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2020学年重庆市万州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村子里的狗终于不再叫了,却显得四周更加寂静,我甚至听到了悠远的蝉鸣声。 我终于忍不住抬起了头,母亲的沉默让我无措,我决定先求得母亲的原谅。 可母亲打断了我即将出口的话,她只是又一遍的问着我,是不是发自内心的想去城市里生活。
我愣了一下,然后深吸了一口气,坚定地对母亲说道:“是!我一直希望可以去城市里读书。”过了许久,母亲缓缓点了点头,我听见她带着很大的决心说了一个字:好。我惊讶得对上了母亲的眼睛,发现母亲深邃的眼睛里翻涌着不知名的情绪。她不再看我,转身离开了屋子。
望着母亲因承担生活的重担而日渐弯曲的腰背,我的内心一阵酸涩。我懂了母亲话中的意思,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我站起身,内心挣扎地跟了上去,房子里却早已不见了母亲的身影。我有些焦急的冲了出去,呆呆地看着坐在台阶上沐浴着阳光,相互依靠着的父母。
母亲望着家门前这一片小小的菜园,许久无语,只有紧紧锁住的眉头显示了主人的..痛苦。父亲在旁边轻声安慰着:“我知道你舍不得,住了几十年的地方,早就有了感情,要不咱不走了,也许她只是一时感兴趣呢?更何况,去了那儿如果找不到工作,怎么活呢?”母亲摇了摇头,“我们俩谁不了解她那倔脾气?我怎么会为了自己耽误了她。无论怎么辛苦,对她好的,我都会为她争取到的。只是……只是我真的放不下这儿,真的……”
在晨曦中,母亲眼里含着的泪水悄悄滑下,轻抚过她清瘦的脸颊,落在了用水泥铺成的台阶上。看着母亲颤动的双肩,我终是忍不住背过身去,任凭泪水夺眶而出…… 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个清晨,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在她的孩子面前咽下了所有痛苦和无奈,却坐在台阶上偷偷哭泣的样子…… (1)文章以“那个清晨”为题,有什么妙处?
(2)文章的主要情节按照时间顺序应该是:“我逃学了→被母亲找回来→被母亲从睡梦中叫醒→母亲问我的打算→难舍故园”请你按照文章写作的顺序重新排列,并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3)联系文段内容,回答问题。 ①请分析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村子里的狗终于不再叫了,却显得四周更加寂静,我甚至听到了悠远的蝉鸣声。
5
②请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母亲望着家门前这一片小小的菜园,许久无语,只有紧紧锁住的眉头显示了主人的痛苦。 .. (4)“我懂了母亲话中的意思,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请联系全文,说说“我”为什么高兴不起来?
(5)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
12.(20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理性比煽情重要
①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26日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由于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病毒HIV.这一消息迅速激起轩然大波,震动了中国和世界。
②到26日晚,中国和世界多个国家的科学家陆续发声,对贺建奎所做的实验进行过责,或者表达保留意见。他们的理由大体可以总结为:一,艾滋病的防范已有多种成熟办法,而这次基因修改使两个孩子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二,这次实验使人类面临风险,因为被修改的基因将通过两个孩子最终融入人类的基因池。三,这次实验粗暴突破了科学应有的伦理程序,在程序上无法接受。
③全球范围的科学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做出近乎一致的反应,当然不是偶然的。作为一家媒体的编辑部,我们的基因学知识虽很有限,但这个领域的每一个行为都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类社会的风险,而不应将小团体的利益置于全人类的安全利益之上,这个伦理我们所有人都看得懂,而贺建奎的行为显然有悖这一伦理。
④就像反对这一实验的科学家们所指出的,贺修改的是两个正常胚胎的基因,那两个孩子在出生前并没有面临必然得上艾滋病的风险,他的实验不是为了挽救这两个孩子生命而采取的最后手段,而是为了自己的“科学成就”。他没有首先在科学家共同认可的平台上探讨自己的实验,而是直接向大众媒体发布消息,我们有理由认为他更看重出名,追求轰动效应。
⑤贺建奎实验所经过的所谓伦理审查敷衍潦草,与该实验实际对应的伦理风险极不相称。这样的实验显然不是实施基因编辑的医院和胎儿父母同意就能作为伦理过关依据的。这件事迅速引起的震动范围足以证明,它涉及的是最高级别的伦理风险。
⑥令人惊讶的是,贺作为一名大学副教授,对自己究竟在做什么,似乎缺乏基本的概念。贺最后是以“世界第一”的豪迈之情对大众媒体做出宣布的,很像是他完全没有想过自己有
6
可能闯了祸。
⑦我们的问题是,一位大学副教授对科学伦理应该是这样认知的吗?这样的科学家是个别的,还是有很多呢?我们对科学研究的伦理控制是在真的发挥作用,还是形同虚设呢?
⑧世界上的基因专家有很多,中国这方面的研究总的来说也比较先进。绝大部分相关研究受到严格的伦理制约,但少数人如果想沽名钓誉,又敢于冒险的话,就更容易给小聪明找到用武之地。
⑨中国要加强科学研究的立法,也要通过贺建奎事件开展一次深入的大讨论,让所有科研领域经历一次伦理道德的洗礼。
⑩我们欣慰地看到,122名中国科学家26日迅速联名对贺建奎的行为表达反对。我们愿意相信他们更代表了中国科学家集体伦理意识的水平。
?在26日晚本报截稿前,贺建奎通过视频回应质疑,表示历史将会证实伦理站在他的这一边。他说,“请您在听到指责声音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很多沉默的家庭,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孩子饱受遗传疾病的痛苦。”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煽情的表述,而基因学面临的伦理问题要比他的这一表述沉重、深刻得多。他并没有能够回应科学界的广泛担忧。他应该诚恳、冷静地对照那些有水平和能力做同样事情但没有做的科学家们,给出自己这一所谓“突破”的伦理依据。
(选自2019﹣11﹣27《环球时报》社评)
【链接材料1】
原卫生部在2003年7月颁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明确规定“禁止以生殖为目的对人类配子、合子和胚胎进行基因操作”。
2003年12月,由中国科技部和原卫生部制定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明确规定可以以研究为目的对人体胚胎实施基因编辑和修饰,但必须遵守14天法则。
(摘自2019.11.27法制网)
【链接材料2】
大家想把基因编辑临床化,但这不是还没有临床化嘛。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这项技术还不成熟,技术性地说,是两项指标还没达到理想的状态,那就是“嵌合率”和“脱靶率”。 什么叫“嵌合率”呢?无论我们在受精卵中编辑基因,还是在已经出生的个体中编辑基因,这种编辑都不是100%有效的,它们身上无数细胞中都只有一部分是得到基因编辑的,被编辑的细胞占全身所有细胞的比例就是“嵌合率”,就目前而言只有极少数基因的编辑能达到满足临床要求的嵌合率。
而“脱靶率”的意思,就是我们的目标是编辑这个基因,但实际上基因编辑工具可能不够精确,导致另一个我们不想动的基因被修改了,这种可能性就是“脱靶率”。脱靶率的尴尬之处在于,脱靶理论上有可能造成诸如癌症等很严重的副作用,但我们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工具来准确评估脱靶率,这样一来许多基因治疗的安全性也就不得而知了。
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