方法的。)
3、如何更好地写出事件的波澜(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通过前面的短片和教材上的两篇实例,我们已经知道事件本身是充满曲折性和复杂性的,而且还要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使事件的波澜显得更加生动形象。下面就逐一突破:
⑴ 要善于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
角色扮演法。学生表演一段短幕剧《教育家》。
(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 讨论时空:
师生互动:一起试举生活中常见的具有曲折性、复杂性的例子。 小结:
教师最后点拨,在锻炼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把握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和必然。
如何更好地把握,这就需要了解并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⑵ 了解并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温故知新:结合以前的学习和学生的现状,重点突破制造悬念法、运用抑扬法、巧埋伏笔法、设计巧合法等四种技法。
① 制造悬念法。(如《祝福》中把祥林嫂的死放在小说的开头) ② 运用抑扬法。(如《荔枝蜜》中“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
③ 巧埋伏笔法。(如《项链》中多出为马蒂尔德丢项链埋下伏笔)
④ 设计巧合法。(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一家与于勒的不期而遇) 超越梦想: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续写情节的波澜。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适时给予点评。
综合评价:教师结合学生的续写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给予不同程度地肯定、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回忆里从熟悉的材料里借鉴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这很容易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拥有收获的喜悦。)
⑶ 拓展延伸,实战训练。课后写一篇作文(课后第二题)
《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感受人性美,理解人性美的内涵。
2、掌握表现人性美、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影片、回顾旧知、分析归纳、写作实践等方式来掌握凸显人物个性的方法。 2、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写作技巧、学生自主习作、相互分享写作成果的方式,让学生拥有成就感,进而爱上写作。
3、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活”素材。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
2、提高学生认识、发现和表现人性美的素养。
3、激发学生敢于写真事,抒真情,发真理的热情,明白作文就是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凸显人物个性的方法到写作实践中。 【教学难点】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课时】1
【课型】写作指导课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新课 明确教学目的
教师:仔细观察下面这组有趣的动物表情图(配解说),看看它们都是通过什么来体现自己的特征的?(神态特别是眼神儿、动作)。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是我们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展示教学目的——写人要凸显个性。出示“个性”的定义。
二、观看影片 汇总旧知识
欣赏影片《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注意观察影片中最富有个性的人物,影片是怎样展现这个人物的个性的?(学生说,教师板书)
学生迁移,回顾曾经所学文学作品中的相关知识所体现的人物。 教师归纳补充,方法汇总,明确本课重难点。 三、 探究方法 突破重难点
1、 教师:语言、动作、肖像描写等方法,大家都拿捏得比较准确,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是我们的难点,如果能将它们都运用到我们的作文中,那作文就更容易出彩了。
2、 考试对我们学生来说,最可怕的不是考试本身,往往是即将下发试卷的时候。下面有位同学这样写的,出示幻灯片。
你觉得他紧张吗?伤心吗?(不紧张,不伤心),为什么不紧张,里面明明用到了“紧张”、“伤心”这些词?(紧张太抽象),对,记住请不要用抽象的概述代替具体可感的描写。
3、 那么要怎么才能将这些紧张感和伤心感写出来呢?请同学读下面几段文字,出示幻灯。学生读文并思考这些文字究竟用的什么方法写出人物的紧张感的。
4、 教师:细节描写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一种魔术,它可以使我们的文字变枯燥为生动,变模糊为真实,变平淡为深刻。教师再次汇总方法。
四、 观看图片 自主习作 1、 欣赏图片《一对拉煤的夫妻》
2、 教师营造写作氛围,请学生仔细观察,综合凸现人物个性的方法,细致地描摹这幅图,重点表现这位妇人的个性特征,100字左右。
五、 合作探究 推荐佳作
同桌交换作品,欣赏对方片段,并写下评语,推荐佳作,与全班分享。(加备份文件,视情况而定)
六、 教师小结
写人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 写人要表现人物的内在人性
写作文要敢于写真事,抒真情,发真理 坚决抵制那些华而不实的文章 记住,作文就是做人
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生活 做生活的智者,活用方法
你就会爱上写作,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谢谢大家! 七、 布置作业
14
记叙要选好角度
教材分析: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是第一、二模块关于记叙类文章系列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一个比较侧重于“怎么写”的问题,但因为结合了“园丁赞歌”这一话题,在教学中处理得当的话,是能够引领学生从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角度实实在在地提高相关的写作能力的。
教学目标:
1、弘扬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学习和掌握记叙的表达方式。 3、了解常见的几种记叙的角度。 一、导入课题:
