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省2010年高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教案
应该说,加来道雄博士的这篇文章读起来并不困难。作为科普文章,本文主要采用的却并不是大多数这一类文体,常用的说明的方式,而是一种即使小学生也很容易接受的记叙的方式,行文结构较为明晰,知识容量也不大。粗读此文,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会是一件较轻松的事情。本文的阅读陷阱恰恰就在这个地方,因为阅读的轻松,我们往往就容易忽略隐藏在一系列事件背后更深层的思想。文章题目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这也就预示着,作者所叙述的事件必不会是简单无意的存在,它肯定要能对作者的成长起到某种教育作用,那么会是什么样的教育作用呢?本文主要叙述了作者成长中的三件事,①童年观鱼的遐想,②探索爱因斯坦未竟的事业,③高中时期动手做实验建立原子对撞机。三件事对作者的成长分别体现了不同的教育作用,童年观鱼的遐想培养了作者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探索爱因斯坦未竟事业则主要激发了作者的好奇心、求知欲望以及随之而来的以阅读为主要方式的探索行动,做实验着重培养了作者的动手能力、实验精神及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些教育的内容又正体现出了文章所要传播的科学精神,但如果我们将文章要传达的科学精神仅仅理解为三件事本身呈现出来的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当我们综合分析文中教育对象和教育主体的关系时,我们会发现,作者一系列素养的习得实际上都是作者自己教育自己的结果,也就是说自我培养、自我教育等成才的自觉也是文中科学精神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另外,当我们再考察三件事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时,我们又会发现,三件事对作者的成长而言缺一不可,同时先后位置关系也不能随意调换,面对池塘中的鲤鱼,作者展开奇妙的想象丰富了他对世界尤其是对空间的理解力,这也就为后文好奇于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并乐此不疲地探索求知提供了依据,(请注意文章的引言,认识“世界的内在规律”正是二人共同的兴趣所在),着手实验则将先前一切的认识、怀疑、探索、求知都付诸行动,付诸实践,实践出真知,从此,作者加来道雄正式走上了成为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由此,不难发现,诸多的科学精神在作者成长为杰出物理学家的历程中是作为一个整体也只能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而想象力是这个整体中最基本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承担传播科学精神的功能,因此,体会本文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另外,本文也是自读课文,所以,从过程而言,应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完成。同时,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中,掌握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
本文的重难点在于对题目“历程”前面的定语“教育”的进行理解,理解了这个词,文中科学精神也就不言自明,为了加深学生对“教育”的理解,我设置了一个分组探讨环节,一个小组探讨一件事的教育意义,文中的教育意义主要由两方面组成:显性教育意义、隐性教育意义。显性教育意义是事件本身体现出来的、对作者的教育作用,这一点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当能理解清楚;隐性教育意义则需要综合分析教育对象与主体的联系,教育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需要老师适当引导,我认为,隐性教育意义还包括自我教育、自我培养等成才的自觉。
科学素养必须作为整体发挥作用,其中最为基本和关键的一步是想象力,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有关想象力的题目,意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这一最基本的科学精神,从而为以后的成才奠基。
整篇文章的学习,我设想以“成长长才”的话题加以贯串,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更有效地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
1、掌握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2、感悟科学精神,从中获取未来自己成长的启示。 3、培养学生相关科学精神。 重点:
1、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梳理文章内容;
2、理解“教育”的内涵,领会科学精神,获取自己成长的启示。 3、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相关科学精神。
难点:理解“教育”内涵,具体把握三件经历对作者成长的教育作用,以及三件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1、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2、作者及相关文体知识简介 加来道雄 科普文章 自读课文
二、感知文章内容
历程三件事:1、观鱼的遐想 2、探索爱因斯坦未竟事业 3、做实验建立原子对撞机 三、阅读探究
1、分组探讨三件事对作者的教育作用,初步了解文中的科学精神。 2、建设性地回答钱学森之问。
3、把握三件事的内在联系,认清科学探索的过程,理解诸多科学精神的整体作用。
四、课堂延伸拓展
分享想象故事,激发想象力,培养一种最基本的科学精神。 五、小结
《动物游戏之谜》详案 湖北省宜昌市一中何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科普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概括内容,理清层次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辨析各种假说的区别;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挖掘文章的人文内涵。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思路,理清层次结构。 2、辨析四种假说,延展科学思维。 教学方法:
引导法、合作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看一个短片。 熊猫是怎么游戏的?
