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术在要素投入变化的同时也发生了变化,这一规律也就发生变化。2)它是以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只有一种生产要素的变动为前提的。3)它是在可变要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4)它假定所有的可变要素是同质的,即所有劳动者在操作技术,劳动积极性等各个方面没有差异。
1.试述信息技术对市场交易成本的影响?
答: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市场交易的成本:(1)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大大节约了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2)电子商务的发展降低了寻找交易对象的成本。(3)网络扩大了企业的交易范围和交易对象,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交易者机会主义牟利倾向。 2.试述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成本的影响?
答:信息技术上的发展降低了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1) 网络技术在企业内部的不断延伸。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环节了企业内部信息交换的不完全性;(2)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拓展了企业管理的幅度,在企业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相应减少了企业内部组织的层次,使现代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从而降低了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
3.什么是交易费用?按照具体的交易活动所涉及的程序,交易费用可以包括哪些内容? 答:(1)所谓交易费用就是为了完成交易而发生的费用。(2)按照具体的交易活动所涉及的程序,可将交易费用分为:寻找和发现交易对象的成本、了解交易价格的成本、监督合约的履行和制裁违约行为的成本,等等。 4.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人的因素”;另一类是“交易因素”。从人的方面看,人类的行为又又来呢哥哥特点:一是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二是认得行为常常会导致机会主义。这两个特点会导致交易费用的产生。从交易过程来看,资产专用性程度、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这三种情况都与交易费用的大小有关。 5.企业内部信息交换的不完全主要来自于那些方面? 答:企业内部信息交换的不完全主要来自如下两个方面:(1)内部信息质量。信息的质量是指在企业管理组织中,自上而下反映情况与自上而下传递决策的信息传递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不可避免地随着各级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增加而受损。(2)内部信息的传递速度。包括自上而下反映情况与自上而下传递决策的速度。信息的传递速度也与管理层次、各级管理机构管辖的对象负相关。
1.简述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和条件? 答:(1)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 (2)该种市场应具有以下4个条件
①市场有无数的买者和买者,而每个买者和卖者所占市场份额都很小,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②厂商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厂商无法以自己的产品特点来形成垄断;
③要素是完全自由流动的,厂商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进入和退出这个市场;
④厂商和消费者都拥有充分的信息,不存在供求以外的因素对价格决定和市场竞争的影响。 2.试分析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答:厂商经营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将总成本与总收益结合起来可分析怎么样使厂商利润最大。厂商利润π=TR-TC=TR(Q)-TC(Q) 要使π最大,则应使dπ/dQ=0,即dTR/dTC/dQ,即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3. 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答;完全竞争市场,单个厂商即使市场价格的接受者。短期内内厂商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全部的声场要素,只能根据既定的市场价格和成本决定一个使利润最大或亏损最小的产量,而厂商必定选择MC=MR的点进行生产;并且在完全竞争市场上,P=AR=MR=MC时,厂商达到短期均衡此时又有三种情况(1)p>AC厂商能够获得超额利润(2)P=AC厂商盈亏
平衡(3)P 答;短期内只要P>AVC,厂商就可以继续生产。厂商为使利润做小或亏损最小,总是根据既定市场价格,使其提供产量的MC恰好等于既定的市场的价格P。因此,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就是该厂商的MC曲线位于AVC曲线最低点以上的那段MC曲线。行业的供给曲线加和而成。 5。简述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的类型。 答;类型包括;(1)一级价格歧视,指厂商对每一单位的产品都征收最高价格的定价法(2)二级价格歧视,指厂商对不同的数量单位的同一产品索要不同的价格;(3)指厂商的产品市场可以为两个或更多的不同市场时,厂商对不同子市场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 6。为什么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会存在两条需求曲线? 答:一方面,厂商降价是,它会设想其他厂商不会采取降价措施,因而认为其不仅可以增加对原有客人的销售量,而且会把较多的顾客从其他厂商吸引过来,所以其销售量会大幅度增加,即其面临着弹性较大,斜率相对较小的需求曲线,这是它的“想象中的”需求曲线;但实际上,在它采取降价措施时,其他厂商也会同时降价,这样,厂商无法将其他厂商的顾客吸引过来,只能提高其顾客的购买数量,而此时每一个厂商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是不变的,所以厂商面临的实际的需求曲线弹性较小,而斜率较大,是它的市场份额需求曲线。 7.试评论寡占市场的优点和缺点? 答:优点:(1)由于几个厂商提供市场的全部需求量,厂商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可以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2)厂商规模大说明其拥有较为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从事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3)大型厂商具有较强抵御风险的能力;(4)大型厂商拥有先进的管理技术。 