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蜡染艺术校园传承的实践报告-精品
总之,在蜡染绘画创作课的辅导中,根据丹寨的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往本民族民间文化学习,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更热爱本民族,也发挥学生自主的能动性、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这一过程的努力,达到民族地区学生审美意识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
三、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来艰辛曲折的努力与付出,学生蜡染工艺班,为校园增色不少,成为学校探索民族教育的一大亮点。经过严格有序的训练,蜡染特长教育绽放异彩,不但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而且主动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用少数民族独特的艺术方式展示了时代新貌。蜡染班学生在第十届、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书画竞赛中再获州级奖9人次、省级奖7人次;另外,7人获国家级奖,受到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的表彰。
《丹寨民族高级中学探索西部民族特长教育调查报告》在2005年荣获县、州、省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我校被评为贵州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2011年蜡染班学生的《蜡染绘画作品系列》在贵州省中小学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中荣获佳绩,学校荣获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教学成果奖。 2001年以来,共有百余名特长班学生考取四川美术学院、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省内外院校深造;为丹寨培育和开发以苗族文化和苗族风土人情为特色的旅游市场作了人才储备;进入社会就业和创业的有20余人,因为有了一技之长,他们成为激活农村经济的一支生力军。如蜡染工艺班的杨春池、韦金莲、王祖霞等,与民间艺人杨芳共同创办了“扬武乡苗族蜡染手工技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在2006年多彩贵州“两赛一会”活动中荣获县级一等奖,州级二等奖,省级优秀奖。
我们凭借富有特色的地域民族资源优势,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引入课堂,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开发,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不仅为学生自主发展、就业谋生提供教育平台,还能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并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学校教育背离少数民族多元文化背景和脱离民族学生生活实际的状况。
四、结语
就我校开办民族蜡染特长班而言,十余年来,我们欣喜的发现,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特长得到培养,走出大山有了希望。在今天的丹寨民中,民族蜡染画交织成一道亮丽的风景。事实证明,将苗家蜡染艺术引入课堂,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奏响活泼多彩的校园生命乐章,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的办一所普通高中,而是在一个微
观的具体的领域,实践中国民族教育走出大山、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进程。
诚然,因社会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的不够,保护资金难以筹措,特长班开设存在着经费严重不足,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仍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故此建议:
1.加大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民族文化传承和重要性。
2.加快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如有必要可立法保护。 3.适当的财政投入,募资并资助少数民族重要文化形式的抢救,并唤起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爱、尊重与保护。
:
[1]安正康,蒋志伊,于信之.贵州省少数民族民间美术[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2]马正荣.贵州蜡染[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