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2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
是对文中两处外貌描写进行理解分析,外貌描写的作用主要是反映人物心情、性格、思想等,进而表现主题。答题时以此为据,结合语境分析作答即可。
结合第六段“唐子厚红着脸”的前文“轮到郑浩发言,他道:‘这个方案,之前唐书记征求过我的意见,我已经明确表示这样行不通。制止违规发放津贴补贴,上级已经三令五申了。’”及后文“打断郑浩的话说:‘郑纪检,这事我知道你不好表态,但你知道就行,只求你不要向上级报告。将来要有什么责任,由我担着。’郑浩还想继续把话说完,唐子厚道:‘郑纪检,能干事的人被你处理了,我给大家来点‘小刺激’你也不容许,以后下边谁还来为我们做事情?你也要换位思考嘛!’”可知,从心情的角度,“红着脸”是因为郑纪检的反对而气愤;从思想角度,暴露了他霸道的官僚习气。
结合最后一段“只听唐子厚操着浑厚的嗓音道:‘郑纪检,我是感谢你来了!’郑浩莫名其妙。唐子厚继续说:‘县里召开了乡党委书记会议,后岭镇党委书记老黄因为违规给大家发放补贴,被巡查组发现,现在已经被立案处理。’他上前一步,友好地握起郑浩的手”可知,从心情的角度,后面的“脸红红的”表示他对郑纪检的款意和感谢;从思想角度,表现了他的悔改和觉悟的提高。
通过唐子厚的这一转变来突出主题:对党悟不高的唐书记具有讽刺意义,通过唐子厚的成长衬托坚持原则的郑纪检,弘扬了正气。
1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回到原文,注意话语前后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从内容、人物塑造、主旨、结构、手法效果、五个角度全面分析,既要理解文句的表层又要探究文句深层的含义。
“以后下边谁还来为我们做事情?”这句话把本是一体的“下边”与“我们”变成了有高低贵贱之从内容的角度,分的两个阵营。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这句话突出表现了唐子厚身为乡党委书记,政治觉悟低、认识水平差的形象特点。 从主旨的角度,作者是要以唐子厚的形象讲述党的基层干部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提高觉悟,诚心地去为民办事,清廉为官的道理。
5.(2019·上海高三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八月的车前草
简平
①八月,这是最热的时期,所以知了叫得特别响:“热死啦!热死啦!”那时候,我们新村里有好多树的,知了就躲在树上的繁枝密叶里,不知疲倦地歌唱,响彻天地。我们这些男孩被吸引住了,都想爬到树上捉一只知了回家养着。
②可是,不是人人都有爬树的本事的。班里块头最大的大模子拍着胸脯说,你们看我的!说着,他往
13
两个手掌里各吐了一口唾沫,然后用手臂和脚掌紧贴树干,试图也做出青蛙蹬腿那样轻巧而敏捷的动作,可他试了几回都没成功。这时,我们班最瘦弱的“老病鬼”站出来说,其实,捉知了用不着爬树的。
