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矿井瓦斯抽采达标评判细则》初稿
(四)采煤工作面预抽效果评价技术要求:
1、措施孔施工后进行反演分析,措施孔有效控制范围满足《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的要求,孔底间距达到设计要求,整个预抽区域内钻孔布置均匀,预抽评价单元内钻孔间距基本相同和预抽时间差异系数小于30%。
2、实行分单元评价,每预抽评价单元走向长度不小于60m。 3、瓦斯预抽率η≥30%。η=瓦斯抽采量/瓦斯储量。
瓦斯抽采量:计算η指标值时间段内单元煤体的抽采瓦斯量+评价单元内采取增透措施的钻孔排出瓦斯量(m)。
瓦斯储量:单元预抽钻孔控制范围内的煤体储存瓦斯量(m)。 4、残余瓦斯压力PC<0.74MPa且残余瓦斯含量WC<8 m/t以及检验钻孔施工过程中无喷孔、顶钻等其他异常现象。
5、对瓦斯涌出量主要来自于开采层的采煤工作面,评价范围内煤的可解吸瓦斯量满足表1规定。
表1 采煤工作面回采前煤的可解吸瓦斯量应达到的指标
3工作面日产量(t) 可解吸瓦斯量Wj(m/t) ≤1000 ≤8 1001~2500 ≤7 2501~4000 ≤6 4001~6000 ≤5.5 6001~8000 ≤5 8001~10000 ≤4.5 >10000 ≤4 6、对瓦斯涌出量主要来自于邻近层或围岩的采煤工作面,计算的瓦斯抽采率满足表2规定。
3
3
3
表2 采煤工作面瓦斯抽采率应达到的指标
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Q(m/min) 工作面瓦斯抽采率(%) 5≤Q<10 10≤Q<20 20≤Q<40 40≤Q<60 60≤Q ≥20 ≥40 ≥50 ≥60 ≥70 37、工作面风速不超过4m/s、回风流中瓦斯浓度低于0.8%。 8、评判测定点沿采煤工作面推进方向每间隔30~50m布置2个,分别布置在工作面距两巷各三分之一处。各测定点应布置在原始瓦斯含量较高、钻孔间距较大、预抽时间较短的位置,并尽可能远离预抽钻孔或与周围预抽钻孔保持等距离,且避开采掘巷道的排放范围和工作面的预抽超前距。在地质构造复杂区域适当增加测定点。
可解吸瓦斯量测定点,沿工作面推进方向每500m至少布置1个测试点。测定位置必须超前工作面100m以上。
四、矿井瓦斯抽采率满足表3规定时,判定矿井瓦斯抽采率达标。
表3 矿井瓦斯抽采率应达到的指标
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Q(m/min) Q<20 20≤Q<40 40≤Q<80 80≤Q<160 160≤Q<300 3矿井瓦斯抽采率(%) ≥25 ≥35 ≥45 ≥55 ≥65
五、按《煤层瓦斯含量井下直接测定方法》(GB/T23250)现场测定煤层的残余瓦斯含量,按《煤矿井下煤层瓦斯压力的直接测定方法》(AQ/T1047)现场测定煤层的残余瓦斯压力,依据现场测定的煤层残余瓦斯含量,计算现场测定的煤层可解吸瓦斯量WjWj─煤的可解吸瓦斯量,m
3
?WCY?WCC 。其中:
/t;
3
WCY─抽采瓦斯后煤层的残余瓦斯含量,m
/t;
WCC─煤在标准大气压力下的残存瓦斯含量,按下式计算。
0.1ab100?Ad?Mad1πWCC????1?0.1b1001?0.31Mad?
六、被保护层、井巷揭煤(含揭煤)区域预抽、煤巷条带区域预抽、采煤工作面区域预抽,预抽效果评价的瓦斯抽采量必须依据抽采自动计量。
七、预抽瓦斯煤层时,在煤层瓦斯预抽率达到要求后,进行区域效果检验。当评价范围内所有测点测定的煤层残余瓦斯压力或残余瓦斯含量都小于预期的防突效果达标瓦斯压力或瓦斯含量、且施工测定钻孔时没有喷孔、顶钻或时,则评判为突出煤层评价范围预抽瓦斯防突效果达标;否则,判定以超标点为圆心、半径100m范围未达标,必须补充区域防突措施。
八、突出危险煤层在采取区域防突措施,并经区域效果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采掘作业。采掘作业过程中,采用预抽煤层瓦斯措施的,采掘工作面采取循环预测,突出煤层风化带区域、保护层开采后确认保护效果有效的被保护层、厚煤层分层开采的中底区、沿空掘进已卸压区域的掘进工作面执行区域验证。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