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之精心预设 精彩生成
较合算?
(同学们七最八舌地说开了,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 生1:我们认为选乙旅行社较合算.我们试算了当增加1人时, 甲旅行社:80%(21?1)?17.6 乙旅行社:70%(3?21?1)?17.5 17.6?17.5 所以,选乙旅行社较合算.
生2:我也选乙旅行社,但我认为试增加1人不放心,我一共试了20人,得到这个结论.
师:以上两个小组说得都很好.试了一些特殊情况,猜想到选乙旅行社合算,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特别在小范围很效.但当人数增加为200个时,情况是否还是这样吗?同学们还有其他看法吗?(数学学科的推理需要严谨.特殊情况下的猜想,还应该有严密的证明、说理过程.若用传统的“请同学们证明”,可能出现无从说起的局面.而“增加更多的人”的提问方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学生沉默了一会儿,有人打破了僵局)
生3:我也选乙旅行社,但我一个也没试.我认为增加的全是学生,而学生在甲旅行社打8折,乙旅行社打7折.因此,我认为选乙旅行社一定没错.
(一片哗然。对呀!就是!我怎么没想到)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XX同学的发言有说服力吗? 生:有说服力.比前面两个同学的发言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师:其他条件不变,选甲旅行社合算,学生人数应有什么变化?(这是学生“应发而未发”,“无疑有疑”之处.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绝大部分学生很快就有反应.)
生:学生人数小于21名时,选甲旅行社合算.
师:老师人数变为2人,打折情况不变,又如何呢?(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补充适合的开放性问题,有一定的探索价值.)
(同学们拉着老师一起讨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过了几分钟.)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见解,好吗?
生A:我通过方程先算出两家旅行社实际收费一样的情况,再讨论其余情况.
5
生B:我利用第1题的结论.
因为,当甲旅行社、乙旅行社价格一样,老师人数/学生人数=3/21=1/7时,得到2/学生人数=1/7.
所以,当学生人数为14名时两家收费一样.剩下的两个问题与前面同学的思路一样.(这种少见的解法,来得太突然,令刘老师感到了压力,一时失去正常的方向.两秒的思考,让刘老师选择正视它.)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很好!很新颖!是否正确,老师需要同学们的帮助,共同探讨(面带微笑)感谢你向传统挑战,向老师挑战.同学们还有其他想法吗?
(教室里一片肃静.学生眼里充满了新奇、困惑、佩服……) 生C:老师,我还有其他解法(如平地一声雷). 解:设学生人数为x人,单位为“1”;
如选甲旅行社,即80%x?70%(x?2),则x?14;
如选甲、乙旅行社一样,即80%x?70%(x?2),则x?14; 如选乙旅行社,即80%x?70%(x?2),则x?14.
(又一次面临挑战.七年级学生不等式还没接触,不等式的解法需要讲吗?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是用不等式的方法.是正确的,我们已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其原理是保持天平的原始状态(平衡);解不等式仍是保持天平的原始状态(不平衡).这是我们以后要专题研究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研究、探讨.
(一节课时间很快过去,原有的教学计划没有完成,安排在课后继续讨论.) 师:因为时间关系,今天课堂上的讨论只能到此.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讨论关于同学B提出的比例式是否成立?然后分小组互相编出类似今天探讨的例题的应用题,每人编两个,并自选两题完成.(课后刘老师与同学们共同讨论出:设学生人数为x人,老师人数为y人.有80%x?70%(x?y),思考:精彩妙在“意外”
教学目标是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牢固的目
x1?比例式成立.) y7 6
标意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检验行为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时,目标需要开放地吸纳弹性灵活的因素,接收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时就要合理的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让目标随着生成而产生超越预设的效果。
直至今日,仍有许多教师以“教案”为本,照本宣科。我们无法否认他们在课前对教材研究所付出的艰辛,也许他们曾为了一个环节是否合理而冥思苦想多日;为了一个提问使学生能否顺利回答而绞尽脑汁。但就是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对教学中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于是就无法放开自己,常常被教案这只“无形的手”所牵扯,始终挣脱不了它的束缚。实际上,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已大大增多。教师应该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及时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使师生积极互动,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造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教学境界。
刘老师这堂课就遇到了两次挑战。在多年的教学中,从未有人提起可否用比例的方式解此题,突如其来的回答,让在座的听课老师都为刘老师捏了一把汗,也令刘老师失去正常的冷静与思考。可庆幸的是刘老师的“露拙”,令学生第二次挑战再次发起。回忆当时的情境,若刘老师为维护所谓的“权威”,固执的驳回了第一名学生的发言,告诉他们用方程就行了,将会扼杀多少学生的积极性,后面还会有第二位学生大胆的发言吗?会有课后积极讨论比例式是否成立的情景吗?会有学生告诉刘老师,他们喜欢这样平等、融洽的课堂吗?虽然当时刘老师有点尴尬,但能以诚相待,适当“露拙”,换来的是同学们更积极的讨论与和谐的创新气氛。这样的课堂,是思想与思想碰撞,心灵与心灵交织,情感与情感共鸣,一堂课下来,师生都有说不完的收获,诉不完的喜悦。
7
三、学生,因精心预设和精彩生成而成长
当然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但要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必须作精心的预设。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新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生命状态的数学学习是生成的数学学习,它不该根据预设教案按部就班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数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课堂上,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用自己的独特方法去认识体验所学知识,同时还伴随着许多意外的发现。
让我们企盼每个教师都能更快的融入课程改革,让我们在继承传统的预设教案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防止浮躁,避免因追求新潮而丢掉根本,在连基本的预设教案尚且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又去全盘照搬动态生成,或者放弃自己本身已具备预设教案的良好条件,以动态生成取而代之,都有可能欲速则不达。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2.《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顾继玲、章飞主编) 3.《新课程怎样教2》(吴效锋主编)
4.《教师怎样进行写反思与写案例和论文》(潘海燕 何晶主编) 5.《注重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张丽晨主编)
6.《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吕世虎主编)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