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社会变革
2009届高考历史考点专项教学案(考点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社会变革)
作者:不详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01日 点击数: 755
【考点要求】
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过程;准确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相互作用;正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及其历史作用。
【整体概括】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私田的发展,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在争霸和兼并战争过程中,大国为了发展国力而纷纷进行改革和变法。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各诸侯国确立起来。其中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知识归纳】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铁农具、牛耕的出现与推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水利事业发展——中原普遍用桔槔灌溉、战国秦修都江堰、郑国渠; (注意《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
2、手工业: (1)发明铸铁柔化技术,世界领先; (2)春秋青铜工艺出现金银错技术;春秋莲鹤方壶精美 (3)战国漆工艺出现夹纻技术;(河姆渡出现用漆)
(4)用曲造酒;
(5)战国齐国专著《考工记》是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3、商业和城市:
各地土特产品成为商品;中原市场形成;诸侯都城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生产关系的变革:由公田到私田---奴隶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1、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私田增多; 春秋各国变法,实行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 2、内容:剥削方式产生变化——封建剥削方式产生;
土地所有制变化——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即公田转化为私田 3、影响: 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推动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使封建制确立。 (二)改革和变法:
1、春秋:齐国管仲“相地衰征”、鲁国初税亩→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转向私有
-------“相地而衰征”及“初税亩”的实质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初税亩标志井田制的瓦解)
2、战国:
(1)原因:(变法的必然性)
经济: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政治: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国君: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异常激烈,许多诸侯迫切希望通过改革增强国力。
(2)重要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3)结 果:变法先后进行了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 (4)商鞅变法:
背景——①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这是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各国为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努力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如战国初期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这是变法运动的社会条件。
③秦孝公即位后,痛感秦国力量、地位的卑微(“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发奋图强,下令求贤,决心变法。这是导致变法运动的直接原因。
内容:
政治上:明法令,实行什伍连坐法(体现以法治国,严刑峻法);按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重农抑商,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文化上:燔诗书(体现文化专制)
步骤——第一步重点发展生产,奖励军功,控制百姓;
第二步废分封、废井田,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彻底改造旧制度。 结果——较为彻底地废除了奴隶制度,确立了封建制;
成因——①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秦国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纷纷要求改革,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商鞅敢于革新,且变法措施行之有效; ③为增强国力进行兼并战争,秦孝公支持变法。
性质——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
影响——①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秦国逐渐强盛起来,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③法家思想成为秦国统治思想;
④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有消极影响。 启示——改革和变法是不会一帆风顺的,但代表进步势力的新事物最终总会战胜旧事物。
★商鞅变法虽然遭到奴隶主贵族等旧势力的反对,商鞅后来也被“车裂”而死,但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秦国从此走上了强盛,所以“商君虽死,其法不败”,变法的法令在秦国得以保留了下来。
【知识拓展】
1、运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辨证关系,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化。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说明其内在联系
⑴变化:
①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并出现独立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②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所取代,以分封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被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取代。
③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就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才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派别,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④民族关系方面:“华夷”现象削弱,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融和。
⑵内在联系: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