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方式即为渐进式,意在逐渐看见;而西方式即为直接式,意在一览无余,一览全貌,注重得
是一种建筑物的纪念性。 当设计外部空间时,一开始就给人看到全貌,就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标志感;而有节
制的不大给人看到全貌,一面使人有种种期待,一面采取可以一点一点掌握空间的布局。 其他手法:在把握了外部空间的要素、序列、封闭感的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手法可以同样达到设计目的,如:有效地利用地面的高差、联系高差的室外踏步及斜道、关于物体边
缘的处理、外部空间中水的处理等,都能通过这些方面的表现来实现外部空间的设计。 第四章、 空间秩序的建立 作者将空间又分为了:把重点放在从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地修建建筑上的加法空间;把
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地修建建筑的减法空间。 首先确定内部,再向外建立秩序的做法对外部来说难免会有一些牺牲,因此在作为整体构成,若超过一定规模,将引起混乱;而首先确定外部,再向内建立秩序,对内部来说又有牺牲,每个局部因为是按照“公约数”刑事处理的,所以会有一些勉强,对使用它的人来说,
有时是非人性的,不关怀的,而作为整体构成来说常能取得均衡,是逻辑式的、规划式的。 这两种建立空间秩序的方法,分别以阿尔瓦.阿尔托与勒.柯布西耶为代表,他们设计的袄库森尼斯卡教堂、赫尔辛基文化会馆、与西埃的马赛公寓都是这两种空间秩序手法的典型实例。
在内容复杂的大型设计中,希望同时采用从外部建立向心秩序的方法和从内部建立离心
秩序的方法,不偏袒任何一方,在调和相互关系上去提高空间质量。 后记—外部空间的构成与建筑空间论的动向 作者将建筑外部的两个方面分别概括为:一方面基于三次元的欧几里德空间而研究其存在形式,而这一方面的具体阐述则是本书的第二、三章节:是研究外部空间构成的语法;另一方面由其存在形式所带来的空间属性及内容,这一方面则由本书的第一、四章节具体阐述:
其基本概念为“p、n”与“内部、外部”的领域问题。 这样有条理的明晰的方式完成了作者的观点和表达的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内容。 相关观点、书籍: 作者早年在哈弗就学时期,就对空间构成的设计问题以及创造性涵养的姿态问题深有研究,这期间,有关人物、观点和书籍也对芦原义信先生的观点产生了影响,这其中包括吉迪恩的《空间.时间.建筑》、赛维的《建筑空间论》以及拉斯姆逊的《经验建筑》。 所以外部空间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设计学问,它不能单方面的考虑单一的变化与影响,
对于全局的掌控与把握也决定了外部空间设计的成功与否。 不能忽视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环境心理学等角度出发的空间论述:这也是艾德瓦特.霍尔在《沉默的语言》和《潜在次元》以及罗伯特.索玛的《人的空间》中所提出表明的观点。 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的精神》一书中也提到人对于场所存在空间与建筑空间的需求:对于栖居的需求发展到存在空间的对于具体的特定的地点的场所的概念需求,这就表达了人对于追求个性、寻找场所感的心理要求,这也就是建筑现象学所表达的内容:“凭直觉从现象中直接发现本质。” 这种非物质的设计即为场所的精神:是人情化+地方化,具体的特定的地点。而这一表达
的内容与芦原义信在本书中表达的外部空间设计的观点又相一致。 感悟: 芦原义信先生的外部空间设计一书,创造性的将空间分割分析,在提出自己概念的同时又举出实例进行实际的验证与分析的方式使人能更加明确的理解作者书中所阐述的理论,无论是东方式还是西方式的外部空间设计,都是为了达到设计者想要的纪念性或者人性化的设
计初衷,而得以达到这些效果的目的手法即篇三:读书笔记《外部空间设计》 读书笔记
——《外部空间设计》 从文化站到别墅,在接触、学习并不断熟悉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很明显地认识到自己对外部空间的考虑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只考虑建筑本身到开始凭感觉增加一些环境,再到有意识地依据地形及建筑形态添加一些景观及灰空间。我对外部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外部空间设计》这本书的确让人意识到外部空间的重要性、多变性及趣味性, 一.关于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 积极、消极空间是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引申出的思考,书中写到: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产生的。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但作为建筑空间考虑时,则与嗅觉、听觉、触觉也都有关。即使是同一空间,根据风、雨、日照的情况,有时印象也大为不同了。” “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外部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而是‘没有屋顶的建筑’。” 