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微生物学课程习题(下)

微生物学课程习题(下)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5 11:18:16

5.互生:是指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可分可合,合比分好”的松散的相互关系。

6.共生:两种微生物紧密生活在一起,彼此依赖,相互为对方创造有利条件,有的达到了难以分离的程度。生理上相互分工,组织上形成了新的结构,彼此分离各自就不能很好地生活。

7.竞争:一种微生物生命活动中,通过产生某些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能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毒害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现象。

8.寄生:一种生物能侵入另一种生物体内吸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后者造成损害或死亡的现象叫寄生。前者称寄生物,后者称寄主(宿主)。

9.硝化作用:微生物将NH3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整个过程由两类细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NH3被氧化为亚硝酸盐,靠亚硝酸细菌完成,第二阶段是亚硝酸盐被氧化为硝酸盐,靠硝酸盐细菌完成。

反硝化作用:微生物将NO3还原成气态氮的过程。即硝酸盐的异化还原。

10. BOD:生化需氧量,或称生物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指在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单位为mg/L。

11.COD: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指在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单位为mg/L。

12. TOD:总需氧量,指污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在高温下燃烧变成稳定氧化物时所需的氧量。

13.DO:溶氧量,指溶于水体中的分子态氧,是评价水质优劣的重要指标。 14.氨化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物产生氨的过程称为氨化作用。 15.固氮作用:分子态氮被还原成氨和其他氮化物的过程称为固氮作用。

16. 氮循环由4种氮化合物的转化反应所组成,包括固氮、氢化(脱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及硝酸盐还原。它们大多实际上是氧化还原反应。

17. 大肠菌群:是指一大群37℃培养24~48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氧及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包括埃希氏菌属、柠檬酸杆菌属、肠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等。

18.菌落总数:是指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如培养基成分、培养温度和时间、PH值、需氧性等),所取1ml(g)检样中所含菌落的总数。主要作为判定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 二.是非题

1.土壤、水域和空气都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 ( × )

2.真菌与藻类,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都是属于微生物与微生物共生。 ( × ) 3.光合细菌(PSB)的颜色取决于辅助色素。 ( √ ) 4.条件致病对人体或动物体一定具有致病性。( × )

5.地衣是菌藻共生或菌菌共生的典型例子,冬虫夏草是真菌寄生于昆虫而形成的一种名贵中药。( √ ) 6.民间制作的泡菜就是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对其他腐败菌产生的拮抗作用才保证泡菜的风味、质量和良好的保藏性能。( √ )

7.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是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者。( × ) 8.湖水的“水华”或海水中的“赤潮”是由于水体中可溶性磷酸盐的浓度过高,造成水体的营养富集,藻类大量繁殖而出现的一种大面积环境污染现象。( √ )

9.在各种污水处理方法中,最根本、有效和简便的方法就是利用微生物的处理法。( √ ) 三.填空题

1.碳素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是构成有机体最重要的元素成分。氮素是核酸及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是构成生物体的必需元素。

2. 人体在健康的情况下与外界隔绝的组织和血液是不含菌的,而身体的皮肤、粘膜以及一切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腔、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中存在有许多正常的菌群。 3. 在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多的是细菌,种类最多的是放线菌。

4.能在高温、低温、高酸、高压等极端环境中正常生长繁殖的极端微生物有嗜热菌、嗜冷菌、嗜酸菌、嗜碱菌、嗜盐菌、嗜压菌和抗辐射菌。

5.地衣是由菌藻共生或菌菌共生的最典型例子,好氧性自生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生活在一起是互生关系。

6.磷循环包括可溶性无机磷同化、不溶性磷溶解及有机磷的矿化等。

7.能量流的特点: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单向传递和能量贮存逐渐减少,构成能量金字塔。 8.在自然界引起元素硫和无机硫化物氧化的真细菌主要有:硫化细菌、丝状硫细菌和 绿色及紫色硫细菌。 四、问答题

1. 试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微生物是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②微生物是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成员;③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④微生物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者;⑤微生物在地球生物演化中的作用。 2. 为什么说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

由于土壤具备了微生物生长繁殖及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诸多条件,所以成为了微生物生活最适宜的环境。可以说,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

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是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土壤微生物是其他自然环境(如空气和水)中微生物的主要来源,主要种类有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类群。 3. 饮用水的微生物指标有哪些?如何检测?

我国卫生部门规定的饮用水标准是:1ml自来水中的细菌总数不可超过100个(37℃,培养24h);而1000ml自来水中的大肠菌群数则不能超过3个(37℃,培养48h),即大肠菌群值不得小于333 ml。

菌落总数测定及大肠菌群数测定的程序:

菌落总数测定程序

4. 简述艾姆斯试验法(Amestest)的原理。

利用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在致突变物的作用下发生回复突变的性能,来检测物质的致突变性。一般采用纸片点试法和平皿掺入法监测环境污染物的致突

变性。当培养基中含有微量组氨酸时,倾注过量菌液的平板上形成一层微小的菌落,但当受到致突变物作用时,缺陷型菌株回复为野生型菌株,这时在培养基上长出明显的菌落。

第八章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

一.是非题

1.具有相同G+C含量的生物表明它们之间一定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 × ) 2.G+C含量的比较主要用于分类中否定。( √ )

3.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 √ ) 4.目前种是生物分类中最小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 √ ) 二.填空

1.不同生物的rRNA序列测定的方法有寡核苷酸编目分析法和全序列分析法两类,目前主要用后者。

2. 1978年,Woese等提出新的生物分类概念,根据16SrRNA的碱基序列将生物清晰地划分为三原界,即真细菌界、古细菌界和真核生物界 。 3. 目前人类记载过的微生物有15万~20万种。

4. 细菌的分类单元分为七个基本的分类等级,由上而下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5.生物分类的传统指标为形态学特征、生理特征和生态学特征。

6.形态学特征始终被用作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其主要原因为易于观察和比较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7.分类学的内容包括分类、命名和鉴定三部分,目前进行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参考书目是《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

8.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特征包括基因型特征和表型特征,其中基因型特征对鉴定微生物的系统发育有决定性作用,而表型特征可作为判断亲缘关系的参考而且对以实用为目的的分类鉴定仍有重要价值。

9.比较DNA碱基组成和进行核酸分子杂交是目前通过直接比较基因组进行生物分类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10.20世纪70年代以前,生物类群间的亲缘关系主要是根据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行为习性等表型特征以及少量的化石资料来判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三.名词解释

搜索更多关于: 微生物学课程习题(下)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5.互生:是指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可分可合,合比分好”的松散的相互关系。 6.共生:两种微生物紧密生活在一起,彼此依赖,相互为对方创造有利条件,有的达到了难以分离的程度。生理上相互分工,组织上形成了新的结构,彼此分离各自就不能很好地生活。 7.竞争:一种微生物生命活动中,通过产生某些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能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毒害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现象。 8.寄生:一种生物能侵入另一种生物体内吸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后者造成损害或死亡的现象叫寄生。前者称寄生物,后者称寄主(宿主)。 9.硝化作用:微生物将NH3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整个过程由两类细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