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之表达技巧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之表达技巧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5 9:21:47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之表达技巧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范畴与内涵。

2.明确高考试题有关考查表达技巧的命题特点。 3.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

知识构建、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一课时

【考试说明及解读】

考试说明: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考点解析】:

诗歌表达技巧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生得分率不高。对近几年全国和各地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归纳,我们发现在诗歌鉴赏的五个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中,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得最少,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涉题最多。

考查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1.与鉴赏古诗词的语言结合起来考查,重点考查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 2.与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主要是对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及表达效果的把握。

[来源:学科网ZXXK]

[来源:学.科.网Z.X.X.K]3.结合诗歌具体语句的分析,理解表达效果的艺术效果。论家对该诗歌表达技巧的评价来考查。 5.结合扩充语句考查对表达技巧的把握。 【备考方案】

1.构建知识体系:熟悉理解并掌握各种表达技巧。

4.一般要求考生先判断使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然后分析表达效果,也有的结合古代文艺评

2.有针对性的训练,养成在训练中感悟理解,在理解中积累提升的习惯。 3.在训练中要善于总结答题方法和规律,掌握答题步骤。

4.答题切忌生搬硬套,贴标签,要具体诗歌具体分析,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答题。 5.切忌盲人摸象式的鉴赏,要整体把握诗歌,必要时结合诗人的身世、写作背景、注释等去分析。

6.明确考查角度,做到考什么答什么。

一、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构建知识术语:(理解、识记)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手法、修辞方法、结构技巧、其他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2)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咏物诗)

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怀古诗) 用典抒情

(3)写景手法: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 衬托渲染

运用修辞 联想想象 移步换景 绘形绘声绘色 高低 远近 俯仰

动静 明暗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 工笔细描 粗笔勾勒

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 (4)修辞手法(结合散文表现手法中的修辞来增强记忆) 比喻: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比拟:拟人,赋予人的情感(使……人格化)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苏轼《新城道中》 双关:趣味 含蓄委婉 意味隽永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夸张:浪漫,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排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互文:言简意赅,趣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反问:强调突出。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设问:强调突出。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 阿鲁威作 反复:强调突出,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

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叠词:营造氛围,音韵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线索 过渡 铺垫 伏笔 层层深入

首句标目 曲笔入题 以景起句 以景结句 以景结情 起句设问

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 议论收尾 问句收束

(6)其他表现手法:

[来源:Z§xx§k.Com]

(5)结构手法:照应(首尾照应 照应诗题等) 总分(总领 总结 分写)

比兴、用典、对比

衬托:以动衬静 、以静衬动、以声衬寂 、以明衬暗、

以乐景衬哀情、乐景衬乐情 哀景衬哀情

虚实结合 / 联想和想象 / 曲写(对写):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 渲染/烘托细节描写 象征/托物言志

情与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写实和夸张

第二课时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设题类型及解题方法指导

【设问方式】

1.请结合诗句,对这首诗(或诗歌的某几句)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分析。 2.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3.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4、是怎样抒情(或描写)的? 5.某诗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维流程】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是从什么角度设题。是抒情方式,还是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相关诗句解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答题示例1】(2005年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答题示例2】

[来源:Z.xx.k.Com]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颈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第三、四课时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实战演练

1. (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角度】

①明确技巧:比拟、排比。

②阐释运用: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

③指明效果: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渲染了气氛。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答案整合】 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015·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 参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之表达技巧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范畴与内涵。 2.明确高考试题有关考查表达技巧的命题特点。 3.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 知识构建、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一课时 【考试说明及解读】 考试说明: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考点解析】: 诗歌表达技巧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生得分率不高。对近几年全国和各地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归纳,我们发现在诗歌鉴赏的五个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中,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得最少,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涉题最多。 考查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1.与鉴赏古诗词的语言结合起来考查,重点考查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