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山香版)

最新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山香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1:22:38

二、课程类型……简答题

(一)学科课程VS活动课程(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论述题:比较两种课程的不同

1. 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它是最古老、最广泛的课程类型,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

2 .活动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题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学生的兴趣、动机和经验是其基本内容。 代表人物杜威。

(二)分科课程vs综合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

1、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学科领域为一门学科。“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隶属于综合课程。

2、分科课程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限和期限。

(三)必修课程VS选修课程(从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来划分)

1、必修课程是指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2、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

(四)显性课程VS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

1、显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2、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计划性是区分显性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杰克逊1968《班级生活》提出的。

(五)国家课程VS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划分) (六)基础型课程vs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任务来划分)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简答题 (注意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比较) 总的来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技发展水平。Ps课程内容是人类历代积累的丰富知 识中精选出来的。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理论。

★四、课程理论流派……简答题 (一)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二)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要素课程论主要观点:

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国家&民族利益; 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 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三)社会中心论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补充:结构课程论

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其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编制学科课程时,要依据学习者的思维发展水平,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制课程。在课程实施上,结构课程论倡导发现式学习法,重视培养学习者的直觉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结构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本质差别。前者是在学科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主张课程分科设置,每门学科的课程要根据科学的联系性、连贯性进行编制。

Ps 1.“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唐宋期间)

2.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学家泰勒于194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问题。

第二节 课程目标

一、内涵: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他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课程目标据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一)学习者的需要(基本依据)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三)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三、三维课程目标(《基础教育课改纲要》确立的课程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第三节

课程内容

课程是学习教育的核心。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这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课程计划 (课程设置是课程设计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一)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填空题★ 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名词解释 作用、意义:

1. 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2. 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应该将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 三、教材

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标的最主要载体,是对课标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四、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论述题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三)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方法要求的统一; (四)理论与实践统一;

(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四节 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概述:

课程结构式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

起的组织方式。课程结构式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

课程结构可分为课程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纵向结构有直线型课程和螺旋型课程两种形式。

二、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三)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补充:新的高中课程的基本结构是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总学分144学分,必修116学分。)

第五节 课程管理

一、新课程管理的管理政策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三级课程管理 1.国家课程 2.地方课程

3.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论述题

校本课程由学校自行决定,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需要,强调多样性和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能力。一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作用:

1. 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2. 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

3. 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4. 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趋势。教育民主化既要求教育管理部门适当地简政放权,也要求学校真正将教师、学生当做“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 “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校本开发更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是重视学生个体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 同时兼顾社会的需要。

2. “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 “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4. 个性化是校本开发的价值追求

校本课程开发至少在三个方面体现了教育追求个性化思想:①满足了各地区经济发展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需要;②在编制、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得到体现,从而能更好地发挥教师教学&教师作为研究者主体的作用;③校本课程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等的个性差异,力求使每个受教育者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优势得到展示与发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社会的的需求。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1. 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 2. 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3. 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 4. 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智。 (四)校本开发的开发程序

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 (五)校本开发的途径 1. 合作开发;

2. 课题研究与实验;

3. 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五)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2.…………………………知识结构的完善;

3.………………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合作能力; 4.………………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Ps:

1.新课改关于课程结构的要求是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小学以综合课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第六节 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

(一)概念: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的活动。 Ps课程计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课程设置。 (二)主要模式……填空题、简答题 ★1.目标模式

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学家,他于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二、课程类型……简答题 (一)学科课程VS活动课程(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论述题:比较两种课程的不同 1. 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它是最古老、最广泛的课程类型,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 2 .活动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题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学生的兴趣、动机和经验是其基本内容。 代表人物杜威。 (二)分科课程vs综合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 1、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学科领域为一门学科。“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隶属于综合课程。 <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