缺点:(1)寡头垄断市场的竞争力度不够,厂商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较大,他们往往通过联盟使消费者不能等到本来可能得到的较低价格,另外,价格的相对固定会起到保护落后的作用,使成本较高的厂商依然生存。 1.试说明为什么上策均衡是稳定的均衡? 答:博弈论中的均衡指一种稳定的结局,当这种结局出现的时候,所有的对局者都不想再改变他们所选择的决策。在上策均衡中,无论另一方作出何种选择,而此人当前所作出的选择都是最好的,因而此人一旦选择上策就不会再改变自己的选择行为;类似地,另一方也会将己方的策略固定在上策上,不会再发生任何改变,因而硕此时的均衡是一种稳定的均衡。 2.试分析“囚犯的困境”博伊德经济学意义? 答:“囚犯的困境”博弈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首先,它是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他的效果。而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看不见的手”理的一个驳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因此,可以说囚犯的困境这一推论已经动摇了西方经济学旧的基石。其次,利用囚犯困境的推论方法还可以解释微观领域中各厂商之间的博弈,如古诺双寡头模型等,而在当今经济学领域,博弈论所发挥的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经济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分析工具。 3.简述上策均衡与纳什均衡之间的关系? 答:每一个上策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但并非每一个纳什均衡都是上策均衡。这是因为一个博弈方的上策,是对于所有其他博弈方的任何策略组合的最优选择,自然它也一定是对于所有其他博弈方的某一特定策略的最优选择;而一个策略构成纳什均衡的唯一条件是:它是某一博弈方相对于其他博弈方的既定策略而言的最优策略。 1.简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的价格P与相应要素的边际产量MP对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变动的影响? 答: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厂商使用要素李瑞最大化原则: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的价格。根据这一原则,可以推出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即是要素的边际产品价格曲线。要素的边际产品简直MRP等于要素的边际产量MP乘以产品的价格P,即MRP=MPxP,所以当产品价格P提高时,要素需求曲线将向右上方平移;反之,当产品价格P下降时,要素需求曲线将向左下方平移;同理,要素的边际产量MP提高时,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平移;反之,当要素的边际产量MP降低时,要素的需求曲线将向左下方平移。 1.简单叙述对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基本思想的考察? 答:首先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角度看,在要素数量既定的条件下,每个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从而商品的市场需求都取决所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其次,从厂商的产品供给来源于厂商来看,在要素数量既定条件下,厂商对产品的供给从而产品的市场供给也取决于所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再次,从要素需求方面来看,厂商使用要素的数量取决于产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最后,从要素供给方面看,要素的供给取决于消费者,他们根据消费品的价格和要素的价格决定自身供给要素的数量。由此可见,无论是在产品市场上还是在要素市场上每种产品或者要素的需求量和供给量都取决于所有商品和要素的价格。而一般均衡分析的基本思想就是用N个需求和供给的条件决定N个价格。 2.简述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特点和意义; 答: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社会使用既定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组合。他有两大特点:1向右下方倾斜,即斜率为负,说明生产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增加一种产品的产量会导致另一种产品的产量下降。2凹向原点,说明随着第一种商品生产数量的增多,多生产一单位该商品需要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逐渐增加。3边际转换率等于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之比。 微观论述题 试述理性的生产厂商应如何组织生产。 答:场上组织生产应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对于单一可变生产要素的情况,厂商的最优生产投入量应该在生产的第二阶段,也就是说在生产要素的平均产量下降且边际产量大于零的阶段。这是因为,在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如果继续增加该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和平均产量会相应增加,理性的生产者自然不会停留在该阶段;而在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如果减少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会相应地增加,所以理想的生产者也不会停留在这个阶段。至于生产者在第二阶段中何处达到收益最大值则取决于要素投入所能带来的收益与其花费的成本的比较。如果要素的投入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其导致的边际成本,则其达到最佳投入数量,否则,就需要增加或减少投入量。 对于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可变生产要素的情况,其投入比例取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RTS和各要素的价格,当RTS=w/r时,要素的投入比例为最佳。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上,则是二者相切之处决定最佳比例。其表现为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无数个切点上,这些切点构成生产的扩展线。理性的生产者应选择生产曲线上的哪一点取决于产品的价格和要素的规模收益状况。生产规模的确定需要由收益情况来定。如果规模收益呈递增趋势,则生产规模应继续扩大,增加使用各种要素的数量;如果规模收益呈递减趋势,则生产规模应缩小,直到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生产者选择最优规模时,其基本的原则是MR=MC。 简述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并联系实际谈谈我国企业应怎样降低成本。 