正因为空间是人与物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也就有了积极与消极的区别。建筑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即每一个建筑所追求的是给予人积极的影响。外部空间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如此。设计时以人为中心,将周围的景观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收入人的视野,这时美景才是有价值的:美景给予人积极的能量,人回馈美景相应的赞美、珍惜、保护,这样的合作才是双赢的。这样创造的空间应是高于自然景观的,这样的设计自然是协调统一的。 别墅作为一种用于享受高品质生活的居住空间,其外部空间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景观的搭配、自然与设计感的结合都体现着外部空间的灵活多变,给了设计
者很大自由度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很大的难题。 二.关于尺度与质感 “当建筑只有孤立一幢时,是雕塑式的、纪念碑式的,在其周围存在着扩散性的n空间。当那里再出现一幢建筑,二者之间就开始产生封闭性的相互干涉作用。” “当两个人非常接近时,人的脸部高度h与脸与脸之间的距离d之间d\\h<1,即成为
干 涉作用很强而极为亲密的关系。达到d\\h>=1为普通关系,是只能意识到脸部的恰当距离。以上是把建筑高度与邻幢间距的关系推运用到人身上。” 在谈封闭性这个问题的时候,研究一下墙壁高度是很有意义的。墙的高度与人眼睛的高度有密切关系。 ⑴在30cm高度,作为墙壁只是达到勉强能区别领域的程度,几乎没有封闭性。不过,由于它刚好成为憩坐或搁脚的高度,而带来极非正式的印象。 ⑵在60cm高度时,基本上与30cm 高的情况相同,刚好是希望凭靠休息的大致尺寸。 ⑶就是90cm高度,也是大体相同的。⑷当达到1.2m时,身体的大部分逐渐看不到了,产生出一种安心感,与此同时,作为划分空间的隔断性加强起来了,在视觉上仍有充分的连续性。⑸达到1.5m 时,除头部之外身体都被遮挡了,产生了相当的封闭性。⑹当达到1.8m以上时,人就完全看不到了,一下子产生出封闭性。 在自己的设计中,对一些基本门、窗、轴线的模数还略有了解。但对空间的尺度感仍然比较模糊,设计中对尺寸比例的推敲基本没有,对有关模数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更是少之又少。但是这些数据的得出不得不让人承认空间的设计是具有科学基础的设计,看似无序的自然却总给人最为规矩的惊喜。作者提出的“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是不断实践、计算得出的。在我们的设计中,这种规范的模数是非常欠缺的。一味凭感觉和对艺术感的追求是不够的。同样地,材料的表现也更多地在乎效果图的美观,材料的尺寸及不同
观察距离给予人的不同感受考虑较少。
三.关于设计手法 1.“若把外部空间考虑为‘没有屋顶的建筑’,那么相当建筑设计最基本的平面布局,当然就是外部空间设计的重点了。平面布局就是对该空间所要求的用途进行分析,并确定相应领域。“外部空间如果将领域大致分类,”则可分为只限于人的领域和除人之外也包括交通工具的领域。”
“当进行外部空间布局时,有一种为各个空间带来一定程度封闭性、向心性地整顿空间秩序的办法。为此,就应当注意墙的配置极其造型。“所谓封闭性就是由比人高的墙壁隔断了” 地面的连续性时所产生的。” “建立空间顺序的方法之一,就是根据用途和功能来确定空间的领域。” “即使是同一景色,或是改变角度,或是从框框中望过去,有时竟会出乎意料地美。自古以来人们就传说着‘倒看天之桥立,别有意趣’。” 别墅设计中,从客厅到餐厅延伸出去的平台及绿化区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集中活动区域,
客房的阳台则营造了一个停滞空间供读书休息使用。而老人卧房前用格架隔出的半封闭 空间,将湖面景色适当分割,与近处植物相协调,同时也不影响到远处整体景色的观赏,
形成一处别致的外部空间。 二层东面的阳台与三层露天平台以及一层片墙形成上升的层次,加之二层阳台地面的虚实变化和二三层不同休息区的设置让此处竖向空间变化丰富,具有节奏感。与不同角度观赏
风景也有不同的画面。 2.“西欧技法与日本技法常有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从一开始就一览无余地看到对象的全貌,一个是有控制地一点一点给人看到。”西欧技法往往给人以开门见山的冲击感,如:圣彼得堡大教堂。日本技法展现出“桃花源”式的空间,如:美秀展览馆,其中展现着一种持续
的设计感和“细水长流”的智慧。 3.“安排高差就是明确地划定地面领域的境界,由于高度差就可以自由地切断或结合几个空间。“水可以考虑为静的或是动的。静止的水面物体产生倒影,可使空间显得格外深远。” 动水中有流水及喷水,流水低浅地使用,可在视觉上保持空间的联系。“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
