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智慧星火”获奖文章选编(部分范文供参考) - 图文
(二)类目建构 依据本次研究的目的和弱势群体实际情况,以及郑杭生主编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一书中的对弱势群体的分类,本次研究分析类目分成四个方面:议题内容、稿件体裁、报道变化趋势、语义向性。 1.内容分类(见下表): 编类别 备注 号 1 精神病患者 2 灾难中的救助 者 3 下岗失业者 4 老年人 5 儿童 6 农民工 7 贫困者 8 残疾人 9 病患 严重病患,如艾滋病,疑难杂症等 1综合 报道中以“弱势群体”字眼出现,讨论整个弱0 势群体问题 2.稿件体裁:主要的新闻报道体裁。包括深度报道、评论、图片、通讯、消息、专家访谈。 3.报道变化趋势:以两个月为一个单位,分析一年半中报道数量的变化趋势。 4.语义向性:报道内容说表现的语义向性分为三大类: (1)褒义,正面报道,包括赞美、肯定、关怀、呼吁和鼓励等; (2)中性,语言表达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陈述报道; (3)贬义,负面报道,批评性的文字。 三、资料统计 (一)报道数量分析 目标媒体《京华时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有关弱势群体议题的报道一共有672篇,其中,《羊城晚报》最多274篇,占报道总数的40.8%,《京华时报》居中200篇,占报道总数的29.7%,《新民晚报》最少198篇,占报道总数的29.5% (二)议题内容分析: 对三份报纸一共672篇报道进行分析,排在前三位的议题内容分别是农民工、老年人和儿童。最少的分别是下岗失业者和精神病患者。(见表二) 表二(单位:篇) 报道议题内容 精神病患者 灾难中的救助者 下岗失业者 老年人 儿童 农民工 贫困者 残疾人 病患 综合 合计 《京华时报》 3(1.5%) 4(2%) 0(0%) 38(19%) 31(15.5%) 76(38%) 16(8%) 20(10%) 12(6%) 0(0%) 200 《新民晚报》 1(0.5%) 5(2.5%) 1(0.5%) 50(25.3%) 42(21.2%) 53(26.7%) 18(9.1%) 13(6.6%) 13(6.6%) 2(1%) 198 总报道数 4(0.6%) 2938(10.6%) (5.7%) 1011(3.7%) (1.6%) 42130(15.3%) (19.3%) 37110(13.5%) (16.4%) 88217(32.1%) (32.3%) 3165(11.3%) (9.7%) 22(8%) 55(8.2%) 1439(5.1%) (5.8%) 1(0.4%) 3(0.4%) 274 672 《羊城晚报》 0(0%) (三)稿件体裁: 在672篇弱势群体议题的报道中,从多到少依次是:消息类(64.6%)、图片(11.2%)、评论类(10.1%)、通讯(8%)、深度报道(5.5%)、专家访谈(0.6%),以消息类为主(见表三)。 表三(单位:篇) 报道体《京华时《新民晚《羊城晚总体报道裁 报》 报》 报》 数 消息 150119165434(75%) (60.1%) (60.2%) (64.6%) 图片 22(11%) 2627(10%) 75(13.1%) (11.2%) 评论 8(4%) 2733(12%) 68(13.7%) (10.1%) 通讯 3(1.5%) 213054(8%) 深度报道 专家访谈 合计 17(8.5%) 0(0%) 200 (10.6%) 4(2%) 1(0.5%) 198 (10.9%) 16(5.8%) 3(1.1%) 274 37(5.5%) 4(0.6%) 672 (四)报道变化趋势: 从媒体有关弱势群体议题的报道数量的变化趋势来看,《羊城晚报》和《新民晚报》一年半中出现的三个报道的高峰,第一个高峰是2005年的1-2月,第二个高峰是2005年的7-8月,第三个高峰是2006年的1-2月。而《京华时报》的数量变化趋势则不是特别明显。 (五)语义向性分析: 从抽样样本的语义向性来看,3份报纸的报道以客观中性为主,褒义的报道其次,贬义的最少(见表五)。 表五(单位:篇) 稿件 京华时报 新民晚报 羊城晚报 褒义 51(25.5%) 66(33.3%) 99(36.1%) 中性 121(60.5%) 106(53.6%) 132(48.2%) 贬义 28(14%) 26(13.1%) 43(15.7%) 合计 200 198 274 四、资料数据分析 (一)报道数量分析 总体来说,媒体对弱势群体议题有一定的关注,但是在报道数量和规模上还有所欠缺。在抽取的三份报纸样本共324天的报道中,一共有672篇关于弱势群体议题的报道,平均每天的报道量为2.07篇。但报道量不均衡,报道力度不稳定。抽取的样本中,单天报道数量最多的为《京华时报》2006年5月9日和《羊城晚报》2005年7月18日两天的报纸,各为8篇;而单天报道数量最少的,如《羊城晚报》2005年4月2日和《新民晚报》2005年6月3日等共17天的报道数量为0篇。 在按两个月份为一个研究单位的调查分析中,《新民晚报》和《羊城晚报》两份报纸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分别有1、2月份和7、8月份两个时段的报道高峰,《羊城晚报》的这一变化较为明显。主要是因为在1、2月份,春节农民工返乡春运,贫困者节前慰问等问题成为关注的热点,如《羊城晚报》1、2月份弱势群体议题的报道数量为46篇,而有关这两个方面的报道达到21篇,占这一时期报道量接近一半的比例。7、8月份儿童暑假生活与南方洪涝灾害则直接推动了这一时期的报道。《羊城晚报》7、8月份有关这两个方面的报道数量为13,占总数的1/4。