③老病鬼有过敏性哮喘,这病一年四季说发就发,根本不知道究竟哪个是过敏原,吃了鱼会发,闻到油漆味会发,摸摸鹅卵石也会发。哮喘发作起来时,他的喉咙里就像拉风箱一样,嘶啦嘶啦地响。因为生病,他来上课的时间不多,所以大家不大想得起他来。虽然他不大来上学,可他很想让我们告诉他班里发生了些什么事情,语文数学都教到哪里了,但我们对他却心不在焉,不太搭理。有件事我不太明白,老病鬼看见我吃冰棒的时候,两只眼睛会盯着我,我问他你想吃吗,他摇摇头说,他不能吃冰棒,一吃就要发哮喘的,但他却央求我,不要把冰棒棍扔掉,让我吃完后送给他。
④我们问老病鬼,不爬树那该怎么捉知了。没想到,他居然头头是道,说只要在晾衣服的竹竿上粘上面团,然后去粘停在树上的知了就是了。我们连忙问,怎么去弄面团呢?因为那时面粉是定量供应的,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他想了想说,他去找他奶奶。因为平时他发病时不想吃饭,只吃些馒头,所以,他奶奶用籼米跟别人家换了一些面粉。他说,他回家去让奶奶和面做馒头,到时,趁她不注意,将面团偷出来分发给大家。我们吩咐他现在就回家去,缠住他奶奶做馒头。大模子还说,要是你奶奶不肯,你就立刻发作哮喘,倒在地上,嘴里吐白沫。我说,他是哮喘,又不是羊癫疯。
⑤我们将信将疑地跟着老病鬼一起走了。他走进自己的家里,而我们则蹲在他家的窗台下面。他家的窗子外面,长着一丛车前草。这时的车前草还没结子,正在开花。车前草的花不是那种大花朵,没有一片片的花瓣,说是花,不如说是粗粗的草,看上去让人想到女孩子的小辫子。车前草的花也没有五颜六色的浓彩,就是淡淡的绿色,草色青青,草香浅浅。我们一边抚弄着车前草,一边竖起耳朵探听窗子里面的声音。
⑥一切顺利。不多会儿,我们已经每人拿着一根晾衣服的竹竿在新村里的树上扑来扑去,竹竿顶头都糊着小面团,一看到树上的知了,立刻粘上去。这个捕蝉神器真是非常管用,不消多时,我们个个都捉到了知了。
⑦我到家后才想起来,还没有给知了准备好“蝉窝”呢,于是,只好放进了饭罩里。我一动不动地守着知了,期待它发出嘹亮的蝉鸣。可是,这只知了却一声不吭。
⑧傍晚的时候,大模子到我家来了,他手里提着一只小竹笼,里面放着他先前捉到的那只知了,知了正在鸣啼。大模子看了看我放知了的饭罩,不由得大笑,说我是用炮弹打蚊子。接着,他又将手伸进饭罩,抓住知了看了看。这下,他笑得更响了,甚至还弯下了腰去。“哈哈哈哈,你捉了一只不会叫的知了!”“你怎么知道它不会叫?”“哈哈哈哈,它是雌的,不是雄的!”我这是第一次知道,原来,会鸣叫的只是雄性的知了。大模子笑着而去,而我蓦然间泪水上涌。
14
⑨那天晚上,老病鬼来了,他佝偻着后背,脸色灰白,喉咙里拉着风箱。他告诉我说,他又发哮喘了,他奶奶说一定是知了过敏,随手就把他的知了连笼子扔出了窗外,他不顾奶奶阻拦,跑出去捡了回来。他还说,他一直希望我能多跟他说说话,在他听到大模子说了我的事后,他想把自己的知了送给我。他说,他一直在等候,希望这是一次机会。他将一只精致的四四方方的笼子放在我的面前。笼子里的知了在大声歌唱。忽然,我瞪大了眼睛——那只笼子竟是由三四十根冰棒棍叠架起来,然后用橡皮筋绑紧的,上面还沾有车前草的叶子。
⑩许多年过后,我才知道,车前草原是有“花语”的。车前草的花语是“留下足迹”:它太不起眼了,所以期望人们能够注意到它的存在,并在它身边留下足迹。我想,其实,车前草自己也留下了足迹的,它的足迹便是耐心的等候,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份等候有时太过艰难和漫长。 13.分析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14.文章多次写到“大模子”,有哪些作用?
