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试卷13份合集)广东省梅州大埔县联考2018-2019学年语文七下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卷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阅读(50分)
(一)字词积累与运用(2分) 1根据拼音填汉字组词。
(1)元un( )(2)霹li( )(3)hui( )人不倦 (4)忍jun( )不禁 (二)名句积累与运用(10分)
2唧唧复唧唧,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诗》) 3山不在高, 。水不在深, 。(刘禹锡《陋室铭》)
4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6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五)》)
7自古以来,巍峨的高山总会给人以豪迈的畅想,或是杜甫在《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或是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的 , 。
8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暗示走出困境前途将一片光明的千古名句是 , 。 (三)文言文阅读(13分) (甲)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灈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本文作者是 (人名),字茂叔,号濂溪, (朝代)哲学家。(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可爱者甚蕃( ) (1)灈清涟而不妖( ) ..(3)香远益清( ) (4)宜乎众矣( ) ..
11作者认为莲是花中的君子,理由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两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2分) 12结尾写“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与前文哪句话相照应?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2分)
13本文借赞美莲表达了作者的高尚品格,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本学期教材所学的现代散文中,也有篇章运用了这样的写法,请写出其中一篇的题目和作者。(3分) (乙)课外文言文阅读(3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葛子瑜之驴
诸葛恪字远逊,诸葛亮兄瑾之长子也。少知名,弱冠拜骑都尉①。恪父瑾面长似驴。一日,孙权大会君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其面曰“诸葛子瑜②”。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③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权乃以驴赐恪。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吴书》)
① 弱冠拜骑都尉,二十岁时被授予骑都尉的官职。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②诸葛子瑜,指诸葛亮的哥诸葛瑾,字子瑜,他是诸葛恪的父亲。③听,听从,同意。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分)
(1)使人牵一驴入( ) (2)恪续其下曰( ) ..15请给“乞请笔益两字”一句选出一个正确的翻译项( )(1分) A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 B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删掉两个字。 C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换掉两个字。 D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写出两个字。 16你是如何评价文中诸葛恪的做法的?(1分) (四)现代文阅读一(8分)
同学们,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以下内容是某同学在预习《未选择的路》时所做的旁批,请你和他进行读书笔记交流。
17请你帮这位同学解答旁批③中的疑问。(2分)
18请帮该同学划出旁批④中点题的句子,工整地抄写下来。(2分)
19请补全旁批⑤中的内容,诗人通过哪些自然景物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4分) (五)现代文阅读二(14分)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的;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
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 据说,她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先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大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潮洄从之,道阻且长。潮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①,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8年04月10日,有删改)
【注释】①“企慕情境”,是作者把内心强烈的企慕情感用艺术的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形成的一种可望不可及的美学境界。
20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陡峭( ) (2)巅簸( ) (3)挪近( ) (4)颤栗( ) ....21悬崖上的枣树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出来(4分)
22下句中加点短语属于什么结构类型?在句中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 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23请说说这样的一颗枣树带给作者哪些启示?(4分) (五)名著阅读(3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