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焊接原理及工艺试验安排 - 图文
实验一 焊条电弧焊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焊条电弧焊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焊条电弧焊的基本操作及焊接规范参数调整的方法。观察焊接电流,焊接电压及焊条直径对焊缝成型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焊条类型的选择及焊接规范的正确预置,各种焊接位置的操作及焊接规范对焊接成型的影响。 三、实验要求
1、在5秒钟内完成引弧,并建立稳定电弧。 2、能够将一根完整的焊条不断弧烧完。 3、焊缝熔宽、堆高均匀,无气孔、夹渣。 4、分析焊接电流对焊缝成型的影响。 5、其它同学观看电弧形态 四、实验设备及材料
1、电焊机 1台 2、焊板 若干 3、焊条(酸性) 若干 4、锤 1把 5、砂纸、钢丝刷 1把 6、钢板尺 1只 五、实验步骤
1、按下图将电焊机接好:
2、选定焊条类型及直径。 3、预调焊接电流值。
4、采用短路或划擦方法引燃电弧。 5、进行焊接 六、实验报告要求
1、分析焊条电弧焊设备及工作原理。
2、说明焊接电流的调整方法。 3、说明焊条电弧焊常见缺陷的种类。
实验二 钨极氩弧焊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交直流两用钨极氩弧焊机结构、电气原理、操作方法及工艺要点。 2、钨极氩弧焊使用直流电源时,观察电源极性不同情况下焊炬的载流能力和钨极烧损的大小。 二、实验原理
直流钨极氩弧焊没有极性变化,电弧燃烧很稳定,当采用直流正接时,钨极是阴极,钨极的熔点高,在高温时,电子发射能力强,电弧燃烧稳定性更好。 1、直流反极性
在直流钨极氩弧焊中很少应用直流反极性,但它有去除氧化膜的作用,可成功地焊接铝、镁及合金,铝、镁及合金表面存在一层致密难熔的氧化膜(如Al2O3,它的熔点为2050℃,而纯铝的熔点为657℃)覆盖在熔池表面坡口边缘,如不及时清除,焊接时会造成未熔合,会使焊缝表面形成皱皮或内部产生气孔、夹渣,直接影响焊接质量。反极性时,被焊金属的表面氧化膜在电弧的作用下,可以被消除掉,而获得表面光亮、美观、无氧化膜、成形良好的焊缝。这是由于阴极斑点具有自动寻找氧化膜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金属氧化膜的逸出功小,容易发射电子,所以在氧化膜上容易形成阴极斑点并产生电弧。这种作用的关键条件是:阴极斑点的能量密度很高和阴极斑点有质量很大的正离子的撞击。直流正接时,母材是阳极,阳极斑点就没有这种条件,所以母材上的氧化膜是无法去除掉的。
据资料介绍,铝合金阳极斑点的电流密度为200A/c㎡,而阴极斑点的电流密度为106 A/c㎡,阳极斑点的能量比阴极斑点小几百倍。同时,阴极斑点受到质量很大的正离子的撞击,而阳极斑点只受到质量很小的电子撞击,因此,阳极上的氧化膜是无法去除的。
但是,直流反接的热作用对焊接是不利的。因为,钨极氩弧焊时,对钨极来说,作为阳极产生的热量比作阴极时多。反极性时电子轰击阴极(钨极),放出大量地热,很容易使钨极过热熔化。这时,假如要通过125A焊接电流,为不使钨极熔化,就需约6㎜直径的钨棒,由于在焊件上放出的热量不多,焊缝形状浅而宽,生产率低,而且只能焊接3㎜以下厚度的铝板。 2、直流正极性
