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肇庆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
概括。 四、文言文阅读
7. 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①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
②
。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③,以身任责,脱有触忤④,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
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若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俟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节选自《宋史·刘安世传》)
(注释)①除:被授予官职。②在言路:指当谏官。③明目张胆:这里指主持公道,敢作敢为。④触忤:触怒(皇帝)。⑤悚汗:吓出冷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倘居其官 / 不可久居 ..B.或帝盛怒 / 或异二者之为 ..C.俟怒稍解 / 俟其欣悦 ..D.入白母曰 / 入则无法家拂士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刘安世不愿接受谏官这一官职任命的原因。 【答案】1.C
2.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3.因为就任这个官职就要主持公道、敢作敢为,以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起职责。如果冒犯了皇帝,灾祸就会立刻到来。刘安世担心做谏官不仅自己性命堪忧,还会连累家人。 【解析】
1.A:就任/ 停留。B:有时/或许。C:都是“等到,等待”。D:回到家里,入内/国内。
2.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察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根据句意:旁边陪侍的人在远处观看,缩着头吓出冷汗,把他称作“殿上虎”,一时间没有人不敬仰他。停顿划分为: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句子“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刘安世认为担任这个官职就要无所畏惧;如果冒犯皇上,不仅自己性命堪忧,而且还会连累家人,说明刘安世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刘安世不愿接受谏官这一官职任命。 【点睛】
⑤
参考译文:安世身材魁伟,容貌端正,声如洪钟。当初被任命为谏官,还未受命,回到家里对母亲说:“朝廷不因为我安世不贤,让我任谏官。倘若就任这个官职,那就要主持公道,敢作敢为,以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起职责。如果触怒了圣上,灾祸、贬官就会立刻到来。圣上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如果我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免任此官职。”母亲说:“这就不对了。我听说谏官是圣上面前的敢于直言诤谏的重臣,你父亲一生都想做这样的官却未能做到,而你有幸任此官职,你应当献出生命来报效国家的大恩。纵使遭罪被流放,不论远近,我一定会随你去的。”(安世)于是接受了官职。他在任多年,神色严肃立于朝堂之上主持公道。他当面指斥,在朝廷谏诤,有时碰上皇帝大怒,(他)就握着手板退一步站立,等到皇帝怒气稍解再上前争辩。旁边陪侍的人在远处观看,缩着头吓出冷汗,把他称作“殿上虎”,一时间没有人不敬仰他。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宣洁行廉约④,韩豫章⑤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邪?”范笑而受之。 ①范宣:字宣子,居住在豫章郡,后被召为太学博士、散骑郎,推辞不就。②挑:挑挖。③身体:出自《孝经》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躯干。体,头和四肢。④洁行廉约:品行高洁,廉洁俭省。⑤〔韩豫章〕韩伯,字康伯,历任豫章太守、丹杨尹、吏部尚书。⑥同载:一起坐车。⑦裈(kūn):裤子。
1.范宣大声啼哭,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看出他 ________品格。 2.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与“韩豫章遗绢百匹”中“遗”不同的一项是( )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诸葛亮) .C.深追先帝遗诏 (《出师表》诸葛亮)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人宁可使妇无裈邪?
4.范宣笑着接受了韩豫章的二丈绢,还能说他“洁行廉约”吗? 5.请阅读助读资料,结合画面内容介绍这幅杨柳青年画的寓意特点。
⑥
⑦
①
②
③
[助读资料]杨柳青年画是中国著名民间木版年画,年画题材范围极广,包括风俗、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娃娃、美人、花卉、山水等,尤以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 材 为 特长,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答案】1.身体发肤 不敢毁伤孝敬父母,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 2.C
3.一个人难道可以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吗?
4.我认为范宣接受了韩豫章的二丈绢,仍能说他“洁行廉约”。因为之前韩康伯以太守身份送他绢绸,所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以范宣之廉洁,不论多少,必不能受;而后来,韩与范同车出游,韩在车里撕下二丈绢绸给范宣,说:“作为丈夫难道能让妻子没有衣裤穿吗?”范宣才笑着接受了。这里我认为,既是同车“出游”,就已经是抛开了工作上的事情,属于私人情谊,并且绢绸是临时从“车里撕下”,而不是预先准备好的,所以此时接受二丈绢绸,可以说他“洁行廉约”。如果不收,反而会让人觉得古板,不近人情。 5.示例:这幅名为《莲年有余》的年画中娃娃体态丰腴、活泼可爱,怀抱鲤鱼,手拿莲花,谐音为“连年有余”,寓意生活富足,画面鲜明活泼、喜气吉祥,表现了人们美好的情感和愿望。 【解析】
1.试题分析:通过理解文意可知,范宣大哭,不是因为痛,而是因为身体发肤都授之于父母,伤了自己的就等于伤了父母,范宣不敢伤害父母,所以大哭。可见范宣孝敬父母,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的品质。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遗”。题干句“韩豫章遗绢百匹”中“遗”读作wèi,是“送给,给”的意思;A、B项与题干句的“遗”意思相同;C项“深追先帝遗诏”中的“遗”意思是“遗留下来的”,所以选C。
点睛: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止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表示不同的意思,这样的现象叫一词多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宁”“可”“使”“裈”重点字词的翻译及反问语气。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谈观点看法。此类题需先明确观点,并结合文章内容对观点进行阐释,答题注意调理。如范宣笑着接受了韩豫章的二丈绢,还能说他“洁行廉约”,可从私人情谊的角度作答。读懂文句是作答的前提。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说明类写作。首先,整体观察画面的组成部分,解释每个要素的内容和象征意。注意“木质”的传统元素、“莲花”谐音连连、“鱼”代表年年有余等。其次,运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行文条理。最后,结合助读资料,阐述代表的寓意特点。
译文:范宣八岁时,在后园挖菜,不小心弄伤了手指,就大哭起来。有人问:“疼吗?”他回答说:“不是因为疼,人的身体四肢头发肌肤,都是来自于父母,不该随意毁伤,因此才哭!”范宣为人廉洁简朴,
豫章太守韩伯送给他一百匹绢绸,他不接受;减去五十匹,仍不接受;就像这样一半一半递减,直到剩下一匹绢,仍然不接受。后来,韩伯与范宣同车出游,韩伯便在车里撕下二丈绢绸给范宣,说:“作为丈夫难道能让妻子没有衣裤穿吗?”范宣才笑着接受了。
9.文言文阅读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树林阴翳(__________)游人去(__________)乐其乐也(___________)...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甲)段写太守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叙事、更融入了________和______两种表达方式,表现出全文主旨。
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期间所写,请比较其在思想感情上异同。
【答案】1. 翳:遮盖; 去:离开 乐:以…为快乐 念:考虑、想到 盖:大概是 2.⑴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⑵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 抒情; 议论
4.示例:相同:面对贬谪不沉沦,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表现出旷达情怀。不同:苏轼情感复杂,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 【解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去”: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翳”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但”:只是。“耳”:罢了。还有“述以文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判断句的翻译。
3.考查表达方式的类型。《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