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说公开课教案
《师说》复习课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一、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侍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以前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 “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应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 ”, 。 2.或师焉,或不焉──“ ”通“ ”。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和成就的人。
2.吾从而师之 古义:从,随从;而,表承接,可不译。 ..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一般人。 ..
今义:众多的人。
4.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不一定。 ..
今义:事理上或情理上的不需要。
四、一词多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吾师道也( )
③或师焉,或不焉( ) ④吾从而师之 ( )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⑥十年春,齐师伐我( ) 2.之:
① 择师而教之( ) 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③ 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⑤ 句读之不知( ) ⑥蚓无爪牙之利( )
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3.师: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 4.于: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③不拘于时( ) ④学于余( ) 5.道: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 ( )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④津津乐道 ( ) 6.传
①作七十列传 ( )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五、翻译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4.不拘于时──被动句
5. 而耻学于师——介宾短语后置句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