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内科基础知识
心内科基础理论---供初学者掌握
1. 心脏触诊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确定心尖搏动位置。心尖区抬举性搏动为左室肥厚
的体征。胸骨左下缘收缩期抬举样搏动是右室肥厚的可靠指征。 (2)震颤
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
部位 胸骨右缘第2肋间 胸骨左缘第2肋间 胸骨左缘3-4肋间 胸骨左缘第2肋间
心尖区 心尖区
时相 收缩期 收缩期 收缩期 连续性 舒张期 收缩期
常见疾病 主动脉瓣狭窄 肺动脉瓣狭窄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二尖瓣狭窄 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3)心包摩擦感
是由于急性心包炎时心包膜纤维素渗出致表面粗糙,心脏收缩时脏层与壁层心包摩擦感产生的振动传至胸壁所致。
2. 正常心浊音界及心浊音界改变的临床意义?
正常成人心脏相对浊音界见下表
右界(cm)
2~3 2~3 3~4
肋间 Ⅱ Ⅲ Ⅳ Ⅴ
左界(cm) 2~3 3.5~4.5 5~6 7~9
(左锁骨中线距胸骨中线为8~10cm) 心浊音界改变及临床意义:
(1)心脏以外因素:可造成心脏移位或心浊音界改变。
一侧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可使心界移向健侧; 一侧胸膜粘连、增厚与肺不张使心界移向患侧;
大量腹水或腹腔巨大肿瘤导致横膈抬高、心脏横位,可使心界向左增大; 肺气肿时心浊音界变小。 (2)心脏本身病变:
①左心室增大: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腰加深,心界似靴形,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②右心室增大:显著增大时,心界向左右两侧扩大,以向左增大为主,但不向下增大。常见于肺心病或单纯二尖瓣狭窄等;
③左右心室增大:心浊音界向两侧增大,且左界向左下增大,称普大型,常见扩张型心肌病等;
④左心房增大或合并肺动脉段扩大:左房显著增大时,胸骨左缘第3肋间心浊音界增大,心腰消失;当两者均增大时,心腰更为丰满或膨出,心界如梨形,常见于二尖瓣狭窄,故又称二尖瓣型心;
⑤升主动脉瘤或主动脉扩张:胸骨右缘第1、2肋间浊音界增宽,常伴收缩期搏动;
⑥心包积液:心界向两侧扩大,可随体位而改变,坐位时呈三角形烧瓶样,卧位时心底部浊音区增宽。
3 舒张期的额外心音及其临床意义?
(1)奔马律:是心肌严重损害、心功能不全的体征,分为:
①舒张早期奔马律:提示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常见于心室扩张、收缩性心力衰竭,如扩张型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心肌炎等。
②舒张晚期奔马律:多见于舒张末压增高、舒张性心力衰竭,如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冠心病、主动脉瓣狭窄等。 ③重叠性奔马律:常见心肌病或心力衰竭。
(2)开瓣音:又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见于二尖瓣狭窄患者,并且是二尖瓣瓣叶
弹性及活动尚好的间接指标,是二尖瓣分离术适应证的重要参考条件。
(3)心包叩击音:见于缩窄性心包炎。 (4)肿瘤扑落音:见于心房粘液瘤。 4 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及强度分级?
(1)产生机制:正常血流呈层流状态,在血流加速、瓣膜口狭窄(二尖瓣狭窄、
主动脉瓣狭窄等)、瓣膜关闭不全(器质性或相对性关闭不全)、异常血流通道(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腔异常结构(心室内乳头肌、腱索断裂等)、血管管径异常(大血管瘤样扩张等)等情况下,可使层流转变为湍流或漩涡而冲击心壁、大血管壁、瓣膜、腱索等使之振动而在相应部位产生杂音。
(2) 杂音强度分级 级别 1 2 3 4 5 6
响度 最轻 轻度 中度 响亮 很响 最响
听诊特点
很弱,须仔细听,易 被忽略
较易听到,杂音柔和
明显的杂音 杂音响亮
杂音很强,向周围甚者背部传导 杂音震耳,即使听诊器稍离开胸壁也听得到
震颤 无
无 无 有 明显 强烈
5 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范围?