他们为什么游戏?(学生回答)
今天就让我们试着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共同学习一篇科普说明文《动物游戏之谜》。 二、打开“谜”面
1、动物游戏是个谜,那么,总有它成为谜的理由吧?也就是动物游戏为什么会成为“谜”呢?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文章1—4段,找到相应的结论性的语句。 2、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观点的?(举例子) 他都举了哪些例子?能不能高度概括一下?
作者为什么偏偏选了这三个例子,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分析出生物种类和生活区域的不同)
3、这样选择例子对说明“动物游戏”有什么作用?(这样举例说明动物游戏不是偶然的。) 三、出现“谜”团
1、接下来作者把动物游戏分为了哪几类?(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周围事物的游戏) 每类游戏分别有什么特点?文章6—8段是怎么说的?(学生回答) 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作诠释)
2、作者将动物游戏分为了这三类,其实,分类别是说明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那么,你能否总结一下作者是以什么依据完成这个分类的?(依据游戏对象的不同) 四、拨开“谜”雾?
1、那动物为什么要游戏?科学家是怎样认为的?(演习说、自娱说、学习说、锻炼说) 2、下面请大家仔细研读11—14段,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几种假说之间有什么区别或联系?阅读时可以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勾画下来。(“自娱说”是对“演习说”的否定;“锻炼说”是对“学习说”的补充。)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找文中具体字句)
3、那么,基于这几种假说,你觉得动物为什么要游戏?你可以认同某一种,也可以根据你养宠物的经历,或者根据电视、网络上的所见所闻自己创立学说。(学生畅所欲言) 4、刚才我们说的都是同类动物之间的游戏,那不同类的动物之间也游戏吗?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北极熊和狗玩耍的片段,大家觉得他们为什么游戏?(说明动物也是有情感的,我们人类要重新定义动物,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审视动物和人的关系。) 五、揭开“谜”底?
1、对于“动物为什么游戏”这个问题,同学们刚才都陈述了自己的见解,但是意见好像很难统一,那么作者有没有给出一个答案?文章解开了动物游戏之谜吗?(没有)你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呢? 2、谜底仍然没有揭开,而且我们发现,不但没揭开,疑问好像还越来越多了。这是为什么?(科学探究越深入,未知的东西就会越多。)因此,“生活时时处处皆科学”,希望同学们都能做留心生活的智者。 六、延伸思考
到这里为止,我们一起对文章作了细致的分析,但是,其实有一个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去研究动物游戏?(学生回答) 刚才很多同学的答案也都是合理的,也许我们暂时还得不到一个确切答案,那先让我们看几张图片吧。(放图片)(我们喜欢、欣赏动物快乐的游戏,我们也同样需要游戏。)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论》中都提到过“人类不过是比动物的进化速度稍快一步而已,所以可以比动物做出更多复杂的动作”。所以,有的人对动物游戏的原因就持一种“智商发展说”,认为动物的今天是人类的昨天,人类的今天是动物的明天。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学生回答)
因此,审视动物就是在审视我们人类自己!
《宇宙的边疆》教案 随州市第一中学张萍
【解读文本】
《宇宙的边疆》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解说词。全文通过对众多宇宙画面的说明,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介绍了宇宙空间的奥秘和构成宇宙的星系、恒星、太阳系的基本特征,揭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意义。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不仅准确科学地介绍了宇宙,而且还恰到好处地融合了说理和抒情,传达了作者对宇宙以及人类的认识和思考,抒发了自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