15.题为《八月的车前草》,全文写车前草的笔墨却不多,构思独具匠心,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16.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答案】
13.第③段运用了插叙,补充交待了“老病鬼”的病情,以及我们对他的态度,为后文他努力接近人群的叙述作铺垫;他向我央求冰棒棍的事,则是为后文送我知了笼的情节作伏笔。
14.“大模子”身体强壮,乐于在人群中积极表现,与“老病鬼”的瘦弱及他与人群的疏离形成反差;“大模子”教“老病鬼”口吐白沫骗奶奶的情节,反映出我们对“老病鬼”颐指气使的态度;“大模子”转告“老病鬼”“我”的知了不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15.全文围绕着与车前草一样不起眼的人物进行构思;前四段丝毫没有提及车前草,留下了悬念;第⑤段仔细描摹了我们蹲在窗台下所看到的车前草的样子,与上文老病鬼的人物特征相吻合;后文写老病鬼给我送来的笼子上沾有车前草叶子,与前文情节照应,显示笼子来之不易;最后卒章显志,用车前草的花语,点明不起眼的人为了引起人们关注而做出的努力。全文对车前草着墨不多,但是处处画龙点睛,推动情节,揭示主旨,构思可谓独具匠心。
16.本文揭示了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一些卑微不起眼的人,他们为了等待人们的关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种等待往往是艰难和漫长的,有时可能没有结果;这对于我们理解人与人的关系、理解人的生存状态很有启示作用;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对于那些卑微不起眼的弱势者,给予更多的关注,使卑微者得到更多的肯定和温暖。
15
【解析】
13.本题考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一般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段落表达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二是段落使用的手法;三是段落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第③段主要写老病鬼有过敏性哮喘病,并且病情严重,来上课的时间不多,所以大家与他交往不多。而《八月的车前草》这篇文章,正是通过老病鬼这个不起眼的人物形象,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因为不起眼,所以期望引起人们注意,并在自己身边留下足迹。从写作手法上看,第③段运用了插叙手法;从内容上看,补充交待了“老病鬼”的病情,以及我们对他的态度;从结构上看,为后文他努力接近人群的叙述作铺垫;文中还交代了他向我央求冰棒棍的事,则是为后文送我知了笼的情节作伏笔。
1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次要人物形象,往往有以下作用:与主要人物形成对比或衬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或者在文章结构上起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丰富文章的内容,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一定的作用。
在文章第二段,“大模子”拍着胸脯要爬到树上去捉知了,可是块头最大的他却没有成功,这就与后面“老病鬼”瘦弱却想出法子让人捉到知了形成对比,表现了“老病鬼”是一个聪明的人,也用“大模子”的在人群积极表现反衬出“老病鬼”因为瘦弱多病而与人群疏离的事实。在“老病鬼”说到奶奶那里骗取面团时,“大模子”说,“要是你奶奶不肯,你就立刻发作哮喘,倒在地上,嘴里吐白沫”,这一情节表现出大家对“老病鬼”颐指气使的态度,正是大家对“老病鬼”这种不屑的态度,更让“老病鬼”渴望自己被大家重视;“我”发现自己捕捉的知了不会鸣叫,“大模子”转告“老病鬼”“我”的知了不叫,所以才有了下文中把自己的知了送给“我”,并说出了他的心声:一直希望我能多跟他说说话。所以“大模子”告诉“老病鬼”这一事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15.本题考查赏析题目的作用。题目常见的作用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推动(暗示)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吸引读者等。 题为《八月的车前草》,前四段丝毫没有提及车前草,留下了悬念;全文写车前草的笔墨却不多,但是文章却是围绕着一个与车前草一样不起眼的人物“老病鬼”进行构思的,“老病鬼”体弱多病,因为生病,所以与人交往不多,但是他渴望被大家重视,并为之积极努力,想办法捉知了、偷面团、把自己会叫的知了连同笼子送给“我”,“老病鬼”这样做就是想让大家注意自己,“老病鬼”的形象与车前草的不引人注目极其相似。文章第⑤段仔细描摹了我们蹲在窗台下所看到的车前草的样子,“车前草的花不是那种大花朵,没有一片片的花瓣,说是花,不如说是粗粗的草”“车前草的花也没有五颜六色的浓彩,就是淡淡的绿色,草色青青,草香浅浅”,车前草在作者的笔下是普通的,与文中“老病鬼”的人物特征相吻合。后文写老病鬼给我送来的笼子上沾有车前草叶子,与前文情节照应,显示笼子来之不易。文章最后卒章显志,用车前草的花语“留下足迹”,点明不起眼的人为了引起人们关注而做出的努力,作者通过车前草对“老病鬼”的言行举止也有所感悟,进而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