答:(1)短期成本主要包括短期总成本,又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又分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短期边际成本。(2)它们的变化规律及关系如下:①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A、固定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 的费用。变动规律:他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它是常数。B、可变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可以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变动规律为:从原点出发,表示没有产量时就没有可变成本,该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最初比较陡峭,然后比较平坦,最有又比较陡峭。C、短期总成本是指厂商短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它的变动规律同可变成本。D、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短期总成本曲线不是从原点出发,而是从固定成本出发,表示没有产量也不为零,最小为固定成本。短期总成本一定在短期变动成本的上方,两线斜率处处相等。两线中间差额为固定成本。②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固定成本是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固定成本。它的变动规律是单调下降,最初下降的速度比较快,以后越来越来慢,越来越接近横轴,但永远也不会与横轴相交。B、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是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可变成本。它的变动规律是一条U型线。C、短期平均成本是指短期内每单位产品平均所需要的成本。它的变动规律是一条U型线。D、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均成本这一U型曲线一定在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上方;它们之间的差额就是平均固定成本;平均成本要比平均可变成本晚达到最低点;由于平均固定成本越来越小,导致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在两线的右边越来越接近,但永远不会相交。③短期边际成本是指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量。它的变动规律:也是一条U型线。他与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成本的关系是:边际成本一定通过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这就是停止营业点和均衡点。(3)联系实际谈我国企业如何降低成本问题,在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管理;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精简机构等方面自由发挥。 3、请比较说明消费者行为理论与生产者行为理论。 答:(1)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研究在商品价格既定、人的收入和嗜好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在市场上如何做出商品购买决策进行购买活动以求效用最大的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是研究在要素价格既定、场上的总货币资本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在市场上如何做出要素购买决策进行生产活动以求利润最大(既定成本,求产量最大;既定产量,成本最小)的理论。 (2)两个理论的区别:①研究的对象不同,意识消费者行为;一是生产者行为。②理论内容不同,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目的是解释消费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需求曲线中。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目的则是解释生产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供给曲线中。③分析工具不尽相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序数效用论的分析工具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两者的切点为消费者的均衡点。生产者行为理论的分析工具为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二者的切点为生产者均衡。 两个理论的联系:①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都假设行为者为理性的经济人,即消费者追求最大效用,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②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都是微观经济学中的重要部分,二者相对共生,均是供求论的基石。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建立以新古典理论中的“两分法”为前提,即认为消费者和厂商之间的界限是明确的,市场上明显分为消费者——需求和生产者(厂商)——供给两个部分,两者的交换结果就是市场均衡。从这个角度讲,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理论是互相联系,共为一体的,同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试述导致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原因,并联系实际谈谈我国企业在扩大企业规模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规模经济是指企业规模扩大(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好处。导致规模经济的原因有:①劳动的专业分工化。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专业分工的细化;②几何尺度的原因。大型设备每单位产出的制造和维修费用通常要比小型设备抵;③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④财务方面的原因。随着规模的扩大,厂商在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方面就拥有更多;⑤副产品的综合利用。随着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更加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副产品。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