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数学总复习含答案:[基础]总复习:推理与证明、数学归纳法知识讲解
推理与证明、数学归纳法
【考纲要求】
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2.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3.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4.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5.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6.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知识网络】
归纳
推 理
推 理 与 证 明
证 明
间接证明
【考点梳理】
合情推理
类比
演绎推理
数学归纳法
直接证明
综合法 分析法 反证法
【高清课堂:推理与证明、数学归纳法407426 知识要点】
考点一: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1.推理的概念
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事实(或假设)得出一个判断,这种思维方式叫做推理.从结构上说,推理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已知的事实(或假设)叫做前提,一部分是由已知推出的判断,叫做结论.
2.合情推理
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称为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又具体分为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两类:
(1)归纳推理: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具有这
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简言之,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归纳推理简称归纳.
(2)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类比推理简称类比.
3.演绎推理
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简言之,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它包括: (1)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 (2)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3)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的判断. 要点诠释: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 (1)从推理模式看:
①归纳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②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③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2)从推理的结论看:
①合情推理所得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有待证明。 ②演绎推理所得的结论一定正确。
(3)总体来说,从推理的形式和推理的正确性上讲,二者有差异;从二者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的角度考虑,它们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合情推理的结论需要演绎推理的验证,而演绎推理的内容一般是通过合情推理获得的;演绎推理可以验证合情推理的正确性,合情推理可以为演绎推理提供方向和思路.
考点二: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1.综合法
(1)定义:综合法是中学数学证明中最常用的方法,它是从已知到未知,从题设到结论的逻辑推理方法,即从题设中的已知条件或已证的真实判断出发,经过一系列的中间推理,最后导出所要求证的命题.综合法是一种由因索果的证明方法,又叫顺推法.
(2)综合法的思维框图:
用P表示已知条件,Q(为定义、定理、公理等,Q表示所要ii?1,2,3,...,n)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P?Q1)(Q1?Q2)(Q2?Q3)(Qn?Q)
2.分析法
(1) 定义: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断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分析法又叫逆推法或执果索因法.
(2)分析法的思维框图:
???.........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Q?P1)(P1?P2)(P2?P3)3.反证法
(1)定义:假设原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明的方法.
(2)应用反证法证明数学命题的一般步骤: ①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②做出与命题结论相矛盾的假设.
③由假设出发,结合已知条件,应用演绎推理方法,推出矛盾的结果.
④断定产生矛盾结果的原因,在于开始所做的假定不真,于是原结论成立,从而间接地证明原命题为真.
考点三: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步骤:
(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结论正确;
(2)假设当n?k(k?N*,k?n0)时结论正确,证明n?k?1时结论也正确, 由(1)(2)确定对n?N*,n?n0时结论都正确。
要点诠释: 1.在证明过程中 证明了第一步,就获得了递推的基础,但仅靠这一步还不能说明结论的普遍性.在第一步中,考察结论成立的最小正整数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考察几个正整数,即使命题对这几个正整数都成立,也不能保证命题对其他正整数也成立;
证明了第二步,就获得了递推的依据,但没有第一步就失去了递推的基础.只有把第一步和第二步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普遍性的结论;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 初始值的选取:
初始值n0就是我们要证明的命题对象的最小自然数。根据题目不同,初始值不一定从
n0?1开始。如,证明不等式2n?n2,初始值应从n0?5开始.
必须把要把归纳假设用上一次或者多次:
在由假设n?k时命题成立,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必须把要把归纳假设用上一
*次或者多次。必须把归纳假设“n?k(k?n0,k?N)时命题成立”作为条件来推导出
“n?k?1时命题也成立”是第二步的关键,只有通过归纳假设的使用,才达到由n=k的情况递推到n=k+1的情况,保证了命题的传递性。此处变形的方法较多,要在不同题型中逐步去体会,如证明整除问题、几何问题等。 【典型例题】
类型一: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例1.在数列{an}中,a1=1,且an?1?表达式.
【思路点拨】根据递推关系依次把n的值代入就可以.
2an(n?N*),计算a2,a3,a4,并猜想an的2?an
222,a3?,a4?, 3452猜想:an?.
n?1【解析】a2?【总结升华】本题是由部分到整体的推理,先把部分的情况都写出来,然后寻找规律,概括出整体的情况,是典型的归纳推理.
举一反三:
【变式1】图(a)、(b)、(c)、(d)为四个平面图形
(1)数一数,每个平面图各有多少个顶点?多少条边?它们将平面各分成了多少个区域?
(2)推断一个平面图形的顶点数V,边数E,区域数F之间的关系. 【解析】(1)各平面图形的顶点数、边数、区域数如下表: 平面图形 顶点数(V) 边数(E) 区域数(F) a 3 3 2 b c d 8 6 10 12 9 15 6 5 7
(2)观察:3+2-3=2;8+6-12=2;6+5-9=2;10+7-15=2.
通过观察发现,它们的顶点数V、边数E、区域数F之间的关系为:V?F?E?2. 【变式2】平面中有n个圆,每两个圆都相交于两点,每三个圆都无公共点,它们将平面分成f(n)块区域,有f(1)?2,f(2)?4,f(3)?8,……,则f(n)的表达式是 .
【答案】f(n)?n?n?2
例2.在三角形中有下面的性质: (1)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且平行于第三边;
(3)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且这个点是三角形的内心; (4)三角形的面积S?21(a?b?c)r,(a、b、c为三角形的三边长,r为三角形的内切2圆半径).
请类比写出四面体的有关性质.
【思路点拨】利用三角形的性质,通过观察四面体的结构,比较二者的内在联系,从而类比出四面体的相似命题,提出猜想.
【解析】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