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练)(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练)(含解析)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5 12:26:02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下载使用!

(2)两首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陆诗:塑造了一位年老仍坚持苦学,并且读书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士人形象。

从诗歌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虽年老但仍坚持读书,但从第二句“本意在元元”可知,他读书为民的心志。

王诗:寂寞清贫但又喜好读书的知识分子形象。从诗歌的前两句可以看出,诗人是寂寞的,

生活又是清贫的;但最后一句则可以看出诗人又是喜好读书的。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的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是什

么样的形象,注意结合诗句从人物的言行等分析,第一首可根据“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概括“年老仍坚持苦学,并且读书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士人形象”;第二首根据诗中的“无花无酒”“兴味萧然”“读书灯”概括“寂寞清贫但又喜好读书的知识分子形象”。

点睛:此题考核欣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

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

6、【 2018届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预测卷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发潭州①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楮公②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注】①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准备北归洛阳,终因时局动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只得以舟为家,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发潭州》一诗,是诗人在大历四年春离开潭州赴衡州时所作,②褚公:初唐褚遂良,因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为潭州都督。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羁旅愁思,飘泊无定(辗转流徙、沦落天)②怀才不遇、孤寂寥落:③忧国忧民、

沉郁悲愤。

【解析】此题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作者夜里在长沙痛饮沉醉而眠,拂晓就伴着湘江两岸的

明媚春色远行。

13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下载使用!

(2)请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这首诗颔联进行赏析。

【答案】①第二联运用拟人、情景交融手法,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渲染一种十分悲

凉冷清的气飘。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若岸花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有着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

具体分析。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颔联表现手法:借物抒情(拟人)、渲染(烘托)。第二联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渲染一种十分悲凉冷清的气飘。

点睛: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

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实练高考

1、【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下载使用!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B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应结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B项“即使卓越

如苏轼兄弟,也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之前,考生应先明确典故的类型以及诗人运用典故的目的。典故一般

分为两大类,一为国家,一为个人。运用前者,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运用后者,多为仰慕前人,感怀自己,或者抒发同病之悲等。故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关注典故的内容,本题中的典故是“李揆因担心被扣留而否认是‘大唐第一人’”,而苏辙出使契丹与李揆之行相同,故苏轼有与李揆一样的担忧。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

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不但要关注首联,还应关注全篇。诗歌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

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互相关心。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小儿女之态。

2、【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15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下载使用!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

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

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该题可以形成三个步骤:一、找出描绘性句子,判断哪是叙述,哪是写景,从

诗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二、细读,从哪些修饰语看出它是在描绘,如形容词、修辞手法。三、再看哪些地方可以进行补充。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日落断桥人独立”为叙述,“水涵幽树鸟相依”为写景,答题时应用概括性词语总述,从“幽”“人独立”“鸟相依”可以判断为“宁静”,其次再联系诗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画面。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答案】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

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

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心境,即分析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

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三是注释暗示信息。该题中关注第二方面,从句中“心无累”“世有机”入手分析。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

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

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鉴赏时不仅要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且要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

16

【注】

,秋风斜月钓舟归。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下载使用! (2)两首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陆诗:塑造了一位年老仍坚持苦学,并且读书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士人形象。从诗歌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虽年老但仍坚持读书,但从第二句“本意在元元”可知,他读书为民的心志。 王诗:寂寞清贫但又喜好读书的知识分子形象。从诗歌的前两句可以看出,诗人是寂寞的,生活又是清贫的;但最后一句则可以看出诗人又是喜好读书的。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的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注意结合诗句从人物的言行等分析,第一首可根据“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概括“年老仍坚持苦学,并且读书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士人形象”;第二首根据诗中的“无花无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