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层建筑是适应不是结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上层建筑:是适应不是结盟
作者:辛 鸣
来源:《人民论坛》2010年第21期
与中国社会经济基础的巨大变化相比,上层建筑的改变不能说缓慢、滞后,但确实有着相当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以各种细节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体制改革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的论断,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观点。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践这一要求,需要对中国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作出准确判断,对上层建筑的适应与不适应进行客观评估,对现实社会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给予认真梳理,然后建设性地勾画出上层建筑变革的可能路径。
经济基础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主要是指该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及其经济运行方式。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以下一些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是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一统天下。其它所有制形式经过社会主义的改造不仅“实已亡”,甚至“名”都不存了。就算还有一些非公性的残余,也基本上不具有所有制的性质与地位。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非公经济以个体、私营等形式重新出现了,它们的地位从“必要补充”到“重要组成”迅速提升。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上甚至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在十六大上更进一步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时至今日,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越来越普遍,非公经济的比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接近半壁江山,在东部一些省份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甚至更高。
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计划经济主导整个社会全部的经济运行,中央政府的计划像一张巨大而无所不包的网,遍及所有的微观经济主体。企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工厂的厂长其实就是一个车间主任,让你生产螺丝钉你不能生产螺丝帽;农村在人民公社的组织下,让你种玉米你不能种小麦。改革以来,经过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双轨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十四大市场经济名正言顺地登上了中国的经济舞台,市场开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越来越活跃并发挥作用,现代市场体系逐渐形成。有些方面甚至出现了过度市场化现象。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