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0.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20年最新,(包括唐诗三首《石壕吏》和三个综合性学习))
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2.识记字音。 溯洄(sù huí) 道阻且跻(jī) ...水中坻(chí) 水中沚(zhǐ) ..
3.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并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为什么《蒹葭》读起来这么美?(小组讨论)
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 (1)韵脚
苍、霜、方、长、央 萋、晞、跻、坻 已、涘、沚 (2)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
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品味诗歌意境
古人云:“诗缘情而绮靡。”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
明确:(1)思念向往。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2)执着、坚贞不渝。(提示:诗人追寻伊人的道路一帆风顺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着、坚贞不渝。(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提示:诗人寻觅伊人寻觅了多长时间?他寻到了没有?)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寻觅时间之长。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啊。
目标导学三:感知形象,深入解读主题
1.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象的?诗中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觉得她就是如此的形象呢?
明确: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蒹葭的修长柔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这种美尽管没有直接描写,却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其实,不单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诗人的面貌、身份同样是模糊的,还有,他究竟是怎样追求的?运用了什么手段?走了多少路程?诗中都没有交代,只是反复吟唱“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这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距离美再次体现了《蒹葭》的含蓄朦胧的特点。
2.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
《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这么优美的诗篇,是百读不厌的,让我们再朗读一回吧。男女生分部分朗读。
三、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1.声情并茂地朗诵古诗,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能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激发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培养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提高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一、导入新课
播放背景音乐:古筝乐曲《一剪梅》。
师: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春天我们会吟诵:春眠不觉晓, 生:处处闻啼鸟;
师:夏天我们会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秋天我们会吟诵:晴空一鹤排云上, 生:便引诗情到碧霄;
师:冬天我们会吟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热热身,其实也是对古诗的又一次巩固与积累。)
师:这一首首古诗就如同这一曲美妙动听的古筝乐曲,让人沉醉流连,让人乐而忘返。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这美妙的乐曲一起到古诗苑中漫步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门别类辑古诗
1.色彩。自然界的颜色多种多样,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加美丽。现在我们就来填一填古诗词中的颜色名称。
明确: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②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植物。下面诗句中含有植物的名称,我们来填一填古诗中的植物名。 明确: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③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动物。很多同学家里一定养过小动物吧,小动物多么可爱,在古人的诗句中那些动物更是活灵活现。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诗句中写的是哪些动物?
明确: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地名。南京、开封、洛阳都是大家熟悉的地名,古诗词中也会出现地名。我们来看一看下面一些含有地名的诗词。
明确: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目标导学二:诗情画意品古诗 为诗配画
1.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画:(宋)马远《梅石溪凫图》
解说词:生于悬崖的梅树倒悬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鸭嬉戏,处处都洋溢着春日活跃的生机。
2.词: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画:(现代)王成喜《铁骨生春》
解说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画家以铁干、春蕾隐喻性地歌颂了红梅傲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3.诗:(清)郑板桥《题竹图》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画:(清)郑板桥《竹图》
解说词:画幅上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而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襟,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目标导学三:声情并茂诵古诗
师:诗词最突出的特点除了追求意境的图画美之外,还特别注重节奏和韵律,具有音乐的美感。《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可以看出在早期,诗、歌与乐、舞其实是合为一体的。
欣赏歌曲《月满西楼》 欣赏歌曲《思君》片段 跟唱苏轼的《水调歌头》 目标导学四:满腹诗书用古诗
师:前面我们提到,在早期,诗、歌与乐、舞本是合为一体的。而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到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才独立成体。下面我们欣赏一首现代流行歌曲,请谈谈你由这首歌的歌词想到了什么。
欣赏歌曲《烟花三月》:
烟花三月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