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完整版)教师小课题研究实用手册6120585
由于过分强调统一“规划”课题,过分强调“集体”研究,所以,课题研究变成只是少数人的事情,变成学校领导和部分骨干的“专利”。于是,一部分人始终拥有着话语的“霸权”,而更多的人则长期“被压迫”着、被“边缘化”。事实上,个别化的课题研究,才是人人平等参与的,才是深刻的、有实效的和可行的。
现状五:课题研究要求过高。由于过分强调理论提升,过分强调课题研究过程的科学、规范,很多教师缺乏教科研能力,又得不到适时的、有力的指导,所以对课题研究常常有一种“自我无力感”,觉得课题研究有点“高不可攀”,望而生畏。
现状六:课题研究的时效低。前面几种情况必然会导致一种结果,那就是课题研究的“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教育生产力”,课题研究不能实时、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没有发展到能引起自我转变的层次,这往往会带来一种“恶性循环”。
简而言之,现在的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大都是“假、大、空、高、难、远”。
那么,我们应该从事什么样的课题研究呢? 二、中小学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课题研究一一价值研究
对应着“假、大、空、高、难、远”,那就是“真、小、实、低、易、近”。也就是说,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应该是一种“面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获得真发展”的行动研究;是一种小步子推进、从小环节切入、研究小问题的“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研究的实践研究(from my practice,in my practice and for my practice);是一种低起点、低要求、重心降低的草根研究;是一种易接受、易操作、容易见效的应用研究;是一种贴近教师、贴近生活、贴近工作实际的田野研究。为什么呢?因为,教师的发展是一种自主的发展,一种内在的发展;
教师发展的土壤,就是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教师发展的条件,就是对“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有一种洞察与思考,就是有很强的问题意识;而教师课题研究的范式,当然也就是基于自己实际教学问题解决的“小课题研究”。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对于教育问题,用分析的客观的方法研究。将大问题分析为数十数百个小问题,每一个小问题至少有一人继续研究办理,如是,即使大问题也不难解决了。”
所谓小课题研究,它是与专家学者所做的或者“规划立项”的大课题研究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在短时期内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或者自我经验作为课题,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研究,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对策的课题研究形式。
小课题研究常常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个人为主体、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研究。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们可根据各自的不同兴趣、不同特长、不同需要和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不同问题进行个性化的研究,甚至得出个性化的结论。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研究的对象是自己教育教学实际当中具体的、细小的、真实的问题;研究的方法是校本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式研究,等等;研究的周期最多为一个学年;研究的情境就是学校、课堂;研究的基础是教师的研究兴趣、教学需要、支持环境、现实能力;研究的主体就是教师个人;研究的优势是教师每天都在教育教学“现场”,身临其境,每天都会遇到很多鲜活的教育情境、教育问题、教育故事。 小课题研究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利用自己空闲的时间,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自己工作中的困惑,立足自己本校的实际(校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能做的课题。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个别化、
校本化、常态化,和实践性。
叙事研究是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指研究者本人叙述自己教育教学生活中实际的遭遇、困惑、尝试解决的过程及自己的感悟一一能引起自我转变的一系列事件,并在事件的叙述和交流过程中能引起参与者们的认同与思考。在叙述的过程中,自己的“经验性教学”往往就转变成了“反思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叙事研究是解决中小学教师“科研神秘感”的一种有效方法。
目前中小学比较提倡的“说课”也是一种叙事研究。它是指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进行深度思考,并且广泛地获取相关信息,以研究整合明确自己的教学思路,再在备课组内“说”出操作过程与前因后果,进行集体研讨和交流分享,最后各自分头进行个别化的实践体验与总结反思。在“总结与反思”阶段,要尝试总结个案(血肉),要尝试建构模式(骨架),要尝试提升理念(灵魂),使这三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成功的教育研究者一定是一个反思型实践者。
那么,教师小课题研究怎样操作呢?
三、中小学教师怎样进行小课题研究一一工程研究
在这里,主要从实施流程、选题、管理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点阐述。 (一)关于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实施流程
人的行为往往是由心态决定的,而心态往往是由认识决定的。教师小课题研究要求“人人有课题、个个做研究”(可以有年龄要求),所以,学校首先要做好全员培训,解决好教师小课题研究的认知问题。本着可操作性强同时又相对规范的原则,它的实施流程应该包括以下1 2个环节。 1、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教师沙龙,交流“课程与教学”当中的问题与困惑;
2、教师建立自己的“问题库”,并进行自主选题;
3、教师申报课题(个人一一学科组一一级部); 4、教科处审定并发文公示; 5、学科组或年级组组织集中开题;
6、教师开展实践研究:分析问题、寻找对策、实践应用、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包括:查找相关的理论文献与资料、收集他人成功的经验与案例、记录自己的教学体验与反思等);
7、学科组进行问题跟踪,组织教学观摩和主题研讨; 8、级部组织中期检查与交流(中期报告); 9、教师继续进行实践研究; 10、教师撰写结题报告; 11、学校开展结题答辩与鉴定;
12、组织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评价,印发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集。 (二)关于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选题
研究始于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反思梳理问题,可以通过教师座谈交流问题,也可以通过学生讨论反映问题,或者通过家访沟通发现问题,还可以通过请人听课提出问题,等等。教师要建立自己的“问题库”,从“问题库”中筛选出个人研究的“小课题”。或者,通过学科组教师座谈交流,一个学科组或一个备课组选择一个主课题,每个人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工作实际从某一个微环节切入,确定一个子课题…个自己研究的个人小课题。 这里值得提醒的是,课题一定是问题,但问题未必都是课题。课题一定要体现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今天有多少位教师没有参加培训呢?一一此乃问题,但非课题。今天为什么有1 5位教师没有参加培训呢?一一此问题就可以上升为课题,如“教师培训出勤情况给中小学校本培训带来的思考”,就可以研究。是培训通知没有到位?还是教师学习意识淡薄?是会议制度不够健全?还是培训内容不受欢迎?是培训者水平太低?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