(二)报道内容分析
在资料的统计中,我们发现从内容上看,报道最少的精神病患者和下岗失业人员。在三份报纸共672篇有关弱势群体议题的报道中,两者的报道篇幅分别为:4篇和11篇,仅占报道总数的0.6%和1.6%。反映出目前大众媒体对于这两类人群的关注度较低。在精神病患者的报道中主要报道它们由于精神疾病对别人造成的困扰、自身受到的伤害;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则主要是再就业方面的鼓励或是报道政府对于它们的关心。形式单一,数量很少,缺乏深入的报道和对疾苦的同情。我们猜想这与“下岗职工”这个概念近年来的“冷却”以及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普遍漠视有关,但由于缺乏实证资料,并未能进行深入研究。
报道最多的则是农民工和老人。篇数分别为:217篇和130篇,占报道总数的32.3%和19.3%。农民工报道数量最多,接近于1/3,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
1. 受众需求导向的影响。三份报纸的主要针对人群是城市居民,报纸也相应地报道受众关心的人群。而“农民工”是城市中特殊的一个组成群体,这部分群体受到了城市居民一定程度上的关注。因此,媒体在报道弱势群体时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了他们身上。但这种关注实质上并非某种积极意义上的关注。一方面在城市中,农民工总体上处于低下的社会地位。他们文化程度普遍低于城市居民,干的是社会中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在城市中,他们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城市居民和管理者把城市的乱、脏、差问题归罪于农民工。另一方面,由于城市隐性和显性失业的大量存在,城市农民工的大量增加事实上占据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使得城市居民感到了紧张与危机。因此,当农民工这一群体最初出现在报端时,报纸是带着有色眼镜报道的。大量报道农民工斗殴、犯罪或种种不文明现象,这显示的是整个城市对于农民工的一种排斥,也就是很多学者指出的在农民工问题报道上的“刻板印象”。我们认为这种“刻板印象”实际上并不是媒体自身形成的,而是媒体洞悉受众的需求后所产生的一种惯性的报道方式。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不断庞大、农民工城市化程度的加深,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态度也由极度抵制与反感逐步地走向缓和。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也出现了较大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媒介在受市场导向的左右。
2. 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我国的农民工政策经历了五个阶段:控制流动阶段、允许流动阶段、控制盲目流动阶段、规范流动阶段和公平流动阶段。不断地从紧到松、从严到宽、从无序到规范、由歧视到公平。2003年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改善农民工生活条件,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等一系列关注、支持农民工的政策。我国政府政策导向对于媒体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影响力。政府对于农民工问题的高度关注使得大量的官员关心慰问农民工的报道见诸报端,提升了整个社会对于农民工的关注度。总理亲自为民工讨工资等成为美谈,大量这方面的报道频频出现。而由此引出的户籍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的真空等问题也在广泛领域内得到探讨。学术界对农民工的关注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媒体报道农民工的视角,使得一些报道更为客观公正。
3. 媒体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西奥多·彼德森在《报刊四种理论》中论述了传媒的社会责任。指出新闻的自由是伴随有义务和社会责任的道德权力。新闻业应描绘“社会的各组成群体的典型图画”。传媒有义务和责任去关心支持社会中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