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矿井灾害预防处理计划
三、严格管理易燃物品。
第四节 预防水灾事故的措施
一、地面水预防措施
1、在煤场西部、南部修筑水沟渠将降雨排走,修筑疏水沟时,必须避开煤层和含水层露头、地表裂缝,以防地表水渗入井下。
2、在雨汛期到来之前,加强防汛工作,对地面防水工程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处理。
3、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到地面和山上认真调查,若确实查明有水漏失情况,并对矿井安全构成威胁,可在矿区水流漏失地段用粘土,料石或水泥修筑人工河床。
二、井下水害预防措施
1、做好矿井地质和水文观测工作,查明井下水源,调查了解清楚矿区老窑分布、积水情况、必须做到资料建档,心中有数,时刻防范。
2、井下所有开拓、掘进巷道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做好探水记录,严格按照规程要求探放水。
3、探水的起点到可疑水源的距离要根据水文地质资料的可靠程度与积水区水的压力,积水量的大小,矿体厚度和硬度以及抗拉强度可知,掘进工作面前方应始终保持有大于20米的防水保护煤柱。
8
4、将探明水源的水有计划地疏放出来,从而彻底消除采掘过程中发生突然涌水的可能性。
三、必须了解和掌握好透水前的预兆。
1、挂红:水中含有Fe2O3,在水压的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时,附着在裂隙表面,出现暗红色锈。
2、挂汗:水在水压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在煤(岩)壁上凝结水珠,此时巷道接近积水区。
3、煤壁变冷:工作面接近大量积水时,气温骤冷、煤壁发凉,工作面就有阴冷的感觉。
4、出现雾气:巷道温度较高时,积水渗出煤壁后引起水分蒸发而形成雾气。
5、水叫:积水区内的高压积水向裂缝挤压与煤壁发生摩擦而发出嘶嘶的叫声,此时已接近积水区。
6、顶板淋水加大。 7、顶板来压,底板鼓起。
8、由积水区流出的水,水色发浑有臭味(H2S)。老空水含氧化铁变成红色,酸度大,水味发涩;断层水质、黄色,水无涩味而发甜;溶洞水大多在石灰岩中遇到水呈黄色或灰色,有时带有臭味,有时也挂红。
9、工作面有害气体浓度明显升高,积水区向外散发沼气、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10、裂缝出现渗水,如果出水清净,则离水源尚远,若出
9
水浑浊,则离积水区水源较近。
第五节 预防冒顶事故的措施
一、严格按照标准支护
1、本矿掘进送巷支护方式为锚杆锚索支护。
2、回采工作面采用悬移支架与金属网支护,要掌握好悬移支架的柱腿倾角,严防倒架冒顶。
二、每日认真观察顶板
井下所有人员必须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顶板、帮的变化,若发现异常情况必须及时处理或报告,防止事故发生。
三、几种正确的观察顶板方法 1、木楔法
用一小木楔打入顶板裂缝中,若经过一段时间,木楔自动脱落或已松动时,即说明顶板有变化,可能有冒落危险。
2、标记法
用黄泥、油漆、水泥涂抹岩石缝隙中作为标记,以观察裂缝有无增大以了解顶板岩石变化情况。
3、听音判断法
用一手锤或钢钎敲打顶板,同时用另一只手的指尖顶住顶板岩石,当敲击岩石时,指尖感到松动,说明顶板状况不太好。
四、掌握顶板岩石的变化情况,加强对顶帮松动岩石的检
10
查与处理,在采面和附近巷道爆破后,应按照规定对采煤顶帮的岩石做细致的检查,橇去易冒落的松动岩石,做到先检查后作业。
五、结合井下实际情况认真编制好采矿设计和采掘作业规程,并在生产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
巷道布臵尽量避开应力集中区,不要在三面采空区包围下采煤。
六、加强管理,严格工程质量,坚持正规循环作业,加强工作面的支护,选择合理支护形式,坚决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和作业规程。
七、了解掌握冒顶、片帮前的预兆知识
1、当采区工作面发生闷雷声时,说明顶板发生离层和断层,预示着工作面顶板压力增加。
2、工作面顶板下沉量有时会突然增加,若持续出现这种现象,予示将要发生大冒顶事故。
3、破碎顶板处连续掉碴,岩粉下落飞扬时,若完整顶板有顶煤时,煤和顶板离层脱落,这种现象预示顶板大面积来压。
4、采煤工作面沼气涌出量突然增大,顶板将会来压。 5、在大冒顶前,煤帮受压增加,往往使煤质变松,煤壁片帮增多,用电钻钻孔时感到省力。
6、使用单体液压支柱的工作面,在大冒顶前,由于顶板急速下沉,液压支柱下沉,安全阀漏液。
11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