钨极氩弧焊采用直流正极性时,有如下优点:①钨极上接受正离子轰击时放出的能量比较小,且由于钨极在发射电子时需要付出大量逸出功,总的来说,钨极上产生的热量比较少,因而不易过热,所以对于同一焊接电流,可以采用直径较小的钨棒。同样通过125A焊接电流,选用1.6㎜直径的钨棒就够了,而在直流反极性时需用6㎜直径的钨棒。②对于同样直径的钨棒,直流正极性可以使用更大电流,使焊缝变得深而窄,生产率高,工件的收缩应力和变形都小。③钨棒的高温发射电子能力很强,当采用小直径钨棒时,电流密度大,有利于电弧稳定燃烧。所以,电弧稳定性也比反极性的好。 总之,直流正极性的优点多。因此,除了焊接铝,镁及合金外,尽可能采用直流正极性。
三、实验设备及材料 1、实验设备
交直流两用钨极氩弧焊机 一台
300A手工钨极氩弧焊枪(QS-85/300A) 一把 电焊面罩
秒表、卡尺等工具 2、实验材料
氩气(99.95%) 一瓶
纯铝板=2~3㎜, 100×200㎜2 铝焊丝ф3~4㎜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1、熟悉交直流两用钨极氩弧焊机结构、电路原理、操作方法及工艺要点。 对照交直流两用钨极氩弧焊机电路图,了解主要电器元件的布置和作用; 识别控制箱面板上各仪表、按钮、开关的作用、操作方法及工作程序; 了解供气、供水、网路电源、焊接电源及焊炬的外部联接; 掌握气体流量、焊接电流、极性等的调节方法; 熟悉手工钨极氩弧焊机操作要领和工艺特点。
2、直流钨极氩弧焊时,观察电源极性对焊炬载流能力和钨极烧损的影响。 采用直流正接
ⅰ、观察工件表面氧化膜破碎情况。加填充金属时,观察填充金属与熔池金属熔合情况; ⅱ、在规范参数一定的条件下,焊接一定的时间,测定钨极烧损量。然后改变电流,找出电流对钨极烧损的影响。 测量钨极烧损方法:
焊前,先称量出钨极重量G1(克),焊接一定时间T(分)后,再称出钨极重量G2(克),
G?G2那么钨极烧损量根据??1即可算出。
T采用直流反接
重复上述ⅰ,ⅱ的实验步骤。 五、实验报告要求
1、为什么直流正接不能去除工件上氧化膜?不论焊接什么材料都需消除氧化膜吗?
2、焊接规范参数,如气体流量、焊接电流、焊炬高度、钨极直径、焊接电源等对焊接质量有什么影响?
实验三 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
2. 观察低碳钢焊接接头组织形态,熟悉焊接接头的性能。 二、实验概述
在焊接时,焊缝区金属是由常温状态开始被加热到较高温度,然后再逐渐冷却到室温。在焊接接头各点的最高加热温度不同,不同点的焊接热循环,相当于进行了一次热处理,因此必然有相应的组织和性能的变化。焊接接头包括焊缝金
属区、熔合区和热影响区,热影响区又分为过热区、正火区和部分相变区。如下图:
焊接热影响区的温度分布与状态图的关系 a)热影响区的组织分布 b)铁碳状态图 c)热循环
(1)焊缝金属区:焊接加热时,焊缝金属区的温度在掖相线以上,冷却后成为柱状晶铸态组织。
(2)熔合区:焊缝与母材交接的过渡区,也称半熔化区。冷却后熔化的金属凝固成铸态组织,未熔化的金属因加热温度过高成为粗晶,其韧性和塑性明显变差,容易产生裂纹和脆性破坏,是焊接接头的危险区域之一。
(3)热影响区:
过热区:此区的加热温度范围为固相线至1100℃,具有过热组织或晶粒显著粗大的组织。
细晶区:此区的加热温度范围为AC3以上,未达到过热温度,由于焊后空冷,相当于热处理后的正火组织。
部分相变区(不完全重结晶区):此区的加热温度范围为AC3-AC1之间。空冷时为先共析铁素体(细小)和珠光体以及未溶的粗大铁素体组织。 三、实验设备、仪器及材料用品
金相显微镜、维氏硬度计、抛光机、砂纸、低碳钢焊接接头试样 四、实验步骤
1. 取一块焊条电弧焊的低碳钢焊接接头,沿焊缝横向取样,制作成金相试样。 2. 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各小区的显微组织形态。 3. 用维氏硬度计分别测量各小区的显微硬度。 五、实验报告及要求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