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能源与材料 - - 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
三、我国地热能的利用现状 3.1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概况
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在可供开采利用的深度范围内,既有广泛分布的中低温地热,又有能够直接发电的高温地热。数据显示,我国地热发电潜力达到670万千瓦,仅低于印尼(1600万千瓦)和美国(1200万千瓦)。目前,全国经初步估算每年可开发利用地热水总量约70亿立方米左右,折合每年5000多万吨标准煤的发热量。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每年直接利用的地热资源量已达54570万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在全国地热水利用方式中,供热采暖占18.0%,医疗洗浴与娱乐健身占65.2%,种植与养殖占9.1%;其他占7.7%。虽然目前地热在能源结构中占的比例还很小,但地热资源的利用,可以减少常规能源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开发利用潜力十分巨大
3.2地热能发电
我国适于发电的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台湾等地区。著名的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从1977~1991年的14年内共装机25.18MW,最后一台3MW机组于1991年初投入运行。自1993年以来,年发电均保持在1亿度左右,截至2008年5月,羊八井地热发电总量达20亿度,电站年平均运行4300小时(羊八井地热电厂生产科,2008),羊八井地热电站全年供应拉萨的电力为41%,冬季超过60%。在西藏电力供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缺煤少油的拉萨名城供电做出重大贡献,不愧为世界屋脊上的一颗明珠。在加速开发羊八井深层热储的同时,国家又加大投资开始了羊易、朗久、那曲等地热电站的开发建设,有的已初具规模。云南腾冲热海热田也是我国著名的高温热田,在此建设万千瓦级地热电站。
3.3地热能采暖(制冷)
利用地热水采暖不烧煤、无污染,可昼夜供热水,可保持室温恒定舒适。地
热采暖虽初投资较高,但总成本只相当于燃油锅炉供暖的四分之一,不仅节省能源、运输、占地等,又大大改善了大气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采暖能源。地热采暖在我国北方城镇也很有发展前途。北京、天津、辽宁、陕西等省市的采暖面积逐年增多,已具一定规模。天津市地热采暖面积已超过1200万平方米(到2012年底),如以每平方米供暖消耗煤35公斤计,则可节省420万吨标准煤。西安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近年来地热开发快,规模大,起步高,2007-2012两年就有100多个地热井投入使用,主要用于采暖、洗浴、旅游等。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省目前18个省辖市均有地源热泵工程项目。已建成地源热泵项目千余个,以地下水源热泵项目为主,应用建筑面积超过2200万平方米。目前我国供暖制冷面积已达2亿平方米。国家初步计划在未来5年,完成地源热泵供暖(制冷)面积3.5亿平方米,预计总市场规模至少超过1000亿元。建筑是能耗大户,而空调更是耗费了其中60%~70%的能量。地源热泵节能空调热平衡技术能为住宅综合节能50%~70%,运行费用为普通中央空调的50%~60%。
3.4地热温室
全国地热温室面积目前已超过500万平方米,其中22%在河北省。全国有17个省区在进行地热水产养殖,鱼池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如北京的小汤山地热联营开发公司用5公顷地热温室种植绿菜花、紫甘兰、玻璃生菜等优特种蔬菜。湖北省英山地热开发公司地热养殖尼罗非鱼、淡水白鲳、草胡子鲶、甲鱼、牛蛙等,每年向社会提供大规格优质鱼种。河北省黄骅的中捷友谊农场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地热越冬鱼场。地热温室丰富了人民的菜篮子,为改善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出很大贡献。
3.5 产业化现状
概括全国地热开发利用规模、技术、经济分析研究,可以认为:a.地热发电产业已具有一定基础。国内可以独立建造 30 MW以上规模的地热电站,单机可以达
到10 MW。电站可以进行商业运行。b.地热供热产业。全国已实现地热供热 8×106mJ,在天津地区单个地热供暖小区面积已达(8~10)×105mJ。c.地热钻井产。目前己具备施工5000 m 深度地热钻探工程的技术水平,在华北地区,从事地热钻探的3200m型钻机就有15台套,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地热的能力。d.地热监测体系、生产与回灌体系正逐步完善和建立,但当前正处在试验研究阶段,尚没有形成工业化运行。e.地热法规和标准尚需健全和完善,特别是地下、地面工程设施的施工,需尽快完善和建立技术规程相技术标准。培育专业化施工(从地下到地上)企业,建立企业标推和行业标准。
四、当前我国发展地热能存在的问题 4.1人才资源缺乏、研究力量薄弱
20世纪70~90年代,我国呈现地热开发热潮,培养了一批地热能研究开发骨干,但近40年来我国地热发电事业几乎停滞,造成人才资源缺乏,研究力量薄弱。目前,仅有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及天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少数科研机构和院校长期坚持从事地热能研究开发,整个科研队伍规模在100人以内,远远落后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研究队伍。而且,由于国家没有强有力的地热能开发规划指引,国内大型企业几乎没有参与地热发电项目,很难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造成我国地热能研究力量较为薄弱。
4.2全国地热资源勘查评价程度低
国家对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和基础研究投人严重不足,全国大部分地区尚未开展地热资源勘查,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中低温地热资源,基本未开展正规的地热勘探。全国地热资源总量是个概数,至今尚未取得公认的统一数据。勘查评价滞后于开发利用,影响地热资源勘查开发规划的制定、资源的利用以及地热产业发展。我国陆地地温梯度与美国相似,地质构造活动性更强,具有巨大的EGS
资源开发潜力,但资源总体状况不明。目前我国针对浅层地热资源评价及勘查体系已基本建立;然而对于适宜发电的地热资源和增强型地热资源还缺乏一套统一的评价及勘查体系。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