(1)P波:形态一般钝圆形,P波方向在Ⅱ、Ⅲ、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
向下,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均可。时间小于0.12s。振幅在肢体导联
一般小于0.25mV,胸导联一般小于0.2mV。 (2)PR间期:0.12~0.20s。 (3)QRS波群:
①时间:多数在0.06-0.10s。
②波形和振幅:V1、V2导联多呈rS型,Rv1<1.0mV,V5、V6导联以R波为主,Rv5<2.5mV,V1~V6导联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V3~V4导联R/S≈1。肢体导联I、Ⅱ、Ⅲ导联一般主波向上,aVR导联主波向下,aVL、aVF导联可呈R波为主,也可呈rS型。RaVR<0.5mV,RI<1.5mV,RaVL<1.2mV,RaVF<2.0mV。 ③Q波:除aVR导联外,正常人的Q波时间<0.04s,振幅小于同导联R波的1/4。 (4)ST段:正常多为一等电位线,ST下移 一般<0.05mV,ST段上抬在V1~V2导
联不超过0.3mV,V3导联不超过0.5mV,其他导联不超过0.1mV。
(5)T波:①方向,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一致。
②振幅:除Ⅲ、aVL、 aVF、V1~V3导联外,其他导联T波振幅一般不
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6)QT间期:正常范围0.32~0.44s,QTc为0.44s。 6 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定位和动态演变? (1)定位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诊断
心肌梗死部位 出现梗死图形的导联
前间壁
前壁 高侧壁 前侧壁 下壁 广泛前壁 后壁 右室
V1~V3 V3、V4(V5)
I、aVF V5、V6 Ⅱ、Ⅲ、aVF V1~V6、I、aVL
V7~V9 V3R~V5R
(2)动态演变
①超急性期(超急性损伤期):心肌梗死发生数分钟后,ST段呈斜型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 ②急性期(充分发展期):心肌梗死后数小时或数日,可持续数周,出现异常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可呈单向曲线,T波倒置。 ③近期(亚急性期):梗死后数周至数月,抬高的ST段恢复至基线,缺血性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 ④陈旧期(愈合期):梗死后数月至数年,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有异常改变,趋向恒定不变,残留坏死型的Q波。
7 心衰的基本病因和常见诱因有哪些? (1)基本病因:
①心肌病变: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包括心肌结构损害、心肌代谢障碍; 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心肌肥厚。
②负荷过重:压力负荷过重(后负荷);容量负荷过重(前负荷)。 (2)诱因:
①感染:肺部感染、上呼吸道感染、IE。 ②心律失常:房颤最多见。 ③水、电解质紊乱。
④妊娠、输液、盐过多过快。 ⑤过度劳累。
⑥环境、气候急剧变化。
⑦治疗不当:洋地黄用量不足。 ⑧高动力循环:严重贫血、甲亢。 ⑨肺栓塞。
⑩原有心脏病加重。
8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左心功能不全
①症状:表现为肺淤血,从进行性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
坐呼吸?急性肺水肿,患者可以有咳嗽、咳痰、咯血,还可伴疲劳、乏力、神志异常,甚至少尿、肾功能损害。
②体征:原心脏病体征外,还有心率增快,可闻及奔马律和第二心音亢进,两
肺底湿啰音(下垂部位)、哮鸣音。
(2)右心功能不全
①症状:为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如纳差、恶心、呕吐、腹胀、上腹胀痛、黄疸、
夜尿增多。
②体征:颈静脉充盈、肝脏肿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水肿,紫绀。 9目前慢性收缩性心衰的治疗常规?并简述每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常用药物及其应用原则?
治疗常规:按心功能NYHA分级: ①Ⅰ级:控制危险因素;ACE抑制剂。
②Ⅱ级:ACE抑制剂;利尿剂;?-受体阻滞剂;用或不用地高辛。 ③Ⅲ级:ACE抑制剂;利尿剂;?-受体阻滞剂;地高辛。
④Ⅳ级:ACE抑制剂;利尿剂;地高辛;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病情稳定后谨慎用
?-受体阻滞剂。
药物治疗: (1)利尿药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