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关汉卿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每天上学,每天都能见到老师,尊师是我们常谈的话题。大家对尊师有怎样的认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模块“表达交流”的第二单元——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
二、过程指导
1、我们学过哪些写老师的文章? 魏巍写的《我的老师》(蔡芸芝老师);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寿境吾老师);都德《最后一课》(韩麦尔老师);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启超老师)。
2、从小学到高中,我们接触过许许多多的老师,头脑中留下许多难忘的情景,有些老师我们至今难以忘怀。作家也一样,作家们通过记叙来赞美他们的老师的崇高品质,写出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老师。
3、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记叙文是通过对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4、你认为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哪又如何做到条理清楚,人物个性鲜明,感情真挚动人呢?其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取好记叙的角度。
5、记叙的角度有三种,一是第一人称的记叙,二是第二人称的记叙,三是第三人称的记叙。记叙的人称,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
6、第一人称的记叙: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如下文:
7、从上面例文可以看出第一人称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记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8、第三人称的记叙
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的,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叙。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9、从上面例文可以看出第三人称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第三人称的记叙述,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能较自由广阔地反映生活,它的局限是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10、第二人称的记叙
有没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没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其理由是,第二个人称“你”(或“你们”)不能作记叙的立足点或观察点;另一种意见认为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其理由是,人称问题,是一个记叙“称谓”的问题,文章中用第二人称“你”(或“你们”)的称谓记叙,是一个客观存在,不能轻率地予以否定。应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作为记叙的第二人称,在写作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虽然在记叙中有时也会出现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但这只是“人称”,和“记叙人称”并不是一个概念。看一篇文章的记叙人称,主要应从作者记叙时的立足点、观察点着眼,从叙述者、读者和被叙述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不能做叙述者,也就是说,作者不能站在“你”和“你们”的立足点,来叙述“你”和“你们”的事迹,实际
15
上文章中的“你”或“你们”,只能代表读者或被叙述的对象。有些文章,有时采用第一人称记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在行文中有时用“你”、“你们”、“朋友”等来称谓来呼唤读者,直接与读者发生感情上的交流。这里第二人称的出现,并未改变作者记叙的立足点,文章依旧属于第一人称的记叙,全篇以“我”作为记叙的立足点,为了记叙的亲切,往往用“你”或“您”来称呼被叙述对象。有时采用第三人称的记叙,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叙述主人公的事迹,只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用“你”来叙述被叙述对象“他”,但这也并未改变叙述者局外人的立足点,也应划归第三个人称的记叙。
三、课外练笔
以“我的老师”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左右的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
四、例文阅读
《大卫·科波菲尔》
教学目标:
了解作家狄更斯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熟悉《大卫科波菲尔》的主要人物的事迹和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
2、了解狄更斯艺术上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学法指导 1、认真读原著《大卫·科波菲尔》,体味作品中的真善美,丰富的人文内涵,启迪人生。 2、收集与作家、作品有关的资料,了解作者简况与作品创作背景,了解作品核心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一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狄更斯借用“小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1、布置学生分组完成任务:作品简介、精彩片段欣赏、最喜欢或最讨厌的人物形象。 2、课堂上由学生介绍作业成果。 3、测试评价:
选择一个精彩片段,让学生写一段赏析文字。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简要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梳理探究部分,梳理探究部分主要是从汉字文化方面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关于汉字多方面的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而“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则从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关联方面对汉字作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当代社会的变化飞快,而语言在词汇方面的变化则集中体现了流行文化的趋势。必要的让学生了解与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