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一上语文课文朗读方法
一上语文课文朗读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生不愿开口读,老师布置的朗读任务不能完成;有些学生朗读时是“小和尚念经”,不能入情入境;个别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仍读不通顺。如何在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指导,提高朗读的实效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学段朗读教学的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认为“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朗读教学的规范,也是低年级朗读教学有效指导的三部曲。
一、指导用普通话正确地读
——“磨刀不误砍柴功” 用普通话正确地读,是学生朗读课文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低要求。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更是低年级朗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怎样才算读得正确呢?朱熹在《训学斋规》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这“一要五不可”正是读得正确的最好的注释。在教学中我把朱熹的“一要五不可”稍作改动,变成“一要四不可”,即读书时“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并把这“一要四不可”作为正确朗读课文的基本规范,要求学生人人熟记于心,用来评价自己和同学读得正确与否的标准。
要求明确了,学生对自己读得怎么样就胸有成竹。课堂上,我常让学生带着这标准当小评委、当小老师去互检互评,孩子们个个兴致盎然,检得特别认真,读得特别专心,学习的效果自然好。
要做到“四不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绝非易事,必须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四不可”更是对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培养与专心致志的学习意志力的培养。但是,要有效地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还必须过好“两道关”: 1.过好“汉语拼音关” 。由于受方言音的影响,我们南方的孩子往往n、l不分,有些孩子的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发不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拼音教学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花大气力突破难点,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过好拼音关。对于一些发音有缺陷一时又难以纠正的孩子,不要在课堂上太刻意去纠正,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受伤害,最好在课外单独给予辅导,坚持天天练,慢慢改,稍有不慎这些孩子以后就不敢读得“字字响亮”了。 2.把好“识字学词关” 在识字教学时,我们要做到“字不离词”,要指导学生区分单字词、双字词、多字字词以及一些短语,逐步建立词语的概念。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在词语教学的环节,我们一定要指导每一个学生正确地理解词义,并正确熟练地读好词语,读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充分感受每个词语的节奏美和音韵美,为流利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二、指导流利地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流利,顾名思义,就是说话读文章像小溪流水一样通畅无阻,叮咚悦耳。读得流利,正确是基础,对则通,通则顺,顺则流利,这是一个反复练习提高的过程。“读得流利”其实就是强调要让学生“多读”、“熟读”,这样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篇课文有的学生读几遍就能流利地朗读下来,但总有那么一些学生尽管反复练习,总读不流利,读起来往往拖腔,一字一顿,常回读,破词破句。
1.指导读通句子 在正确朗读词语的基础上,我们得指导学生反复读好难读的句子,在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时,凡读得不正确、不流畅的句子,绝不放过,要让读的学生再读,一直读到读得合乎要求为止。一些难读的长句子,可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用“/”画出停顿,通过教师领读,让全班反复读,真正做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训练视读广度 由词到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打好了朗读的基础,但是有些学生还是读得疙疙瘩瘩,不流畅。在实践中,我仔细观察学生的朗读,发现那些读得不流利的学生是视读广度(心理学把读者一瞥之间所看见到字数称为视读广度)的差异造成的。一般孩子的视读广度最多可为4-5个字,最少还不到1个字。于是,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儿歌、韵文和改变文本的呈现方式等训练学生的视读广度。 改变文本的呈现方式。有些课文的段落、长句子比较难读,我就根据文本的内容,把它改成字数基本接近学生视读广度的诗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3.训练“看”先于“读” 训练学生视读广度的同时,在平时的朗读过程中我指导鼓励每一个学生朗读课文时做到“眼比嘴快”,就是做到“看”先于“读”,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嘴巴读前一个词或短语时,眼睛要看后一个词或短语,嘴巴在读前一行最后一个词或短语时,眼睛要看下一行第一个词或短语。学生在朗读时,教师要注意观察,目光游离于书外的学生,就是读得不流利,就是没做到“眼比嘴快”的学生,及时提醒。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大有裨益。
三、指导有感情地读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读得有感情是对朗读教学的最高目标,但低年级的孩子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较低,所以在有感情朗读指导的过程中,有必要进行一些朗读技法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1.范读引领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老师的范读是指导其有感情朗读的最好的最直接的办法。低年级的孩子模仿能力强,有些孩子把教师读书时的表情、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 演出《一去二三里》。
2.感悟词性 要培养低年级孩子有感情的朗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对词语的敏感性,也就是培养孩子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感悟能力。我们汉语的每一个词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着独特的生命图式。在语感敏锐的学生的眼里,读到“春天”二字,不单是一个季节的名称,更是一个“鸟语花香、万紫千红”的世界;见到“幸福”二字,心底就会涌起温暖的感觉。低年级孩子对于某个词语感情色彩完全空白的,其敏感性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逐渐培养起来。例如学习“幸福”一词,低年级的孩子在没学习之前,对“幸福”一词并没有感情色彩,只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感悟,才对其有了感情色彩,以后听到读到“幸福”一词才会引起感情的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语:“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
3.角色转换 。根据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幻想的特点,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常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就是在阅读一些以第三人称写的情感性较强的文章时,让学生动笔把文中主人公的名字改成“我”,进行“角色转换”,这一转换,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很快把自己融入了课文的情境中。
一、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1、正确的坐姿:头正、肩平、身直、足平,两手将书拿起,呈45度角。正确的朗读姿势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骨骼的发育,也可以使学生朗读过程的发声吐气准确、畅达。
2、读书时,要三到:眼到看清楚字,口到声音响亮地读,心到边读边记忆文中的美词佳句,想象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教学应严格要求:读前让学生摆好姿势;读时,教师加以督促;读后,及时评价,持之以恒,良好的朗读习惯才能形成。 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年级的教材,课文以诗歌、韵文、童话故事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情趣很浓,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加强朗读指导
我每上一篇课文时,都要给学生范读两遍,让学生模仿,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在模仿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在模仿中掌握朗读方法,以提高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在朗读中,我还实施了评选小老师的活动,确定了做小老师的条件:(1)朗读的声音要洪亮;(2)要正确、流利地读课文;(3)读出自己的感情来。 (二)用宽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读的慢的学生 三、朗读的目的要明确 四、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
一年级是朗读的启蒙阶段,学生识字量少,读书速度慢,容易引起拉调。所以老师在每篇课文的学习中除了加强指导,还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只有在反复地读中,学生才能掌握生字的读音,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哨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这样,只有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我们才能看到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五、朗读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的培养待续时间不长,单调的读书方法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所以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合作读,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是一两个人或几个人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全班同学之间的合作。选择哪种合作形式,要根据文本特点和所表达的情感需要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