能赋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 在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希望在尽端配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只有外部空间有了目标,途中的空间才产生吸引力,而途中的空间有了吸引力,目标也就更加突出,它们是可以产生这样的相互作用的。这里有两个实际的问题:外部空间渗透到建筑内部的设计方法和外部空间布局中的空间大小问题。在空间大小问题中,人作为步行者活动时,一般心情愉快的步行距为300米。” 在这次别墅设计中,景观的设计自由性很大,水景的利用也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是建筑内部对水的借景与取景,别墅外部空间对水的利用和处理也很重要。完整宽阔的湖面很容易产生消极感,于是我设计了一些方格架及软质隔断,视觉上打破整体水面。不同种类植物的
插入从色彩上丰富了水景的层次。 四.关于加法空间、减法空间 “建筑空间也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地修建建筑上,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地修建建筑上。前者首先确定内部,再向外建立秩序,每个局部都是十分人性化的。但作为整体构成,超过一定规模,终会引起混乱。后者常能取得均衡,是逻辑式的,规划式的。” 加法、减法的处理手法不管处理平面还是立面都是可以考虑的。这种处理空间的方法易懂却需要在具体的方案中巧妙应用。由外至内、由内而外,如仙田满先生说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统筹全局,互相协调。”有时省去一些细枝末节,主题才更突出;有时为了突出整
体,需要做一些相应的细节处理以呼应主题。 《外部空间的设计》配图及案例,讲解时多比喻,篇幅较少,却对外部空间有一个整体的叙述。这中间很多内容如“逆空间”“作者的两个假说”等,我都不十分理解。而积极、消极、加法、减法等这些并不陌生的概念也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应用并不断理解。常用常新,常读常新。篇四:《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外部空间设计》 读后感
芦原义信(1918 — 2003)是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设计代表作 结合书中的内容,就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外部空间的设 计手法以及空间秩序三个方面的理论总结此书读后感,并适当加以案例分析。 一、 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及要素 作者在定义外部空间时说,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有意义的空间。在设计师看来,由于这个空间是建筑的一部分,所以可以说是“没有屋顶的建筑”,比如以意大利锡耶纳小城为例,坎波广场约是100*140平方米的空间,周围建筑以五六层居多,其中有9个三角形铺装形成的扇形广场,周围有石柱。周围建筑的外墙,在举行赛马时反转成比赛场地的内侧,围合出来广场空间。在这里,除了没有屋顶,我们是看不出来房屋内外的区别的。西方城市中的广场就像家庭单元中的起居室一样,广场、街道就是意大利人的生
活场所,是城市的客厅。 建筑空间可以分为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积极空间就是从周围边 框向内收敛的空间,消极空间则是以中央为核心向外扩散的空间。对 对象a,把包围他的空间b作为充实的内容考虑时,b对a就是积极 空间;相反,当包围a的空间是自然非人工意图的空间时,b就是a的消极空间。例如,
西方油画中,背景经常是用颜料涂满的,可以将 背景视为积极空间。东方的水墨画,背景不一定上色,空白是无限的, 扩散的,所以背景是消极空间。如果a是纪念碑或者雕塑等中心性强 的物体,放在空旷的无限延伸的自然环境中,周围就可以看做消极空 间。如果a是居室中的暖炉等物体,居住空间就是积极空间。 尺度 一般认为,人的眼睛以大约60°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 围,熟视时成为1°的圆锥。根据海吉曼(werner hegemann)与匹 兹(elbert peets)的《美国维特鲁威城市规划建筑师手册》,如果 相距不到建筑高度(h)2倍的距离(d),就不能看到建筑整体。亦 即tgθ1=1/2,仰角θ1≈27°。若从看单幢建筑进而为看一群建筑 时,一般认为距离为d=3h,亦即tgθ2=1/3,仰角θ2≈18°。在 外部空间设计时,d/h=1、2、3······这些数据到底用哪一个呢?以 d/h=1为界限,当比1大时,建筑成远离感;比1小时,则是近迫感。 等于1时,建筑高度与间距有匀称的感觉。当d/h>4相互之间的影响 比较薄弱。其中1、2、3是较广泛运用的。广场的宽度最小尺寸等于 主要建筑物的高度,最大不超过其高度的2倍,即1<=d/h<=2。因为 当d/h<1时,广场成了建筑间干扰过强的空间,d/h>2时,建筑过于 分离,广场封闭性不够。根据这些理论,作者提出两条假设。第一假 说: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的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 分之一理论”。第二假说:外部空间可采用一个行程为20~25米的模 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 以我校元和广场和启明广场为例,元和广场面积比启明广场略
小,中部的尺度上给人开阔感,这是由于元和广场东西分别是图书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