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堵”与“疏”

“堵”与“疏”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2 23:49:51

“堵”与“疏”

海门市临江中心小学 沈兴旺

“上古时候,洪水泛滥,鲧用“堵”的方式,建坝筑堤,以挡洪水,但水患依旧;禹吸取教训,采用“疏”的方法,因势利导,将洪水引入东海,终消除水患。”

传说中,鲧与禹因治水理念的不同,一“堵”一“疏”,因而有了不同的结果。

如果把学生的不良的听课习惯和课堂纪律比作洪水,作为治水之人的老师,在组织教学时,是应当“堵”,还是“疏”呢?

案例一:

上课铃响后,部分学生慌张地准备铅笔盒和课堂练习本,见状,老师进行了点名批评,并叮嘱全体学生要做好课前准备。

课中,一个学生侧坐过来,靠到墙上去了,老师点名道:“××同学,请坐端正。”全班同学一齐向他看去,那位同学满脸通红。

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开小差,老师突然点名提问,学生吃了一惊,愣在那里,老师让他坐下,并通知他下课以后到办公室去。然后,要求其他学生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那个学生一脸紧张,同学们一个个正襟危坐。课堂教学很快又井然有序。

案例二:

另一位老师在课堂中采取了小组竞争“爬格子摘苹果”的竞赛方式组织教学。他将班级分为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六个格子,哪一组里的同学答对问题或表现出色就可以往上爬一格,爬满六格就可以摘到一个苹果。回答正确,听课认真、坐姿端正都作为课堂竞赛的内容。以下是摘录的该老师的语言:

“生字读正确了,加一分!”

“第二组同学听得最认真,加一分!记住,听讲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课文读得很流利,加一分。读课文就应当像他一样熟练!” “第一组同学读书的姿势特别端正,加一分!” “这个问题你回答得很有道理,加一分!”

“第四组同学小组合作时能够做到认真记录,加一分。小组合作就应当像他们一样。”

………

课堂教学节奏紧凑,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偶尔有学生做小动作,老师用眼神或其他方式提醒,不惊动其他同学。

反思:

从表面上看,上述两位老师都很注重课堂组织,明确了课堂教学中纪律对于学习的的重要性,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其目的性都很明确,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组织,要让课堂教学有秩序。两位老师的所达成的效果也差不多,学生都基本上能够做到秩序井然,学生也都基本能够做到认真听讲。

但当我们认真地分析两个案例时,发现两个老师的课堂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在第一个案例中,老师是以批评教育为主,是用强硬粗暴的方式来抑制课堂中的违规现象,就像用“堵”的方式阻挡洪水一样。老师的组织是规范了学生的听课行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却在课堂之上营造出了一种不“安全”的心理氛围,学生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因犯错而挨批评;学生看似安静守纪,其实是被“震”住了,老师课堂教学组织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而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不时地打断了课堂教学流程,影响了它的完整和流畅,显得比较突兀。

在第二个案例中,老师也很有意识地进行了教学组织,而且频率很高,但总是悄悄地、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和竞争比赛中去了,没有很突兀的感觉。利用学生爱竞争的的特点,采取竞争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到吸引到教学内容之上,虽然偶尔会有学生开小差,也因老师巧妙的、不动声色的提醒,很快融入到课堂中来。课堂上没有一次严厉的批评,营造出了安全的心理氛围,学生因此思维活跃,发言踊跃。课堂教学本身也没有因为突发事件被打断。可以说这是一种因势利导地“疏”的典范。

两个案例一“堵”一“疏”,效果大不相同,因此,我们也得到了一些启示:

1、正面引导,维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

批评教育是组织教学方式之一,不可否认它的有效作用。正但如第一位老师,他的批评教育起到了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能够像第二位老师那样,通过竞争的方式巧妙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之中,通过学习本身的魅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一种正面的引导,要比简单粗暴的批评好得多。

2、不动声色,保证完整流畅的教学环节。

组织教学,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应本着“不影响教学,不惊动学生”的原则。就像第二位老师一样,悄悄地以眼神、动作等方式不动声色地提醒学生,而不要大张旗鼓,因为教育个别学生而将其他同学从听讲、思索中惊醒,吸引到突发事件上来,从而扰乱了课堂教学,打断了教学流程,得不偿失。

3、态度温和,营造健康安全的心理氛围。

如果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影响很大,不得不暂停下来处理时,老师的态度要温和,方法要巧妙。因为老师的每一次严肃的批评都会不可避免地在课堂之上掺入了紧张的气氛,往往是纠正了一个,震慑了一群,会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思维活跃程度。因此,处理突发事件时,要注意在态度和方式,保护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营造安全的心理“场”。

发表于《教师园地》2011年第3期

搜索更多关于: “堵”与“疏”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堵”与“疏” 海门市临江中心小学 沈兴旺 “上古时候,洪水泛滥,鲧用“堵”的方式,建坝筑堤,以挡洪水,但水患依旧;禹吸取教训,采用“疏”的方法,因势利导,将洪水引入东海,终消除水患。” 传说中,鲧与禹因治水理念的不同,一“堵”一“疏”,因而有了不同的结果。 如果把学生的不良的听课习惯和课堂纪律比作洪水,作为治水之人的老师,在组织教学时,是应当“堵”,还是“疏”呢? 案例一: 上课铃响后,部分学生慌张地准备铅笔盒和课堂练习本,见状,老师进行了点名批评,并叮嘱全体学生要做好课前准备。 课中,一个学生侧坐过来,靠到墙上去了,老师点名道:“××同学,请坐端正。”全班同学一齐向他看去,那位同学满脸通红。 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开小差,老师突然点名提问,学生吃了一惊,愣在那里,老师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